编者按:在国务院的资源型城市名单中,长三角共有12座,其中9座在安徽,分别是宿州、淮北、亳州、淮南、滁州、马鞍山、铜陵、池州和宣城。近年来,这些城市纷纷踏上了转型的道路,但从GDP增速看,分化较为明显。区位优劣、历史禀赋、战略目标、转型路径……落后者转型难在哪里,领先者又有何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长三角经济增速最快和最慢的城市都在安徽,各市的GDP出现明显断层。

毗邻省会合肥,资源型城市淮南或许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

现状:兴衰皆因“煤”

淮南,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华东工业粮仓、安徽重要的工业城市。其位于安徽中部,2021年,淮南全市生产总值1457.1亿元,同比增长5.7%,两年平均增长4.3%。这个增速在安徽排倒数第三,略好于蚌埠和淮北,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淮南GDP实际增速1.3%,低于全国2.5%平均水平。同时,虽然淮南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0.4%,但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其中,采矿业增加值下降2%。

“淮南处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GDP增速不高,可以理解。”双维智库区域经济分析师李骏向《国际金融报》表示。

淮南因淮河而得名,因煤炭而发展。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淮南曾经进入过全国城市30强。

“但2012年以来,煤炭行业的疲软直接导致淮南经济发展陷入近乎停滞的状态。”李骏进一步分析,“挣扎了3年之后,淮南的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显著改善。2015年,寿县正式划入淮南,当时安徽的想法是尽可能为淮南补齐人口和地域的短板。”

在李骏看来,因为长期大规模挖掘煤炭,淮南的地质和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这些不可恢复的损失是淮南的痛点,“以淮南现在的经济实力,想要恢复生态环境,很难做到。因为这需要海量的资金和持续长时间的投入”。

转型:非煤产业能否落地

“华东的煤,一半在安徽;安徽的煤,七成在淮南。”

一句话,生动地描绘出淮南在煤炭开采产业内的关键地位。

公开数据显示,淮南目前仍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电力基地,累计查明煤资源储量还有138.07亿吨,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原煤和洗煤的产量仍占压倒性的比重。

虽然煤炭产业仍是支柱性产业,但淮南经济增速进入慢车道也是事实,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淮南目前还有大量的煤炭资源,但继续依赖煤炭并非长久之计。”李骏认为,在去产能和实现“双碳”长远目标的现实要求下,转型是“必然”。

“淮南作为煤炭城市,华东能源之都,国内第一条输送优质能源向上海特高压线的起点,实际上为长三角区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指出,矿山城市最后都会走到资源枯竭拐点,需要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

孔令刚分析称,因此要提前谋划找到适合的接续产业,既有传统产业的升级,更要有无中生有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谋划时间看,淮南市其实并不迟,但似乎定力不够,再加上宏观环境变化,导致传统产业衰退,贡献下降,新产业未成长起来。”

目前,淮南的产业转型已经在路上,如大数据、智能显示、汽车及零部件等非煤产业。

“从区域一体化发展来看,淮南最早提出与合肥同城化,安徽省内也规划了合淮产业走廊建设,但是推进力度不够,产业选择犹豫不决。”孔令刚进一步表示,在与合肥及其他城市差异化发展上,没有产生应该更多的成果。

“以大数据产业为例,大数据中心是用能大户,淮南不仅有电,而且做大数据中心时间更早。或许,国家层面的东数西算数据中心应该布局淮南,但这一次被芜湖拿到,值得淮南反思的。”孔令刚说。

“淮南背负包袱过重,如大量的塌陷区治理成本,需要国家、长三角、安徽省层面制定合理的支持政策。”孔令刚说,“关于非煤产业,我们也曾经提出过一些选项。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暂时似乎没有能落地的更好选择。”

机遇:区域协同发展

毫无疑问,破除发展桎梏,唯有“双招双引”,才能让淮南收获转型升级的机会,推动老工业城市焕发新活力。

“随着招商引资工作开展,不断有企业在淮南落地投产,淮南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在李骏看来,现在淮南正在朝非煤产业绿色转型,积极融入合淮同城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未来潜力巨大。

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合作愈发紧密,也为淮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对淮南而言,距离较近的中心城市是省会合肥。“合淮同城化”是淮南近年来主要推动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合淮产业走廊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得以开展。

记者注意到,淮南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到了“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概念。不过,合肥仍然处在一个提升省内首位度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和外溢效应还有待提升。

更直接的助力,或许将来自上海。

去年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江苏、浙江的8个市、区将与安徽8个市结对合作帮扶。根据方案,帮扶淮南的,是上海闵行区。

早在2020年10月,淮南市政府就已经与上海闵行区政府建立友好市区,确立了高层互访、协调联络合作机制。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产业联动发展、园区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合作、教育卫生合作、绿色农产品合作、人才交流培训、党建交流合作等七大领域,开展多层次战略合作。

对上海闵行和淮南来说,产业协同发展是重要的合作抓手。闵行与淮南两地产业契合度较高,两地间的产业“携手”,可有效地“取长补短”,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让产业链高效运转。

据报道,淮南市专门组建了上海闵行招商队,聚焦闵行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主动嵌入闵行产业链,招引和发展产业配套项目。其中,总投资20亿元的淮南英众智能电子终端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的中哲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园、总投资3.3亿元的菱天汽车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希尔顿酒店加盟项目等一批项目成功签约。

孔令刚认为,淮南需要向南看,既要与合肥同城化发展,同时要与蚌埠联动发展。淮南曾经提出过“五彩淮南”,建议淮南再梳理一下,哪些需要更加重视,并下决心作出成效。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