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外媒报道,8月9日是新加坡的国庆日,当地时间8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国庆贺词。在谈及地缘政治局势时,他认为,中美两国的关系正在恶化,如果发生误判或事故,很容易让情况更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李显龙:“暴风”正在形成,未来或不再像此前那样和平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李显龙在讲话中分析称,新加坡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在新加坡周围,一场风暴正在聚集。中美关系正在恶化,双方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互相猜疑的情况严重,并且没有太多接触。他称:“中美关系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而(双方发生)误判或意外,会很容易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李显龙还提到了俄乌冲突对亚太地区安全的影响。他称,这场冲突已经使中美关系以及中国与美国在亚洲伙伴的关系进一步紧张。他说:“今后,这个区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局势也会升温,而我国会不断受到冲击。”

李显龙表示:“到目前为止,本区域保持和平和稳定,但今后的几十年,情况未必会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应付挑战。”

资料图

此前在8月1日,李显龙与到访新加坡的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举行会面时,敦促后者努力与中国保持“稳定”的关系。

据新加坡外交部当时发布的消息,在会谈中,李显龙与佩洛西带领的美国国会代表团就俄乌冲突、台海问题、气候变化等关键的国际和地区发展议题交换了意见。同时,李显龙强调了稳定的中美关系对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

8月2日,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外交部当天发表声明指出,中美作为两个大国,正确的相处之道只能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避免对抗、合作共赢。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权做台湾问题的裁判官。中方严正敦促美方,停止打“台湾牌”搞“以台制华”,停止插手台湾事务干涉中国内政,停止以各种形式支持纵容“台独”分裂势力,停止在台湾问题上说一套、做一套,停止歪曲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以实际行动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切实将美国领导人作出的“四不一无意”承诺落到实处,不要在错误和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延伸阅读:

美媒发现亚太盟友集体沉默:佩洛西这次做得太过火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一直企图拉拢亚太国家“联合制华”,这一宗旨也贯彻佩洛西亚洲行始终。但在佩洛西窜台、中方组织实弹军演作为回应后,除日澳两国外,其他区域内所谓美国安全盟友都陷入沉默。

彭博社8月9日形容这种沉默“令人震惊”,因为通常来说,如此规模的军演会引起对中国的广泛谴责。分析认为,这说明佩洛西窜台之举得不偿失,阻碍了拜登政府在亚太地区“联合制华”的努力。因为许多国家认为,佩洛西做得太过分了,他们则希望避免在此时夹在中美之间。

彭博社:佩洛西窜台阻碍了拜登政府在亚太“联合制华”的努力

8月2日晚,不顾中方多次强烈反对,美国政坛“三号人物”、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坚持窜访中国台湾地区,造成台海紧张局势升级。

对此,中方祭出多项严肃反制措施。我外交部、中央台办、国防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5部门第一时间重磅发声,表达严厉谴责。新华社则受权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布将于8月4日12时至7日12时进行重要军事演训行动,并组织实弹射击。该演习被台媒认为“形同锁台”。

然而,除了美日澳三国外长发布联合声明、对我国军演说三道四外,其他亚洲国家保持了沉默。此外,包括东盟、韩国和一些南亚国家还在第一时间表示支持“一个中国”政策。

韩国:面对来访的佩洛西,韩国总统尹锡悦“恰巧”因休假未与其见面。对于佩洛西窜访台湾一事,韩国外交部副发言人8月4日重申,“韩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东盟:8月3日,东盟各国外长发表对台海局势的声明,重申支持“一个中国”政策。

新加坡:早在佩洛西窜台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便在与其会晤时强调稳定美中关系对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8月4日,新加坡外长维文与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举行会晤,表示“一个中国”政策是新方一以贯之的明确立场。

南亚: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纷纷表态支持“一个中国”政策。

印度:作为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的成员之一,印度官方选择对这一问题保持缄默。彭博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没有回应也是一种回应”,这表明印度在寻求管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准备转向“美国轨道”的程度是有限的。

8月9日,我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表示,170多个国家和许多国际组织发出正义声音,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坚决维护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联大主席和联合国秘书长都明确表示,联合国将继续坚持联大第2758号决议,核心就是一个中国原则。

8月4日12时至7日12时,解放军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实战化联合演训

彭博社认为,这些亚洲国家的沉默“令人震惊”。因为自上任以来,拜登就试图在亚洲建立一个广泛联盟,以对抗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包括提出所谓“印太经济框架”、率领G7国家筹集6000亿美元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等等。

然而,就在外界认为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变得更加强大之际,佩洛西打着“重申美国对印太强有力支持”的旗号开始亚洲行,甚至不顾警告做出窜台之举。一时间,紧张气氛弥漫台湾海峡。

于是,原本乐于同美国拉近关系的亚洲国家沉默了,退缩了。

谈到东盟外长的集体声明时,亚太地缘政治风险与安全、外交及国防事务顾问亚历山大·尼尔告诉彭博社,这“实际上充分说明了东南亚的担忧,即它们自身的经济福祉正被台海发展中的一个引爆点扰乱”。他还说,提到“一个中国”政策的国家数量正是“对中国在该地区迅速增长的影响力的试金石”。

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所所长沙赫里曼·洛克曼说:“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会认为,是美国引发了中国完全可以预见的激烈反应。”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韩国访问学者李成贤(Seong-hyon Lee)称,虽然佩洛西的访问有助于表明美国对该地区的承诺,但这也使韩国处于尴尬境地,并突显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普遍困惑。

“美国缺乏的是其对华政策的连贯性和明确性”,李成贤向彭博社表示,“这让盟友摸不着头脑”。

新加坡前外长:佩洛西抵台当晚 中美已做好"开战"准备

在美国的挑衅下,台海局势升高,这让全球瞩目。

一、新加坡前外长:佩洛西抵台当晚美陆已准备好开战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近日在一场投资论坛上表示,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8月2日晚间飞抵台湾时,美国与中国大陆都已经做好“开战”准备,不过双方都不希望真的开战,因此控制了局势。

杨荣文说:“毫无疑问,当佩洛西飞抵台湾时,美国印太司令部已做好迎战准备,中国也是,但没有一方希望开战,所以他们控制住了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

“对美国来说,最好就是今晚打起来,如果一年后打,中国将会比现在更强,如果10年后才打,中国会更强。”

杨荣文形容佩洛西访问台湾之前引发的愤怒,其实是美国与中国大陆之间“精心策划的紧张”,佩洛西行前刻意不证实是否访台,一直到最后一刻才确认访问台湾,他说美国清楚这是挑衅行为,因此格外小心处理,避免落人口实。

“你们可能会很惊讶听到我这么说,美国处理得很小心,这是挑衅之举,但它处理得很小心,所以没有人可以指控美国“越位”。”

佩洛西离台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周遭进行大规模军演。杨荣文说,美中双方都在军演中搜集情报,以了解对方会如何因应危机。他认为北京在此之前也一定仔细研究过美国及西方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反应,观察俄罗斯资产如何被没收、如何执行制裁,“中国知道,如果发生战争,将面对同样、甚至更强烈的对抗与制裁。”此外,美国也在观察解放军在这次军演中的部署,双方都在搜集情报,思考下一步棋能怎么走。

杨荣文认为,佩洛西此行为各界设定了新方向,开启了新篇章,如今美中展开了漫长的竞赛。未来美中关系将在“冷战”与“冷和平”间摆荡,“希望不会爆发战争,但一定会出现令人焦虑的时刻。”

二、在台10万菲律宾劳工担忧台海局势,菲当局要在台企业存粮

台海局势升温,也使得周边国家危机意识升高。

8月7日,菲律宾在台湾的社群“Filcom Taiwan Northern”总干事Mercedita Kuan与马尼拉经济文化办事处商讨,若台海局势进一步升高,如何撤离在台湾的10万名劳工,这其中包括有8000人为非法劳工。

Mercedita Kua说,虽然目前台湾状况一切正常,但是菲律宾民众的恐惧依然挥之不去,因此才会与马尼拉经济文化办事处开会,“我们必须知道撤离计划,以因应威胁升级。”

台湾街头

她说住在台北的台湾人已被建议下载一款台当局的App,一旦解放军开启收复行动,有5771个防空洞可躲藏。

针对在台菲民众的忧虑,马尼拉经济文化办事处理事主席贝约表示,办事处在台湾北、中、南三地的代表处已准备好因应任何情况,他说各地工厂及工作场所已被要求至少提供2周住所及食物。

不过,即便菲律宾在台社群对两岸局势感到忧虑,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8月6日表示,佩洛西访台并未加剧台海紧张,只是呈现了这个区域既有的冲突强度。

马科斯接见布林肯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近日前往菲律宾,试图借机拉这一前殖民地,并“加强同盟关系”。但菲律宾与之保持了微妙的距离。

三、日本担提出制订撤离在台日本人及疏散冲绳民众预案

除菲律宾外,日本也有政治人物提到,两岸一旦发生战争,冲绳县恐被波及,日本 政府除应制定保护当地民众的计划外,由于有逾2万名日本人住在台湾,也该思考如何保护他们的问题。

日本参议员、自民党外交部会长佐藤正久于8月7日上午播出的富士电视台《日曜报道THE PRIME》节目表示,两岸冲突提高,如果台湾真的有事,包括冲绳在内的钓鱼台列屿(先岛群岛)都有可能受到波及。

在此前提下,佐藤正久强调,日本政府不能视而不见,应该与台湾地区和美国讨论一下,针对严峻情况做好准备,包括疏散冲绳县民众,“如果我们不预先做好最坏打算,等到事情发生后将无法及时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