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部台剧,叫《妈,你别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述了丧偶多年的老妈和两个未婚女儿追求爱情的故事。

寻爱之旅够狗血,够搞笑,够大胆,但就是目的性不够。

他们为什么要执着于去走入根本不需要的婚姻里。

而老妈的相亲对象也发出了同样的困惑:“你那么有钱,为什么要出来找老公?”

女性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本就不易

昨天我看了《姊姊妹妹站起来》,前面受苦的场面我都咬着牙、眯着眼看完的,没有眼泪。但到了后面真正得到解放的场景时,我却眼泪流个不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前的贫穷女性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她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遭受着无情的践踏。她们遭到了太多的欺骗,导致解放军解救她们的时候,她们都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能有人对她们这么好,她们觉得这肯定又是一场骗局。

一开始她们不愿意跟解放军讲出自己的遭遇,她们害怕解放军无法保护她们,以后遭到老鸨的报复。但是当解放军不断地开导她们,在生病的时候给她们盖被,喂药。她们痛苦地回忆从前生病的时候,不会有人给她们治病,反而会因为不能接客而惨遭毒打。强烈的对比才让她们真正愿意把心交出去,将自己残酷的遭遇讲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女性的地位今非昔比,但我仍然觉得女性在从恋爱走入婚姻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的限制。

我必须结婚!

就拿我自己来说,在读研之前,我认为人是一定要结婚的,而且还要和第一次谈恋爱的人结婚。

一是因为从小看的偶像言情剧,最后肯定以男女主盛大的婚礼结束。比如《恶作剧之吻》中的袁湘琴,即使在江直树对她的态度还不那么明朗的时候,她都无所谓不在乎,只要结婚就是人生大圆满,结婚即人生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莎士比亚有句话说得好:“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因此以结婚为导向的谈恋爱是我从小的心之所向。

原因二是身边人的人生历程都是到了适龄年纪就结婚,因为家族里面没有不结婚的人,哪怕最后的结果是离婚,他们仍旧不顾一切地选择走入婚姻。而且在我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听大人说过谁结婚困难,或是不想结婚。这给人一种感觉,人到了一定岁数,就是会有结婚对象,就是会结婚,和你到了年纪就是会去上学,会有同学一样。

我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样的人生安排,甚至觉得浪漫至极。

我好像没必要结婚!

而尴尬的是,当我到了恰当的年纪,我才发现从谈恋爱走向结婚的过程并不浪漫,有时它甚至是对关系的一种消耗。结婚不再是两个人的事,它是两家的事情,它不是你侬我侬时许下的诺言的兑现,它更像是两方关系博弈后互相妥协的产物。

这些年,我也参加过不少婚礼。

没有一场是让我觉得,天啊,他们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反而是都会有各种不开心的小插曲出现,一次次地打消我对结婚的热情。可他们当初也都是很爱彼此的啊!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始怀疑婚姻的真正意义。真的是1+1>2吗?

在我充满怀疑的时间里,我曾经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把婚姻当作一次完美的资源互换。但我真的用实用来衡量一次关系的时候,我才忽然惊觉,他能置换的资源,我并不想要,而他想要索取的资源,我也给不了。

说得直白点,用钱买不了大肚子!

思索到这儿,我瞬间觉得,我恐怕是再也无法结婚了。婚姻最本质的东西我都接受不了,婚姻这种形式又有何意义呢?

这之后,我陷入了极端的悲观情境,我认为男性需要婚姻无非就是要合法地延续后代。而女性迫切需要婚姻,也许是爱这个男的,但更多的是需要一份经济保障。

这也印证了开头那句话:“你这么有钱,你找老公干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好像也可以结婚了!

我把这些悲观的看法一股脑地灌输给了我妈,我妈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仍不放弃我还会结婚的可能。想必任何一个家长都不会放弃孩子结婚的可能吧。

我开始带着这些悲观的看法,读女性主义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了解到了更多残酷的真相,比如最近几年经常提到的“丧偶式育儿”在世界各地不同时期同时发生着,而一个按时上交工资,不出轨,不嫖不赌的男人一直被社会认为是一个顶好的男人。而女性如果只是做到这些还不够,仅仅是育儿这一项就给她提出了很多挑战。孩子学习不好,孩子早恋,孩子生病,这些都是母亲没有做好。

社会允许男人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只要他按时交钱。

但我也了解到了一些更温和的真相,那就是男人这样其实也不能怪他们自己。

社会环境,基因表达都需要对这件事情负责。

而我在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突然不那么害怕结婚这件事了。

我也不再将男性作为我的对立面。我愿意让男性与我为伍,成为我共同前进的伙伴,而不是一个需要时刻警惕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