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正在亲身经历的,8月以来,台海就不太平静,不管是佩洛西到台湾打尖,还是解放军军事演习,都引起全民的关注,各种和统、武统甚至不统的争议此起彼伏,一浪接一浪。

而在这大风大浪下面,也一直暗流涌动。

随后,综合CNN等媒体报导指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秘密进行迁台后首次中国国宝紧急撤离疏散演习。台北故宫原本就有针对地震等天灾或恐怖攻击设计的应变方案,而针对战争进行的演习,这还是第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北故宫将外迁方案列为极机密,运送方式保密,迁移地点保密。这还有什么好保密的?你难道送回大陆?除了日本、美国,你还有多少进贡/迁移的地方?

台北故宫院長吴密察对CNN透露,如果台湾三军统帅下令撤退时,70万件文物不可能全部迁移,因此会先运走9万件高价值、不占空间的文物。

此外,台湾的其他三个机构——台湾博物馆、台湾历史博物馆、台湾美术馆向CNN证实,也在为他们的藏品制定“疏散计划”。

文物是古人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文化、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一个文明流传发展的见证者。故宫里面收藏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以来的珍贵文物,也是全球珍视的资产,如果没价值的话欧美各国就把各自博物馆里的藏品归还中国啊,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多年来台湾民X党一直增加“去中国化”的思维,对文物完全不重视,根本不把这些文物当成国宝,前两年随随便便就把《祭侄文稿》拿去日本,足以说明问题。加上事到临头应接不暇的时候,更加说不准会不会有人中饱私囊,让珍贵国宝流失。

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中国文物在台湾民X党的手上,危。

你要舔日舔美当走狗没人拦着你,

但你先把中国人的东西给我们留下。

好了,简单喷了一下,我们看看有哪些文物。

网红的白菜五花肉直接略过,网上讲到腻了。虽然民以食为天,但总是拿肉菜来代表中华文明的传承,儿戏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乱时期,国民党将北京故宫文物南迁,可惜能力有限,13791箱文物只转移了2972箱,其他的没运走,留在南京博物院2271箱,其余的都送回了北京故宫。

以前有说法表示,台北故宫的都是蒋介石他们挑出来的精品,胜过北京故宫,而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出,你就算真的挑出来了,也没能带走啊,大部分全留在了大陆,当然了即使不是精品,那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给老子拿回来。

话再说回来,你以为蒋他们挑的一定全是精品,认为他们打仗不行,审美牛逼?牛逼得拿肉和菜镇馆?话再说回来,末代皇帝溥仪预判了国民党的预判,早就把文物自己挑了一遍带走了,哈哈,你挑的是别人挑剩下的。

溥仪曾经用各种手段,把故宫内各种宝物弄出皇宫,战后貌似只拿回了几百件。要知道单单字画,他就弄走了2000多件,包括顾恺之创作的《洛神赋图》、李公麟的《三马图》那些。网传什么溥仪只拿走“田黄三连印章”之类的小故事,看看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溥仪挑了一遍,但中华文化毕竟博大精深,国民党带去台湾的文物也众多精品。

临时插个话,国民党退到台湾的时候,带走了中国绝大多数的黄金,文物有心无力也是难为他了,凭借那么深厚的家底,发展到现在还是被大陆摁着摩擦,前段时间不是所谓的“二舅治好精神内耗”的热门吗?有些人问为什么二舅他们这么苦呢?可以去问国民党啊,卷走大多数的财富,留下个一穷二白的大陆,对岸还恬不知耻地宣传所谓的“小确幸”,大陆一堆自媒体还跟着追捧,把你祖辈的钱带走了,别人当然“幸”啦。

继续聊聊文物吧,高清美图欣赏。

纯展示我自己筛选出来的,全器皿,毕竟做礼品文创的时候记忆犹深,字画那些手机上看没劲,就不编辑了。

清· 广东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

这种层叠的工艺球体,民间也叫鬼工球。台北故宫收藏的有两颗,现在发的这颗直径约12厘米,表面以高浮雕刻九龙穿梭于祥云间,内部则雕刻各种镂空精致的锦地几何纹样,共23层,每层皆可灵活转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外层是龙纹浮雕,2-7层是花卉、钱纹、十字纹,8-15层是星形、水滴、圆点形状的花纹,16层以后的都是圆形开孔,

对于这个象牙球,还有一个说法是24层,

但我这里用的台北故宫的说法,23层,因为他们特地给这个球做了CT……

关于这个象牙球的具体介绍,台北故宫还拍了视频,有兴趣的可以继续深入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台湾在做外逃准备?先把中国人文物给我留下,故宫的里的一件都不能少

乾隆百宝箱系列

清代多宝格很兴盛,在当时宫廷里叫做“百什件”。当成是便携收纳箱就好,明朝的史料文献里也有提过大家旅行的时候经常带一种匣子,里面装各种日常用品或者文具以备不时之需。经常一装就装进去2、30件。宫廷里小玩意多,闲情雅致也多,所以更能把多宝格玩出花样来。

乾隆就很喜欢多宝格这样的“玩具箱”,自己还曾经参与设计,然后还给不同的箱子命名,天球合璧、天府球琳、集琼藻、琅聚、清玩阁、瑾瑜匣等等,这里收集到两款高清的。

多宝格的独特之处在于设计,它是一种妥善利用空间的工艺作品、以最有限的空间,存放最多的物品;并且还在造型结构上尽量做到精巧,往往一件多宝格,箱中有盒、盒中有套匣、套匣中又有屉、辗转曲折,比套娃还套。但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内有乾坤。

清· 乾隆 “天球合璧”

外盒是紫檀木镶嵌象牙雕花,打开的时候翻开顶盖和抽起侧边屉板,就可以拿出内盒。

内盒是红漆描金龙凤纹,龙纹锁扣和提环。

打开内盒后可以拿出3层屉匣,匣身为楠木,上贴团龙龟背花纹锦,虽然外观很精美,但比起收纳的结构,简直是平平无奇了。

这个盒子配套的册页里面记录,一共装了67种物品,现在只保留了44件跟盒子一起。

清· 乾隆 “集瓊藻”

这个更雅致,美感与质感兼顾。如果是用现在的包装工艺做的话,成本也不便宜,充皮纸印刷或者pu皮uv打印再做后道,都是钱啊,你月饼盒都不一定舍得这么投入。

顶盖还做了浮雕几何线条山型,盒身子上绘制松龟鹤图画,满足了吉祥寓意的同时还更显生动。内部装了55件文物,具体的不再赘述了。

清· 龙藏经

龙藏经是清康熙皇帝之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于康熙六年(1667)下诏开始抄写,康熙八年(1669)完成的佛经,共108函。由外而内层层包装的护经板、经帘、经叶、经文、造佛,尽显工艺之精美。

北宋· 定窑 白瓷婴儿枕

这件做婴孩伏卧榻上的白瓷枕展现了定窑瓷器在塑形及装饰上的高超技术。定窑烧制的作品以白瓷为主,成型工艺精良,釉质细润光滑,釉色白中带微黄,装饰技法有浅划、深刻、印花等。

婴儿枕的釉色牙白温润,头部与身体分别由左右合模相接后,并将身、首接合,再剔刻面容。

“还是吐舌头略略略的。”

同时,充分发挥定窑不同的装饰技巧,长衣下摆的朵花、背心上的球形纹以及榻座上云螭纹是以模印技法呈现,后背则刻以缠枝牡丹,印花纹样清晰,刻花线条流畅,二者搭配自如得宜。另外,底部刻有御制诗一首,可以发现乾隆皇帝将此类比为警枕,不仅警惕自励自己宵旰勤劳,配合其他咏定窑孩儿枕御制诗来看,显示出期盼如武丁于梦中寻到辅国贤臣的意图。

类似造型的有三件,二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或辽· 玉龙纹盘

玉质,器缘有褐黄斑块。圆盘正面饰行龙纹,尖吻,长角,角根处琢一排圆珠,丰鬣,细颈,身躯似飘带般弯曲翻转,平面起伏有致,全身满覆细鳞,鳞上并阴刻细线纹,四肢肌理饱满,足有三趾,趾甲尖钩如镰刀般锋锐。间隙填以镂空卷草纹锦地,层次略低于龙纹。背面的纹饰一如正面,除了龙的鬚鬣较粗、鳞片上无细纹外,其他细节均无简省。推断此盘应属11世纪上半,辽或北宋的作品。

宋· 玛瑙带托葵花式碗

碗作六瓣葵花式,圈足,足内壁斜,足外壁直。托作五瓣葵花式,高圈足,有褐色斑,托子中心有一突起圆台,以承碗。这套做工颇具宋代工艺特征,碗与托应本即配套,可供管窥宋人奇宝文化之一斑。宋人嗜茶,临安城内茶肆中卖茶所用茶具“止用瓷盏漆托供卖”,不用银器(吴自牧,《梦粱录》)。但是皇家富豪等也用玉制或玛瑙等制成的茶具,故而临安城内一家七宝社所贩售的奇宝有“珊瑚数十株,内有三尺者:玉带、玉碗、玉花瓶、玉束带、玉劝盘、玉轸芝、玉絛环、玻璃盘、玻璃碗、菜玉、水晶、猫睛、马价珠。”(《西湖老人繁胜录》)。

汉· 玉猪

这件汉代随葬用的玉猪,以简洁的方式雕刻出生动的形象,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关注,并为之作了一首御制诗。但他并未看出猪的形态,反而将之视为熊了。

我把这只玉猪挑出来,是认为它可以用抽象简练的线条,把猪的造型做出来,可见作者的提炼归纳能力很强,有点“汉代新浪潮”的感觉,哈哈。

北宋· 汝窑 青瓷莲花式温碗

北宋汝窑拥有“青瓷之魁”的美誉,此件莲花式温碗是同型器中举世唯一的传世品。 作品造形似如绽放的莲花,俯看如十曲花瓣,口微外侈,深腹壁上丰下敛,圆底,高圈足。 器型仿自金银器,是当时南北方窑场皆生产的类型。 全器施青釉,釉质匀润,色呈蓝中带青,器表满布细密开片纹,口沿、圈足和底部釉薄处微现粉红色光泽。

烧造使用满釉支烧法烧制,故底部存在五枚芝麻点状的支烧痕迹,透过支烧点痕可见灰黄色的胎土。 整体气质静谧典雅,可称为陶瓷工艺的代表作。

这种花式温碗多与执壶配套使用,注入温水,可保持壶中液体的温度不易散失。 相似造型的莲花碗另可见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的汝窑窑址。

北宋· 耀州窑 青瓷印花菊花纹碗

耀州窑中心窑场位在陕西省铜川县黄堡镇,生产以带橄榄绿色调、外表莹亮的青釉作品闻名,作品自成一瓷窑系统,与其他窑系色调不同。

这件青瓷碗广口,斜弧壁,深腹,矮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黄绿,施釉不及底,圈足露胎,加涂赭色护胎汁。足底缘修饰不平整,圈足内局部沾黏釉药与垫渣,伤损处露出灰褐色胎骨。耀州窑作品常以印花、划花呈现丰富纹样。

如这件青瓷碗内里装饰即用印模,先于内底心模印团菊花纹一朵,器内周壁则印缠枝菊花,由枝条引出的花朵与花苞相间排列,满满地盘据住整个弧形壁面;碗外壁划刻菊花瓣,自器底至口沿作放射状排列,纹路流畅娴熟。

北宋· 耀州窑 青瓷划花牡丹纹碗

跟上面的菊花纹一样哈

北宋-金· 定窑 白瓷划花铺首龙耳方壶

造形源于青铜方壶,长方口型,长颈,肩部以下方稜不明显,腹部略呈方梨形,矮圈足,足底无釉。四方颈部以手工修整,略不平整;两侧加饰模印龙形的半环耳,下方肩部正反面各贴饰一模印的铺首衔环。

外壁满布以划花技法装饰,上方口缘开始有回纹一周,颈部则是用兽面开光与一周几何图纹,腹部为荷花与荷叶,花叶饱满,线条雄强生动,篦划刻线流畅婉约。下腹底边靠近足处为双层长叶莲瓣纹。全器体积硕大,施釉均匀光润,是罕见佳作。

北宋· 定窑 白瓷莲瓣碗 底刻“官”款

五瓣花式口碗,敞口、深壁、圈足。器腹外壁浮雕十一瓣莲花式尖圆花瓣向外撇出,花瓣与花瓣之间刻划短线状花蕊。全器施牙白釉,口缘无釉。

器底釉下刻有“官”字。

南宋· 官窑 青瓷印花龙纹洗

大圆洗,平底,圈足宽浅,足缘露黑胎呈一圈宽环。器里宽平,底面模印一清晰的龙纹,龙首向前,龙身由上夭矫而下。全器胎厚。釉色粉青润泽,表面满布鳝血兼冰裂纹开片。足内部分呈深青灰色。

南宋至明· 玉荷叶杯

玉质,通体褐黄,部份还显现灰白斑。雕如枯藁而包阖起的荷叶,呈上宽下敛的三角形,叶缘弯曲起皱。外壁以双阴线刻划出叶脉。叶梗从底部中心开始弯绕,后顺势上扬至杯侧。本器的附件紫檀木座,以多层次镂雕作一把莲状。

金· 定窑 白瓷印花奔鹿盘

敞口、浅壁、卧足、平底。外壁近底处有一圈镟修痕。器里印花为饰,器壁饰回纹,转枝莲荷花叶纹各一周,花叶连续图案间有凸点为地纹填白;底部以回纹周绕,中为奔鹿图案,卷草枝蔓铺陈其间。全器施牙白釉,仅口缘无釉,镶铜棱扣,系复烧成器。

金· 定窑 白瓷印花牡丹百摺盘

敞口、浅壁、折沿盘;唇沿自口部平折,外缘窄棱凸起,作五十八瓣菊瓣式花口;器壁押印同式菊瓣起伏的摺痕。平底。全器施牙白釉,口缘无釉,釉系施后刮除者,故菊瓣口侧面凹痕内仍有釉,为覆烧制作的痕迹;口部外缘有沾沙痕迹。器里印花为饰:折沿处印双层花瓣,底面则满布七朵牡丹花的锦面装饰,印痕清晰。

商晚期· 子爵

卵型腹三足爵。颈饰三角纹,腹饰兽面纹,流与尾皆饰蕉叶纹,立柱饰以云雷纹。主体花纹鼓出,与衬底雷纹形成复层花纹。鋬饰牛首,鋬阴有铭一字“子”,河南新乡出土有一对觚,与此爵铭文相同,可能属同一氏族铸器。此器的特点在于除器身有棱脊外,流与尾皆有棱脊,此特点与殷墟妇好墓的妇好平底爵相近,而罕见于其他爵,三棱形足二侧皆有凹槽亦罕见。本器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颁赐国子监的“周笵十器”之一,名之为“周子爵”。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辟邪

玉琢成,昂首张口,似在低吼。跨步游走,双翼虽贴于身侧,却作蓄势待发状。颔下长鬚垂胸,长尾曳地,气宇非凡。因曾经深沁熟盘,表面多有深浅褐斑。辟邪的胸前刻有御制诗。宫中还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下层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诗,刻字的部分还嵌有银丝。

盛至中唐· 云龙纹菱花镜

八瓣菱花形镜,半球钮。内区饰一浮雕腾龙纹。龙首带有耸立分叉的双角,身上满布鳞甲。龙身翻转回旋,四肢伸展强而有力。龙腾于云雾间气势威武,张口啣住球形镜钮,极具戏剧张力。四周环绕朵朵流云,有飞龙在天之象。外区略高,镜缘菱瓣内为唐镜习见之折枝花及蝴蝶纹。

此类云龙纹镜曾出土于陕西、浙江、广东等地唐墓中。约出现于盛唐晚期唐玄宗开元年间,极盛于中唐时期。

春秋中期· 镂空蟠夔纹铺

器身为浅底盘形,圜形盖,浅盘下接一束腰形柄,便于手持。盖缘的周围装饰着四片镂空蟠虺纹钮,与柄部的镂空蟠虺纹的表现相呼应。全器表面均装饰蟠结的虺纹,细条纠缠的龙形纹是春秋中期左右新发展的纹饰。

明· 铜镀金五供-香炉

香炉作鼎形,全器满饰转枝莲花,炉盖镂空,盖钮作狮形立雕,狮首侧转,抬后足作搔痒状,炉耳作螭形伏于口沿两侧,三蹄形足上端各饰一威猛之兽面,炉底铸“大明宣德年制”长方形阳文款。

清· 乾隆 碧玉雕花盒

器作方形、深壁、矮圈足。碧玉琢成色近墨绿,盖盒面镶嵌白玉,盒盖面满布浮雕缠枝番莲花纹,盒底缘雕菊瓣纹一圈,器底中央凹雕,“乾隆年制”四字隶书款。盒内盛各式珍玩二十三件其中玉器九件,瓷器、金珀、竹雕笾豆、琥珀、松石、水晶、雕漆、斋戒牌各一件,玛瑙二件、印石三件、蚌壳带扣二件。

清· 乾隆掐丝珐琅龙纹文具一组(纸镇)

铜镇由六条龙蟠成,镇侧镌刻转枝莲花。此镇下方亦可刻印文作为印玺。镇座饰仰俯莲瓣各一圈,器底铸浅浮雕式双龙阳文“大清乾隆年制”长方框楷书款。

清· 子孙万代金葫芦

子孙万代金葫芦为一对镂空镀金花薰,各由上下两段套接而成,接合处錾刻鱼子地花叶纹。顶部有蒂,连有姿态生动的叶片。底部微凹,镂刻五瓣花,图案以此为中心延伸而上,大小葫芦与花叶缠绕连缀,布满四面。

颈部各镌有蝙蝠纹与“吉”、“寿”、“卍”及团寿字,寓意瓜瓞绵绵,子孙万代,福寿吉祥,并配有紫檀木雕瓜瓞纹木座。

商晚期· 镶嵌松绿石兽面纹匕

此器作素面长畚箕形。前方、后圆,两侧侧出钩,“匕”身上接长椭圆形柄,柄末端为一蛇形。此器形制极特殊,未见于考古发现,也与考古所见名“匕”的器物不同。惟因功能似与“匕”相近,故暂以“匕”名之。器柄上为绿松石镶嵌兽面纹。末端蛇身有鳞纹,以绿松石表现眼睛。

此器为清宫旧藏,载于《西清续鑑‧甲编》卷12页2,名为“周龙勺”。清宫为之配有海水造形紫檀木座,座底有“周龙勺”“乾隆御监”“甲”等款。

明末清初· 文枢款犀角雕饮中八仙杯

全器切取犀牛角雕制而成,侈口,深壁,腹部窄瘦,平底,通体呈暗褐色,底部呈黑色。高浮雕山水人物,嶙峋山石与高大的松树为主景,或粗或细的树干突出于器壁,十七个人物点缀其间,或骑马、或书画、或静坐、或独眠,桥上贩夫推车而过,冠者围桌宴享,有人倚缸豪饮,有人举杯松下。杯之口缘有松树枝干沿崖壁伸向云际,器底雕出石块与水波,石上阴刻行楷书“文枢”款。

明末清初南京地区有一位擅长犀角制器之艺匠周文枢,或以为即此器作者。

篇幅有限,大家时间宝贵,就暂且分享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多一点灵感了,至少写作品描述都更会一点了吧。

目前这些文物都还在这个黄墙青瓦的台北故宫里面,希望没什么闪失吧,不然真的只能剩下图片了。中华文化虽然强大且包容,但不表示我们毫不计较得失,自己的东西,最好还是能在自己手上。

这期主要是送给上一篇因“台湾省长”而来浏览关注的朋友的,感谢你们送给我一个10万+。设计师们就当看图取经吧。

好了,本期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