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北大教授,携夫人隐居深山21年,花费350万元。

他是:王庆松。

中国第一代战地记者唐时增先生在回忆“北大往事”时写道:

“几年后,我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学校请来了四百万弟子石松师父教授气功,师父松了口气,大学从学生到校长,政法系挤满了上千人,我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背着相机拍照,没想到师傅是王庆松。

他站在台上,大声喊道:‘弟子散了,来人是我同学。’还是那个信阳口音。说完,他把我拉到台上握手拥抱,让人羡慕又感动,真想趴在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老爷子是受人尊敬的“大咖”级人物,很多人亲切地称他为“唐老鸭”。

口中400万弟子的王青松,如今被冠以“北大隐修教授”的标签最为亮眼。

两人是北大国际政治系79年级的同学,兄弟俩睡在宿舍的上下铺。

唐老爷子曾说过,在王青松隐居山中的时候,只有他可以随意进出山。

他也是唯一一个能克服交通不便,愿意把食物送到家门口的人。

后来,很多媒体在报道王庆松的消息时,参考的资料和照片大多来自唐时曾。

由此可见,两者的关系可谓密切。

王庆松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和妻子隐居在山里,到底是怎么回事?

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唐时曾想为王庆松回归社会铺路?

现在,王庆松一家怎么样了?

往事的碎片,在逝去的青春和一去不复返的岁月里奔涌而出。

“龙生龙,凤生凤,鼠子能打洞。”世世代代务农的王庆松用事实证明,这句话不是100%准确的。

1957年8月,王庆松出生于河南洛阳新安县农村。

土地贫瘠,家有四壁,农家子弟,从家里的大炕到田间,处处离不开“土”字。

种地、上学、练武,这就是他长大的世界。

农业是祖传的传统;学校成绩优异,家人对他寄予厚望;他的父亲练习武术以保持身体健康。

没有神童的迹象,也没有风水师预言他会变得富有和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他高二被河南信阳保密局选中时,可谓是“一鸣惊人”。

这要归功于他难以忘怀的记忆,尽管他一直声称自己善于总结和掌握学习方法。

不过,他还是被当地人迷住了,在众人惊讶和羡慕的目光中,化作巨龙,飞上了天空。

你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巅峰吗?

不,这只是晚餐前的开胃菜。

在机要局,不带标点的文言文一关一关;数百个电话号码将在一天内入座...

这样的记忆让他感觉自己在工作中就像一只鸭子喝水。

谁管他有没有秘诀,中间付出了多少努力,大家只看结果,只要结果好,他就是好人。

伟人王青松不是安于现状的人。70年代后期,当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他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以过人的身手,以洛阳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79级本科专业。那一年,王庆松22岁。

刚上大学的时候,成熟稳重、自觉性强的王青松就成为了班里的团委委员。

我和唐老师分到了一个宿舍,是部门为了“稳定团结”特意安排的。

宿舍里那些桀骜不驯的男生,都需要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全方位的指导。

在班干了几年,根基正直、年轻的地委机要干部,自然对小男孩们肃然起敬。

但敬畏的背后,肯定没有意愿。

王青松爱学习,经常回来晚,回来就磨蹭,洗漱睡觉,影响了别人的正常睡眠。

于是,这群人就在背后摆弄了很多玩法,专门用来骗王青松。

将皮鞋、扫帚和装满水的盆放在门框上,上床等王青松进门看笑话;把宿舍里的12人板凳全部倒过来,站着48条板凳腿,等着王庆松摔跤……

越玩越玩,竟然利用“民主选举”的机会,推选王庆松的“团委书记”。

事后看来,当时那帮毛茸茸的男孩认为他们走得太远了。

知道大家是故意惩罚他的,王青松并没有正面对抗,而是一边继续努力学习,一边和这群人保持着表面上的和谐。

一个能下定决心丢掉铁头工作的人,不在乎这片土地上的输赢,他有更大的理想。

1983年,王庆松本科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法学系攻读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王庆松留校任教,并在北京大学任教。

在北大读研究生期间,他等待着人生的巅峰。

1980年代中期,全民学气功掀起热潮,各种气功师受到追捧。

从小学习武术的王青松也沉迷其中,但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比常人高。

他将所学的武术与中医理论和古代气功相结合,开发了“独门养生课程”。

他的履历给了他不少加分,成为了人人都信奉的“气功师”。

当时气功师出现,场面绝对不亚于当今的娱乐明星。

唐时曾这才想起“师松”师父在政法大学授勋时的壮丽景象。

当时跟随他练气功的人大多是知识分子,这使他在这个领域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来到这里。

北京大学开设“保健班”,收费10元/人。按照人数,王青松身家数百万。

有一次,他在台上吐口水,施展神奇的气功,在人群中看到一个漂亮的姑娘。

少女望着这个不起眼的西装革履的北大才子,眼睛里满是钦佩。

女孩名叫张梅,比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王庆松小12岁。

两人坠入爱河,逐渐吸引了他们。1989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

同年,张梅以研究生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

毕业后,因为王庆松的关系,张梅顺利成为了北京大学英语系的老师。

王庆松也因为表现突出被评为副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才女,有铁干,又不缺钱,全民向往的北京,高层次知识分子云集的北大,这不就是老百姓心中的乐园吗?

王青松心中总算达到了距离,踏踏实实做他的王教授。

然而,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气功养生的退潮让王庆松的人生急转直下。

好多外快都没有了,星辰捧月的场景没有了,优越感也没有了。

想了想,让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

是的,高医生,只要他通过了考验,他还是一个不一样的王青松,别人不得不仰望他。

第一年,他申请了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单科和总分第一,没有被录取。

第二年,他申请了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他在单科和总分上也排名第一,但还是没有被录取。

要说第一次打击后他不肯放弃,第二次打击后,他只能感到绝望。

一个农民的儿子,从黄土地一路辛勤耕耘到现在的高度,发挥了洪水的威力。

但看现实,并不是他凭借自己的强大力量就能得到他想要的。

他想要,却没人愿意给。他只能放弃,收回伸出的手。

他还在任教,却开始“逃跑”,这里没有他的位置。

看到王青松的纠结和痛苦,张梅也有同感。

他崇拜的男人,面对生活的不公,没有反抗的力量,又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呢?

一天下课后,他们齐声向未名湖走去。

他们站在原地,仰望着落日余晖。

想象中的美景被空中升腾的两缕烟雾挡住了。

两人比较无语,心中又是一块沉重的石头,开始在心中寻找一个纯净的地方。

从1989年到1991年,他们开始在象山方向租房子。

从1992年到1993年,他们去了张梅的家乡,北京和河北交界的一座山。

离北京不远,噪音小,适合度假疗养。

他们承包了土地,准备在业余时间过上“东篱下采菊,悠然看南山”的安逸生活。

那时山林离村近,总有人指指点点,把他们当疯子。

为了远离世人,他们将居住地搬到了大山深处。

1994年至1997年,他们在距北京100多公里的地方承包了2500亩荒山,租期50年,租金不到20万元。

但每天五小时的单程通勤,却浇灭了他们的热情。

无暇种果蔬,无暇养鸡鸭鹅。反而每天只剩下匆匆忙忙的时间。

图片什么?我没有享受宁静,只是感到疲倦和烦躁。

作为老师,追求人生的自由,难免会违背老师的道。

当时,北京大学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操作,开始计算机教学。

这时候,对现代机械化产品非常反感的张梅非常生气。

经过几年的评价,讲师评价不好,不好的事情也很多,所以就想辞职了。

1998年,在王庆松的支持下,张梅果断辞职。

2000年,王庆松逐渐离开北大。

双方家属强烈反对。他们终于跳出农场大门,转身回去。这不是自毁未来,让人发笑吗?

但两人根本不在乎这些,只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他们开垦荒地,专门种植农作物、蔬菜、果树,还饲养家禽和牲畜,开始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山里没有现代的东西,包括电视、电话、网络,只剩下一台收音机接收外界的消息。

相思和植物灰用于洗衣;刷牙不用牙膏,只用盐水;吃饭的筷子是他们种的高粱秆。

刚开始用蜡烛照明,后来买了太阳能灯。

要求当地农民挖一个小水库,建造一个水坑。

怀念家乡河南的面貌,他特地请来家乡的工匠,在山顶建了一座石屋。

他们不让外人进山,生怕造成外界污染,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由王青松拿着杆子抬进山里。

他们不允许雇佣工人在山上过夜,他们必须在离开前随身携带他们的物品。

连张梅的父母都想进山去看他们,张梅在离山十五米的地方拦住了他们。

两人的“怪癖”,让张梅的家人觉得不合理。每当亲戚朋友问问题时,他们都心情不好地回答,然后就出国了。

十年来,张梅两次下山,一次是办身份证,一次是挂失存折。

王庆松每年去县城和北京一次。

闲暇时,夫妻俩一起看书、赏月、聊家常。没有来自外界的干扰。他们安静而肆意地生活。

那个时候,他们手里还有钱,王庆松教气功赚的几百万,是他们追求理想生活的基础。

他们有资本折腾,也有资本对不利于他们的事情说不。

在一个他们自认为完全掌控的王国里,他们离世间的烟火越来越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然有一天,张梅怀孕了,他们的自由王国迎来了新的曙光。

怀孕的张梅没有做任何产前检查。2003年生孩子的时候,她也没有去医院,而是王庆松自己接生了。

一家三口,天是被子,地是座,他们这几年享受了难得的宁静好日子。

如果他们有源源不断的钱,那些日子可能会永远持续下去。

如果不需要考虑孩子长大后的教育,他们可以继续蛰伏在梦境中。

从1989年到2010年底,22年间,花掉了350万的积蓄。

张梅谈到了GRE和T的报酬,以及写课本的收入;王庆松讲课时的积蓄;卖河南老家房子的钱;朋友和学生的经济支持,都走进了他们的“理想生活”。

每年农忙时,雇用20至30名工人播种和收获,业余时间需要10名工人,年支出30万元;要求工人建造房屋、道路和水库;与山下村民关系紧张,下山时偷偷摸摸地交过路费。;不用化肥、杀虫剂、机械,投资多,收成少……

一切都追求纯自然和原生态,花钱的地方太多,赚钱的路太窄。

他们曾试图出售自己的农作物和蔬菜,打着“无污染”的口号,高价出售,但并未引起轰动。

不知不觉,儿子长大了。

他从来没有出过山,穿着张梅妈妈送来的旧衣服。他每天都在山上疯狂地玩耍。他3岁开始放羊,7岁开始学习。

每天早上3节课,语文、数学、英语,背了很多“三字经”、“千字”、“百家姓”……

学习之余,儿子还当上了100多只羊的统帅。他每天给每只羊命名,并指挥羊群取乐。

当儿子在农忙的季节看到人群时,兴奋而热切的眼神触动了夫妻俩心中最敏感的神经。

有一次,记者突然造访,他手里的相机被儿子碰了一下,舍不得放开。

他本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孩子,应该是听着未名湖边的书声长大的。

现在,因为父母追求理想,他成了大山的儿子。

他们可以追求世俗的宁静,但孩子还小,他没有理由在无知的情况下成为他们追求理想的牺牲品。

“孩子应该像花一样绽放,而不是被爱束缚。”张梅说道。

他们决定让他出山接受教育,以便孩子能出山。

于是,2011年3月19日,唐时增接到了那个河南信阳口音的电话。

“我是王青松”,一句话,解开了老同学多年的猜想。

他没有出国,没有出家,也没有自杀,只是“遁入山林,与世隔绝”。

唐师傅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王青松的文章,很快在媒体上引起连锁反应,北大附小也决定让孩子上学。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则媒体的报道,把好消息变成了幻影。

据说,因为王庆松私下接受媒体采访,透露了一些敏感的过往细节,“入世”的念头只好死路一条。

2011年,与唐时曾相识的王庆松这样形容自己:

“八亿农民中的一个普通人,满脸邋遢,衣衫褴褛,双手老茧。一个没有钱,两个没有权利,三个没有职称。”

他已经“出生”了太久,在城市的街道上,他不得不紧紧地握着口罩,即便如此,他也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肮脏空气的味道。

回到家,他被这种气味包围了三四天,久久无法恢复“神清气爽”的正常模样。

看到别人给唐时曾的药,他闻了闻,觉得对治病不好。

唐时曾的妈妈收拾了很多旧衣服和旧鞋子,让王青松带他们回山上。

张梅用洋槐把它们一个个洗干净了,要等三五天晾干才敢用。

“如果不这样干燥,上面的污染物根本无法分散,”她说。

唐时曾虽然跟他关系很密切,但到了要上山的地方,他还是得放下车,跟着王青松上山。

他们不允许任何人开车上山,因为害怕空气中排放汽车尾气。

王青松提着砍刀,和老同学一路走回家。

回到山上,他们带着孩子一起去放羊,一起看桃花,一起吃山食,体验现代人居环境下的登山生活。

在北大的时候,王庆松想写和导演一部小纪录片《未名湖的冬夏春秋》,献给北大百年校庆。

但他成了逃兵,他的美好愿望随风而逝。

再见唐世曾,他说要写一本书,叫《新桃花源》或者《原生态》。

他想把自己的探索历程写下来,想借唐时曾的名气帮他宣传一下。

10年后,我不知道他的写作走了多远。

张梅告诉一位老师:“其实任何人都可以留在这个环境中,主要看自己的心情是否真的能留在这里。”

从他们30多年的坚持来看,他们真的很愿意把生命放在那里。

但做农民,真的需要达到这种程度的“孤立”吗?

很多人看到他们的报道,心中难免有疑惑。

正如网友所说,洗脸梳头有那么难吗?农民是蓬头垢面的形象吗?

是的,我们主张做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主张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但王庆松夫妇却一辈子都在与它背道而驰。

他们放弃一切现代事物,追求内心的天堂,值得吗?

因为当年帮助王青松重新进入社会,所以有些人连唐师曾的感冒都没有。

他们用讽刺的语气说:

“这几年,唐少爷频频吹捧王青松这个号称气功高手的神棍,很是讨厌。”

气功师是王青松的骄傲,但也成为他人生的污点。

然而,无论是气功师、北大教授,还是农民,都是王庆松一生努力的见证。

而且,他愿意重新进入这个世界,只是出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

努力和爱,虽然每个人的追求和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是可以理解的。

唐时曾爱恨分明,他选择帮助王青松,是因为他真正的同学情谊。

2011年,一位成为富豪的同学在唐时曾的博客上看到王青松蓬头垢面、沧桑的照片,忍不住落泪。

他想尽办法联系王青松,激动地喊道:

“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你花多少钱,我给你,我不能让你家受这样的苦。”

但王庆松告诉记者:

“他不知道我内心有多富有。”

这句话的真假,除了王青松自己,谁也说不清。

谁也猜不透,王青松这几十年是追求内心和精神的升华,还是固守自尊,不敢退缩。

谈论这个是没有意义的。

难得的是,张梅一直和王青松一起守护着这个“世外桃源”。

她比王青松小12岁,是个皮肤白皙、皮肤靓丽的天才少女,何况当年有多少同学羡慕王青松。

但他们共同选择了一条与世俗观念完全相反的道路。

“按照中国古代的标准,这是一个清朝的书生,他的爱情是在山水之间。但就像魏晋的名士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们偏执于他们个人追求,不承担社会责任。这种趋势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我不相信,他们完全是因为他们高高在上,他们只是看透了这个世界,他们无力反抗,也不愿意联手,所以他们避开了这个世界。”

“每个人的天性和志向不同,选择也必然不同。我们没有资格评判别人的选择,只能多观察多了解。”

对于那些汹涌的传言和可疑的评论,他们已经置若罔闻。

从1989年生的念头到2011年儿子入世的念头,已经过去了22年;

2011年入世受阻至今已有10年,2021年几乎没有消息。

32年,半生的旅程,在一生中形成。

毕竟他们的儿子王小宇应该是高中生,无忧无虑、不懂世事的孩子也会“入世”。

他曾经像风一样在山坡上狂奔,他曾经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他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王庆松说:“他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

那么我希望孩子的内心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

2500亩山区的50年合同期已经过去了一半。

也祝愿王庆松和张梅在自己的桃园里真正幸福。

不负这一生,他们在努力,每个人都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