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看了一部国产剧,只看了一集就放弃了。一个民国剧,一个门派,出场小弟们一口一个“诺”,尴尬死我了。这是想说明什么?想说明这个组织是从先秦流传下来的?

这也无妨,就算是这个组织从先秦开始就没中断过,一脉相传流传千年,门派师父下达了命令,弟子该称“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规定:“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师父说完了,弟子“唯而起”,弟子要起立嘴里喊“唯”。

唯,语气短促,应对尊者时使用。

诺,孔颖达注解:“其称诺,则似宽缓骄慢。”用“诺”来应答,语气宽缓,因而显得骄慢。

就好比你爸叫你,你懒洋洋拖着长音回了一句“干啥啊~”就是“诺”,你干脆地回了一句“来了”就是“唯”。

《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回答:“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额……这个根本的原则就是“忠”和“恕”,忠是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恕简单说就是将心比心。(题外话)

孔子的弟子回应孔子的话,用“唯”,这就是“唯”用法的可靠范例。

我念书的时候有一篇古文《触龙说赵太后》,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了。这篇古文里就有一句是“诺”的使用方法范例。

赵太后对左师触龙说:“诺,恣君之所使之。”意思是:“好吧,你按你的想法指派他吧。”

这就是个典型的上级对下级的回应。“诺”在实际应用中,也不局限于上级对下级回话,平辈之间也可以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礼记·曲礼上》:“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这一段讲的是去主人家做客时要讲究的礼仪。“屦”是用麻或葛做的鞋子,“踖”是踩踏。到了主人家进屋要脱鞋,脱鞋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好其他人鞋子的摆放位置,不能踩踏别人的鞋子。找到自己坐席,不能直接跨过去就坐。“抠衣”是提起下衣,要从坐席的下角慢慢走向坐席,再往前坐下。坐下之后,不要大大咧咧地喧宾夺主自顾自地说话,要先听听大家在谈论什么,根据大家谈论的话再做回应“唯诺”,也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而用“唯”或者用“诺”来回应。这一段就说明“诺”也可以用于平辈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语“唯唯诺诺”出自《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意思是:这些人,君主没给他们下令就应承,没给他们授权就对外为尊,事先领会君主的意图,察颜观色来预先摸到君主的心意。现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但是“唯“和”诺”本意都是出自于回应。

另外,那部剧里的帮众中还有一众弟子是女的,其中有女一号,她们也跟着其他男弟子一起喊“诺”,严格说这也太对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礼记》里讲了,男人才称“唯“和”诺”,女人回应称“俞”。《礼记·内则》:“能言,男唯女俞。”小孩能说话了,教他们回应大人的话,男孩教他们用“唯”,女孩教她们用“俞”。

但是有没有注意到《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用“诺”并没有用“俞”。虽然《礼记》里有这样的记载,但是“俞”在实际应用作为回应的时候,基本上被天子独占了。

《尚书·尧典》:“帝曰:‘俞,予闻,如何?’”

《汉书·卷五七》:“于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试哉!’”

《后汉书·桓荣传》:“帝曰:‘俞,往,女谐。’”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帝曰:‘俞哉!维汝忠孝。’”

既然天子们愿意用“俞”来作为回应辞,那谁还敢硬要抢来用呢?

回头说那部剧,如果编剧弄不清楚“唯”“诺”合理的使用方式,干脆都用“是”吧,至少不犯错。

再说说“喏”。唱喏rě,始见于东晋,流行于两宋。从很多古代白话小说或者评书里经常能看到谁谁谁“唱了一个喏”,这个“喏”是卑者对尊者的致敬之词。并不是回一个“喏”字,而是回应的内容叫“喏”。

最后说说“喳”和“嗻”,早期的港片清宫剧常用“喳”zhā,这些年逐渐变成了“嗻”zhè。“嗻”是有根据的,至少有很多清代亲历者佐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提到过“嗻”。金默玉(原名爱新觉罗·显琦,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的女儿)在一段采访中也提到了很多旧时王府里的规矩,很多叫法跟影视剧里都不一样,比如“格格”的正确叫法,也提到了下人回应主人的时候用“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