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此次武陵之行,引子是老朋友沈从文写的《边城》,主因却是想继续老师潘光旦先生的事业,同时弥补对西南山区少数民族研究的缺憾。

文︱吴双江

“若以武陵比武夷,峰奇路陡多云衣。陶令亏得神来笔,天上人间两迷离。”

这是81岁的费孝通在武陵山区调研时写下诗句。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12周年。作为20世纪中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卓越学者,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始终认为自己“老来依然一书生”,笔耕不辍;而且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致力于探寻适合中国文化与社会传统的现代化之路。

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一直关注中国中部武陵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问题。为了全面了解武陵山区的状况,1991年9~10月,费孝通不畏80岁高龄毅然前往武陵山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期间参加了“湘鄂川黔边毗邻地区民委协作会第四届年会”, 并作了重要讲话。调查结束后,他发表了《武陵行》为题的调研文章,提出武陵地区要靠山、吃山、用山、养山,启动内在动力,做到外助内应,加速脱贫致富,增强民族团结等发展方略。

且看费孝通武陵行的调研路线:先由北京乘火车去长沙,然后经怀化市去湘西州考察吉首市和凤凰县等南部苗族地区,接着经花垣去黔江地区的秀山、酉阳、黔江等县考察,再经鄂西州的咸丰、宣恩两县赴首府恩施市,在考察鄂西的来凤县、湘西州的永顺县和大庸市(现张家界市)一带土家地区后,由大庸乘火车返长沙转北京。此行一共走了21天、1100多公里。可见这次调研之行主要集中在湖南地区。

事实上,生于江南地区的费孝通对湖南一直有偏爱,从1986年到1999年,他曾先后6次来湘考察,足迹遍及三湘四水,为湖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并得到高度重视和及时采纳,对湖南改革开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费孝通

武陵之行的引子是沈从文的《边城》

从费孝通的回忆文章和为人处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不仅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十分珍视朋友情谊和师生情谊的性情中人。

费孝通此次武陵之行,引子是老朋友沈从文写的《边城》,主因却是想继续老师潘光旦先生的事业,同时弥补对西南山区少数民族研究的缺憾。

1991年9月,费孝通《在湘鄂川黔边毗邻地区民委协作会第四届年会的讲话》中说:“我说了很久想来湘西,它的引子是我的朋友沈从文写的《边城》。当时我就想来湘西,可是因为交通不便,一去一来要花很多时间,所以没有来成。这次我下定决心,借你们开会的机会到这一带来看看,把土家地区转一圈。”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费孝通与沈从文、冰心等在云南呈贡工作期间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那时费孝通就读到了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和武陵已经在费孝通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割舍的记忆。因此,到湘西考察是费孝通在20世纪30年代就萌发的心愿。

费孝通一生中有几位十分崇敬的老师,如史国禄、马林诺夫斯基、潘光旦。他说:“土家族主要是我的老师潘光旦先生1956年认定的。他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当时我就想同他一起来,因有其他事,没有来成。35年了,一直想来而又没来成,我心里很不安。现在我就借你们开会的机会,了却自己心里欠的一笔账。”“这次来,也是继续潘先生的事业。潘先生搞清楚了土家族的来源,肯定了土家族是一个少数民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土家族应当怎样发展?我想接下去写这篇文章。”

费孝通考察湖南吉首少数民族民间织锦手工艺品生产,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做好两篇文章:农村研究和民族研究

1991年9月27日,在赴武陵山区的火车上,费孝通向随行人员讲述了他这次考察的研究思路,特别强调这是一个他过去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次考察,他带着两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以这一地区为对象的两篇文章,一是农村研究,二是民族研究。费孝通指出,就农村研究而言,我们已从沿海平原地区逐步转到了中部和西部山区,而民族研究则从边疆地区转到了内地,所以这次在武陵山区,农村和民族两个研究碰头了,要在这个地区把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做。

1991年10月1日,81岁高龄的费孝通终于第一次踏上了湘西的土地。在听完时任州长石玉珍对湘西州的基本情况、现状及今后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汇报以后,费孝通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路子来。”短短几天时间,从学校到企业、从城镇到农村,费孝通对湘西州进行了多方位的视察。

费孝通考察的第一站是吉首大学。他听取了该校时任校长张有志的情况介绍后说:“湘西自治州经济还比较贫困,实现小康任务还很大,有许多事要做,其中一条就是发展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离不开教育,除了发展普及教育,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长着翅膀不飞的’适用科技人才。”

费孝通一行在吉首度过了难忘的“国庆节”“重阳节”。他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永顺县塔卧,缅怀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而牺牲的烈士;他参观了不二门风景区,观看了永顺县溪州土家族民俗博物馆,被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淳朴的民俗所陶醉。

在永顺,费孝通忽发童心,吹响了土家族“咚咚奎”;挥毫写下“攀登不嫌高,求真不二门”这富于哲理的佳句。特别是当永顺县的同志向费孝通绘声绘色介绍新开发的旅游景点猛洞河漂流时,费孝通欣然挥笔写下“天下第一漂”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2002年2月,“天下第一漂”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如今,猛洞河已经成为扬名天下、名符其实的第一漂,足可告慰费孝通的在天之灵。

贫困山区的发展,要抓住开发和开放

费孝通认为,贫困山区的发展,就是要抓住开发和开放四个字。开发就是充分利用山区的资源。山区之所以贫困和发展迟慢主要是闭塞和落后。开放是针对闭塞落后而说的,在物质上是发展交通运输,以加速产品流通,精神上是发展科技文化以加速知识流通。

开发、开放首在开路。“从这方面来看武陵山区,一方面要肯定这十年多来已跨出了一大步,启动了这地区的发展。自从修通了湘黔铁路和枝柳铁路,这个山区至少它的边缘已经进入了全国的铁路网。从吉首和大庸坐上火车就可以通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国。这就基本上改变了武陵山区原来的封闭状态。但铁路建设对武陵山区还只能说是开了大门,大门之内的区内交通运输主要还是靠公路和乡道。”费孝通在《武陵行》中描述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时隔20年,湘西州的交通变迁又跑出发展加速度,张吉怀高铁已经通车,湘西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全州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8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并形成了以吉首为中心的湘西“两小时经济圈”。如今,几条笔直平坦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的一头是城市、一头是农村,缩短了城乡的距离,使得信息不再闭塞,出行不再不便。

武陵之行,让费孝通终于抵达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到达沈从文的故乡凤凰。面对岁月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缅怀之情溢于言表,费孝通于是即兴题下“旧雨写边城,风行几十春,湘西今比昔,可以慰故人”的诗作,并用在《武陵行》的结尾。(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0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武陵行,费孝通

难忘费老耄耋之年湘西行,张芳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为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若有违规转载,必死磕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