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日,基金圈现惊天“大瓜”:网传300余名基金经理因做场外期权被查,监管部门已出手干预。

公募基金不能参与场外期权是圈内共识。但对于传言真实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尚需更多证据证实,最终结构如何都要看监管怎样界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消息爆出前几日,多家基金公司频繁曝出基金经理变更消息,其中不乏知名公司。

业界众说纷纭 尚待监管落锤

8月8日,有多位人士在微博上透露,传大批基金经理因做场外期权被查,甚至有头部基金经理被带走。

图一:微博用户爆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新浪微博

基金圈业内的规则是,如果基金经理已经在公募基金公司任职,就不能参与场外期权。针对此事,目前业界众说纷纭。

有投资分析人士称,场外期权这件事的运作逻辑很可能是:基金经理去交易场外期权,然后再用自己管的基金来操作股价。而且基金经理交易场外期权,很可能还是通过代理人来完成的。这就相当于变相地做老鼠仓,而且做得相当隐秘。

一位衍生品业内人士表示:“这些事情是网友爆料,目前暂时没有证据。不过这个’玩法’在市场上曾经是存在过的,但因为不够透明,所以场外期权的执法难度较大。”

有基金经理则明确指出,公募基金的底层逻辑是代客理财、普惠金融,职业操守并不允许他们做这种事。如果真的私下去做,就属于违规。

另有基金经理说道:“我觉得可能有老鼠仓存在,个别几位搞场外期权也有可能,但是300位通过场外期权来做太假,30位都假,因为绝大多数主动基金经理都不懂这个东西,就算金融学学过,还得操练。”

这个“瓜”究竟是不是真的,如何界定,还有待监管部门最终落锤。

场外期权吸引力何在?

场外期权(简称OTC options,别称为“店头市场期权”或“柜台式期权”)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场所进行的非标准化的金融期权合约的交易。

场外期权的条款不受限制,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需要自行设计相应的场外期权产品。而一般来讲,因场外期权的买方需要规避信用风险,卖方是资本充足的金融机构。

场外期权由五部分构成:

一是标的资产,指期权合约中约定的标的物,包含大宗商品,利率,股票,汇率等;

二是行权价,即约定的买卖标的资产的价格。这个执行价格由期权结构决定。

三是名义金额,即期权合约对应的资金规模。大部分券商要求100万名义本金起,但也有部分要求300万起。

四是到期日,即期权的有效期限。期权到期日通常有1、2和3个月的报价,也可以询6、9和12个月的报价,部分交易商可T+1行权,大部分交易商为T+5才可行权。

五是期权费(又称“权利金”),指买方支付给期权卖方的费用,期权费由市场情绪、标的资产波动率、到期时间和结构等因素决定。

相比直接买入股票,场外期权的五大优势决定了其变现能力更为高效,吸引力更强。

首先,场外期权杠杆较高,能放大收益。例如标的一个月平值看涨合约,期权费约5%,相当于5万就能撬动100万资金,杠杆高达20倍。只要上涨10%,就能赚取翻倍的收益。

其次,场外期权风险可控,亏损有限。当股票上涨时可以选择兑现权利获取收益,当股票下跌时可以放弃权利,所以最大亏损为期权费,不存在爆仓等风险不可控的情况。

再次,场外期权不怕震荡。场外期权是投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买卖的权利,只要未到期,无论期权挂钩的股票跌幅多大,只要期权合约持续生效,在约定时间内实现反弹,仍可获得相应收益。

最后,场外期权结构多样,即使不涨也能赚。大部分投资者购买股票只能等待股价上涨,或者长期持股等待分红,才能赚取收益,赚钱方式相对较为有限。场外期权则可以在股票大涨情况下,运用其杠杆性能放大投资收益;在股票不大跌的情况下,也可以赚取稳定的票息;此外部分券商开始推出看跌期权,部分持续下跌的标的也可以运用场外期权赚取收益。

基金经理突发“离职潮”

巧合的是,就在上述消息被曝出前几日,各大公募基金内部基金经理变更的消息突然刷屏。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8月1日至8月8月,17家基金公司新聘了基金经理,9家基金公司有基金经理离职。

图一:近日各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变更公告

信息来源:微博用户“历史的进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两消息前后脚曝出,让市场议论纷纷。有人猜测,短时间内基金经理集中离职,不排除与场外期权被查事件有关。

而至于具体真相如何,只能等待官方证实。

对于基金经理更换后是否会引起投资策略的改变,上述一家基金公司表示,离任基金经理曾管理的产品将继续严格按照公开披露的基金合同和招募书所规定的投资范围进行布局。

就具体的投资策略而言,这些基金将在保持投资策略稳定性的基础上,发挥基金经理的各自的能力优势,争取为持有人带来稳定的回报。持有人可以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选择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的产品。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