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翱翔、群鱼嬉戏、水质清澈、天水相连……一幅幅绝美生态画卷在眼前展开。8月8日下午,2022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梦幻般的青海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成恩 摄

青海湖,一颗高原上的璀璨明珠,地处青海省东北部,距省会西宁约150公里,面积4625.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69米,平均水深18米,湖岸线长约360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青海湖流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青海省“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我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保障东部农业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是高原生物基因库、国际候鸟迁徙通道重要节点,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水环境持续向好 生物多样性快速恢复

近几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和保护治理力度,持续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实施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地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经过不断努力,青海湖蓄水量增加,流域水质保持稳定,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升,生物多样性资源恢复加快,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周莉娜 摄

2021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较2017年增大2.9%,达到4625.6平方公里;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哈尔盖河、泉吉河、布哈河、黑马河、沙柳河、倒淌河、甘子河、吉尔孟河8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及以上标准,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种类由2017年的92种增加到2021年的97种,栖息水鸟数量较2017年的33.6万余只增加69.9%,达到57.1万只,青海湖成为中国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通过先后5次实施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资源量逐步恢复,2021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2017年增加33.6%,达到10.85万吨;普氏原羚数量较2017年增加120.8%,达到2800余只;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59.7%,草原植物多样性丰富稳定;湿地保护率达69%,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明显提升。

  生态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国家公园建设有序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成恩 摄

近年来,通过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在流域工程区范围内共设置276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包括草地、森林、湿地、沙化土地、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水文水资源、气象、环境质量等),其中:综合监测站2个、专项定位监测点207个和工程项目跟踪监测点67个,初步建立了覆盖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监测站点体系、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数据服务平台和项目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为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有效数据技术支撑。

党成恩 摄

现如今,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这颗高原上的璀璨明珠将再一次绽放光芒。今年4月25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回函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进入实施阶段。下一步,青海省将与国家公园管理局尽快建立局省协调推进机制,依靠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机制,共同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以青海湖流域为基础,按照国家公园设立规范和相关要求,从生态重要性、国家代表性、管理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估分析,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符合性认定报告、青海湖国家公园设立方案。

同时,进一步加强河源河流、雪山冰川、湖泊湿地、草原草甸、荒漠植被和森林灌丛生态系统保护,探索形成青海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保护标准化模式。推进退耕退牧还湿、退化湿地修复、自然湿地岸线维护、小微湿地建设,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实施水源涵养、生态涵养等工程,稳固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