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堂吉诃德》,一直有话想说,堆积了太多事情没有动笔,今天回忆了一下,想要表达的依旧没忘。我最想说的是关于“爱的传播”,书里写堂吉诃德一直复刻“骑士精神”,我觉得“骑士之路”是他表达爱的方式。

怎样才能把心中的爱传播出去?我想套用一下生物里一个比较有趣的知识——传染病的传播。传染病的传播有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人群。传染源是致病的病原体,但是要有传染性的才叫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从一个个体把传染源传播到另一个个体,比如飞沫传播、饮食传播等;易感人群是容易被感染致病的人,一般都是免疫较弱的人群。

堂吉诃德毫无疑问是一个很好的“传染源”,一个人的感染力与真诚是正相关的,而堂吉诃德至真至诚,甚至癫狂,我们笑他顽固不化的时候,可能也暗暗想过,如果我们也能纯粹追逐心中所想该多好!

堂吉诃德选择的“传播途径”是一条费力不讨好的路,这也是他被批评最多的地方。推崇已经被社会抛弃淘汰的事情,不切实际、教条、不知变通……我不反驳这些批评,我也觉得堂吉诃德少了些智慧,有些刻舟求剑、削足适履的感觉,骑士精神的内核是忠诚、正义、勇敢、绅士,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原来的“行侠仗义”可能只是授人笑柄。我联想到一个同样以“癫狂”闻名的人——济公和尚,他和堂吉诃德都内心善良,想要助人,堂吉诃德执着于用骑士的规矩惩恶扬善,而济公则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唐吉坷德执着于术,济公求道不拘于术;最终堂吉诃德把自己活成了笑话,济公开始让人觉得是笑话,后来发现笑他的人才是笑话。

“易感人群”方面,堂吉诃德把自己困在骑士的“规则”中,他好像并没有切实考察谁是他的“易感人群”,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他的癫狂,也没有从他的行为中获益,几乎不会去了解他的内心,也就不会被他打动了。有个例外是桑丘,他看到了堂吉诃德的内心,被他“感染”了,一直跟随照顾他。还有一群例外是我们这些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这可能要出乎堂吉诃德意料吧。对后人来说,堂吉诃德有没有成功,做了多少荒唐事,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一颗追逐梦想百折不挠的决心。那正是被我们逐渐忽略,意识到时已经所剩无几的东西,是我们渴望再次拥有的品质,而这,在堂吉诃德身上彰显得是这么完满!我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被打动了,心里很感谢他,感谢他的“癫狂”,让我们知道我们曾经也那么勇敢。爱的传播不在于一时一世的成就,心中有爱,勇敢地坚持爱,最终会成为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Crys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