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单灵逸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值浦东开发开放大环境,金融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人们对银行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工行上海分行邀请了五十多位沪上赫赫有名的作家,写写他们与银行的故事,并出版《作家与银行》一书。作家们作为普通市民谈他们眼中的银行,谈他们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分享他们与银行之间有趣的故事,时值今日,读起来依然津津有味。为了让广大读者一同欣赏这些名家故事,我们特辟【金融“作”谈荟】栏目,邀您与我们一起温“故”知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傅星

作家

著有《大地的仲裁》《八间盒》《魔幻人生》《怪鸟》等小说集及长篇。为《大上海屋檐下》《老人的故事》等影视剧担任编剧。

我揣了一点钱走进银行,距我住处最近的那家银行似乎永远都很拥挤,于是我就得排队。当我排了半小时或者一小时之后,我看见了服务窗口前挂上了午间休息的字牌。这样我只得在银行的午间休息之后重新再走一遍。我把那点钱塞进了窗口,然后就看见那个漂亮的银行小姐开始数点我的钱,小姐漫不经心但又毫无差错地点数着那些钱,于是我就想这是在清点我的心血啊。这个时候我总是免不了要关注一下四周,担心有人会对我这个揣了点钱的人下手。因为在银行门前遭抢的事是时有发生的,恍惚之间我似乎总能看到一两双值得怀疑的虎视眈眈的眼睛。接下去银行小姐问我要不要输个密码,我赶紧说要,于是我就在密码器上按了某些个数字,因为嘈杂的人声干扰,又因为心慌意乱,我在输入了密码之后又突然搞不清楚这些数字的前后顺序了。这样我就又要求小姐重新确认一下这些数字,但是我遭到了拒绝,小姐告诉我,既然是密码,那也只有我一人知道。没有办法,我只得再往里存入一点钱,仅仅是为了打开那个账户,以确认我的密码并没有输错。这时候在我的身后就又有了更多的人,这些有了点钱的人大概都如我一般地烦躁不安,他们不耐烦地啧然有声,他们一定把我当作了靶子。

《国库券到期》 荣兴益摄

晚上,当我正在为存款单那张薄纸往哪儿塞而犯愁的时候,又听见广播里说国库券发放了。今年国库券的利率显然比普通的银行存款利率要高不少,这样我就意识到事实上我今天干了一件蠢事,明天我还得再一次地去银行。但是我弄不清楚,倘若我费时费力买了国库券之后,会不会股市又涨了。

经常地会觉得存钱取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于是就想到了从前。从前上山下乡,去农场,第一年每月18元的工资,第二年长到了27元。那个时候自己的口袋就是银行,一个月的工钱就那样揣在兜里,往往是几个铜板在口袋里叮当作响,能够听见这样的响声,就以为丰衣足食了。那个时候从来不去银行,倘若路过银行也是很快地匆匆而过。我们家有个亲戚是银行的职员,我是很少与他有什么交往,我以为在他的身上有了太多的钱的气味。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现在不得不和银行发生更多的关系,因为有了一点钱,就不得不一次次地走进银行了。尽管很累,但是我依然不得不这么做,我在这个地方储进了我的一点积蓄,似乎将我今后的日子也一并地寄存于此了。

本文刊于1996年出版的《作家与银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星老师曾经曾觉得跑银行是件很麻烦的事,好不容易把钱存进了进去,得知第二天银行将售卖国库券,一顿懊恼后,准备再跑一趟银行。

确实,国库券一直是市民追捧的热门金融产品之一,直至今日,但凡银行售卖国债,依旧会有大批市民彻夜排队。对于一些投资理念较为保守的市民而言,购买国债,图的就是一个“稳”。既有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又有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稳定收益,自然受到市民热捧。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