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者的易中天先生很成功,而作为父亲的他对孩子的教育似乎更加成功。但他的教育观念跟大多数人的观念有点反过来:他不像其他人一样心急火燎地催逼孩子成长,他对女儿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女儿易海贝开始认字的时候,易中天就给女儿写信,开始是很简单的几个字:贝贝,爸爸想你。

结果女儿对信件珍而重之,看了又看,念了又念,易中天后来写的信越来越长,女儿认的字自然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她也自然地养成了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别人家的孩子,是家长抽一鞭才走一步,巴不得天天玩耍休息;而易中天的女儿,是家长多次劝她休息,别太用功累坏了。

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孩子有没有兴趣。

女儿长大了,恋爱时易中天送了两个字“恭喜”,失恋了易中天还是两个字“恭喜”,即使到了适婚年龄也没催过婚。

现今许多家长的观念就是:学习不能落后,结婚也不能落后,连生孩子都不能落后!结果,相亲催婚、催产催育,一样不少,有时还恨不得自己亲自上阵……

不紧不慢地成长着的易海贝,人生履历却堪称让人歆羡:从小到大成绩优异,在同济大学五年年年一等奖学金,后来落户上海,婚姻美满,事业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年以前,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

他们找了三十多个学龄前儿童做实验,奖励机制有两种:一种是他们可以随时吃棉花糖,但每次只能吃一颗;另一种是可以同时吃两颗棉花糖,但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吃到。

小孩子们有的是迫不及待地吃掉一颗棉花糖,有的是耐心等待漫长时间、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别的玩具上,而后得到了吃两颗棉花糖的奖励。

几十年后,心理学家对当年接受实验的孩子们进行回访,结果发现:当年能静心等候长时间来获得两颗棉花糖的孩子,普遍都有较好的人生表现,包括更好的考试分数、良好的体魄和融入社会的积极心态。

赶着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其实培养的是渴望得到第一种奖励的孩子,成功要来得快,越快越好,像张爱玲所说“成名要趁早,否则不痛快”。

结果,很多孩子,都被谋杀了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力,变成了只认“成王败寇”的冷漠的肉体。

如果家长能够像易中天先生那样,激发出孩子心里对于美好的渴望、对于学习的兴趣,很多孩子都可以变成实验中第二种孩子:

忍耐,等待,不慌不忙,享受过程,静候生命中最美的滋味自然流出。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说:我们当前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少闲心。

父母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以为孩子越快长大,才越幸福。其实,孩子的幸福,就是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能够享受长大的乐趣。“输”在起跑线的孩子,赢得的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