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必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真正在意我们的人屈指可数,每个人每天都忙着自己的事,关注着与他/她自己相关的信息。对你而言很重要的事,在别人眼里可能根本就不在意,甚至不值一提。这里有一个心理学上的聚光灯效应。聚光灯效应指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常表现为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过于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随机挑选两组被试,让第一组的组员穿上一件奇怪的上衣,上面印着一位做着尴尬表情的说唱歌手,出现在第二组组员面前。随后问第一组组员成员预计会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件夸张的衣服,很多人回答应该有50%左右的人会注意到,然而事实上只有20%的人注意到。再比如,我们不小心触动了图书馆的警铃,或者聚餐时不小心打翻酒杯等情况,我们可能会非常尴尬,但其实别人并不会像我们自己想象的那样注意到我们。所以,理解聚光灯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意识到实界上没那么多人注意自己,有助于消除社交恐惧。你没那么多观众,不必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
其次,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自身性格气质有关,比如高敏感性、性格懦弱、讨好性人格等。具有这些特质的人不需排斥它们,只是说可加以调整。一是要扬长避短,尽量将自己擅长的方面发挥到极致,甚至无可替代,从而增强自己的生存力、竞争力,才有更多实力和底气说“不”,能减少在意他人的看法;二是认识到自己的这些特质并不是一无是处,任何特质都是有利有弊的。比如,高敏感性的人实质上是一种天赋,只要放在正确的地方,就是一种难得的优势,比如运用在艺术类、侦查类工作当中,但在人际交往方面,敏感度高把握不好难免会成为一种负担,有意识的迟钝一点,在这方面可多向钝感力强的人学习;性格懦弱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生活中可有效降低风险性,并且不易受到人际打击,只是说不可表现的过于卑微怯懦,因为这样可能会招来素质低下之人无端的欺辱和占便宜,在遭遇不公待遇时,要敢于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讨好性人格在人际交往的宜人性方面得分会很高,对服务类公关类等工作有利,但也需设好自己的底限、保持适度原则,增强边界意识。在生活中有针对性弥补自身性格中缺失的一面,可以逐步改正过于在意别人看法的问题。
最后,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更深层的原因是还需提高自身实力。在生活中你在意的一般都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比如同学、朋友等,或是权威人物包括家长、老师、长辈、领导等,当你某些实力远远超越了同龄人甚至长辈,具备更多现实反馈的实践经验,自然就有底气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有经验智慧预判结果,也有雄厚实力承担结果的时候,还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吗?所以,凡事多躬身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勤于思考,敢于尝试,不断重复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自身实力增强后,对别人看法的依赖就会减少,在这一点上除了努力,没有其他捷径。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