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来源 博山民政

金牛山,又名“柴谷峪”。地处淄河上游,系青石山。位于博山城区东南约20公里处,面积10余平方公里。呈东西走向,包括大东顶、南顶、柳峪顶等十几个山头。峰峦相连,沟壑纵横,有十几道山谷。主峰在石马镇南沙井村北,海拔543米。山势雄巍嵯峨,形如鼎足,山之阳称“柴谷峪”。属省级旅游景点,区级重点风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牛山山名始于神话传说:其一,太上老君的金牛因羡慕人间生活,私奔到淄河源头,看到此地百草丰茂,便不顾违犯天条留了下来,后被玉皇大帝点化成石,整个山体似一牛卧于水滨,故名金牛山。其二,相传南沙井村中有一王姓牧牛人,长年放牧于山间。一日,在柴谷峪放牧时,忽下大雨,待雨过天晴,清查牛群时,突然发现多出了一头金黄色犍牛,他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想用捆柴的绳子将牛拴住。

不料这牛忽然冲出牛群向山上奔去,牧牛人紧追不舍,直追到接近山顶时,金牛却突然消失不见了,只在青石板上留下两个深深的牛蹄印。事后,牧牛人将此事说与乡邻,人们就金牛、神牛地传说起来,此山从而得名。这蹄印不仅极像,而且至今尚在。20世纪80年代,乡人集资在山体中部摩崖石刻“云路”旁雕刻一石牛用以补景,后又在山峪中部水池旁立一石雕金牛,昂首北望,遂成此山一景。

清乾隆年间,有蒙阴人许氏,因怀才不遇,看破红尘,而隐居到此,自号 “秋潭”,又号“柴谷居士”。此人精文墨、善书画,尤长歧黄之术。他先在南沙井村关帝庙居住,以行医为业,深得百姓爱戴。晚年时迁往金牛山白云洞。筹资修庙于山间林中,最后坐化升仙于柴谷洞。此后,金牛山庙宇不断修建,至民国初年,南沙井村赵景柳(字汉庭)等人在原基础上重新整体设计,集周围各县之民力,耗巨资,大兴土木,苦心经营20余年,庙宇、道房、社屋达100余间。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破坏,旧建筑仅剩一座西亭,20世纪80年代初,在当地政府和上级旅游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部分景点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