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钢厂,他曾叫“首都钢铁公司”,却已不在首都,他的发展历程中不断遭遇各种矛盾和困阻,它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北洋政府时期,也曾被解放后的北京视为骄傲的工业长子,峰时期的它产量曾是全国第一,一家单挑北京全市四分之一的税收.然而它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一个重要的话题:环境.今天,就讲一讲曾经的首都钢铁公司,今天的“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首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钢其实一开始并不叫首钢,1919年初,北洋政府成立官商合办的铁矿公司:龙烟铁矿公司,这是一次实业救国的尝试,公司规划建一个年产八万吨的炼铁厂,并选址于北京西边的石景山,取名石景山炼厂,这就是首钢的前身.

当时它的战略规划是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炼铁厂.

然而还没完工,同年的9月就因为各种原因停止建设了

这一耽搁就到了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霸占了距离卢沟桥以北仅9公里的石景山炼厂,并改名“石景山制铁所”,同年第一炼铁炉点火投产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派专员接收石景山制铁所,并更名“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

从1919年~1948年底,接近30年的时间里,石景山钢铁厂仅产出了30.4万吨的铁

1948年石景山制铁所获得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后的石景山制铁所仅用半年就重新开始生产

1958年,石景山钢铁厂用14天建成了小转炉炼钢车间,正式开始产钢,也正是这年正式更名为石景山钢铁公司,并开始全面扩建

1966年,冶金工业部通知:石景山钢铁公司改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

1992年经国家工行行政管理局特批,由首都钢铁公司更名为首钢总公司,

1978年-1994年间,首钢顺应改革开放,实行承包制经营,提出“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欠收自负”的口号.要求首先确保给国家上缴的一分不少,剩下的盈亏首钢自负.这种制度为首钢的发展带来了风险,但是也为首钢争取到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制度实行以来,首钢资产总额从16.89亿增长至325.77亿,,产量也从179万吨增加到824万吨.

1994年,是首钢的历史高光时刻,这一年,它以824万吨的产量,超过当时的宝钢总厂,成为全国产量第一的钢厂,一个厂承担了北京市全年四分之一的利税收入.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到后面到十年间,首钢的产量再也没有增加过

伴随着产量的激增,另一个首钢再也绕不开的话题逐渐浮现——环境.首钢跟当时其他的钢厂都不一样,它地处首都,地理特殊,为了首都发展,防止首钢发展的过于庞大而对城市资源带来侵占,所以一开始,政府给了它300万吨的约束量,测算只有在这个量内,排污和治理才能差不多保持平衡.但是伴随这改革开放,首钢大力扩建生产,早就超过了300万吨的警戒线.伴随而来的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交通占用、土地占用、水源占用等等问题,使首钢和当时的首都规划部门以及环保部门站在了对立面.一方要工业发展、一方要环境治理,多年来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一直到1985年,矛盾终于集中爆发:当时首钢想要新建第二炼钢厂,光这一个厂,年产就达到了550万吨,并且没有按照初定的环保法向有关部门报备就开始动工.石景山环保局于是组织召开“首钢发展和首都建设研讨会”,直接把“首钢搬家还是首都搬家”这个尖锐的言论定位会议的主题.最终虽然第二炼钢厂照常建设,但是首钢依然为项目的违规上马承担了30万的罚款.

1995年,首钢结束了承包制经营试点,1996年,首钢总公司更名首钢集团,并于1999年在深交所完成上市.更先进的体制革新并没有阻断外界非议首钢的声音.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腾.首钢在欢庆之余已经预感到了一股压力正在酝酿.

要知道,北京申奥的主题是“绿色奥运”,这无疑再一次把首钢推上了风口浪尖.相关领导专家提出单纯的限产减产已经解决不了环保、资源以及交通负荷等多重困境了,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首钢凡是有污染的项目必须全部搬出北京”,“要首都不要首钢”的声音喧嚣尘世.

就在外界对首钢口诛笔伐的同时,首钢人同样满腹委屈.首钢并不是只有利益,不顾环境.相反的,首钢对于环境治理的投入在同行业中都处于领先水平,首钢有专门的绿化公司和环境保护处,连续20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环保投入相对于很多其他钢厂只多不少,于是,面对外界的大张挞伐,首钢针锋相对的提出了“既要首都也要首钢”的口号,并为此于2002年组织专家进行专项会议,试图从学术的角度寻找首钢与首都共存的理论支持.会议后,首钢提出将800万吨产能压减至400万吨,并进行战略调整.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800万吨压减至400万吨意味着将有4万名员工需要重新安 置,首钢提出这套方案本身就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就算是这个可以称作壮士断腕的方案也迟迟没有得到批复.这还不是最糟的,连首钢提出近十年的首都2160项目也因为环保审批不达标被驳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160项目是什么?从概念上来说是2160mm热带轧机项目,是生产板材的生产线.对于首钢的意义有多重要呢?即使是1994年首钢产量全国第一,但是依然被人诟病,因为大部分产品都是螺纹线材等低附加值的建筑钢材,也就是说:首钢的产品做到了量但是没有做到质.而板材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用途范围都比螺纹高出许多,这才是有“质”的产品.2160项目被北京拒绝意味着地处北京的首钢无法完成技术升级.一个钢厂,只能大量生产低附加值的建筑钢材,消耗大量等资源、造成大量污染的同时还无法带来更大附加值,2160项目落地北京的计划被驳回后,有人甚至提出:这样的首钢,还有搬迁的必要吗?不能直接关停吗?

一方面是低端钢材市场的冲击,一方面是受制于首都环保问题无法进行技术革新,2160项目落地北京被终止的事情让首钢第一次切身感觉到:北京已经没有首钢的发展空间了.因此,虽然因为各种问题首钢迟迟无法搬迁,但是首钢自己也在开始寻找新的破局之法

2002年首钢派人前往迁安勘查,依托迁安优秀的天然矿产资源,2003年3月25日,迁安一起工程破土动工,2004年10月15日,仅570天,就顺利完工并举行竣工投产典礼.在不久的2006年,这里还将实现几代首钢人30多年来的梦想,落成规划已久的“2160”热带轧机项目,让首钢实现它的技术转型.用当时的话说:首钢活下去不成问题了.

但,那是2004年10月份的事情了.在往前推两个月的2004年8月1号,首钢面临了有史以来最痛苦的一次抉择:首钢大搬迁.2004年8月1日,在一场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的主题为“首钢涉钢系统搬迁评估会”的会议(后命名为新大都会议)中首钢的减产方案以及产能调整方案被在场专家激烈反对,他们主张减产不能解决问题,北京石景山区凡是涉及钢铁二字的所有生产企业和附属配套系统必须全部搬出北京.

这是一场没有余地的会议,为期三天的会议上敲定了首钢最终的搬迁方案,也正式宣告存在于首都91年的首钢涉钢系统确定将要离开首都.

2004年,距离首钢最辉煌的1994年过去刚刚十年,在城镇化建设最热火朝天的2004,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进入首都,而首钢人却不得不离开这座他们生活已久的城市.

2005年2月18日,发改委正式批准首钢在曹妃甸建设钢铁联合企业

2005年6月30日上午八点,首钢炼铁厂五号高炉停产,这也标志着首钢大搬迁正式拉开序幕.这座首钢炼铁厂曾经的产量之最,在历时47年的服役后完美推出历史舞台.在他的停产典礼上,几代首钢人从全国各个地方聚集到一起为他们的老战友送行.典礼上一条横幅上写着“首钢与首都人民共创美好明天”

最终,首钢人民成全了首都的美好明天,成全了世界的“绿色奥运”.收拾行囊去到了300公里意外的曹妃甸,在那一片还没开发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一座“钢城”

2005年10月9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唐山市注册成立.22日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首钢的新篇章在这里开始

虽然说是大搬迁,但是事实上首钢的实物搬迁非常少,当时几乎近90%的设备是要淘汰的.搬产能不搬污染是当初首钢、北京、河北三方的共识.曹妃甸规划的是一座全新的自动化的钢铁生产基地.这次伤筋动骨的大搬迁不是单纯的物理上的挪移,首钢筹划的是一次改头换面的蜕变.

2007年的曹妃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设工地之一.当时规划的产能是2000万吨,考虑到高炉的占地面积,不能建设过多高炉,为达到一流的生产水平,首钢决定建设特大型高炉.计划容积为5500立方米.在此之前,首钢最大容积高炉为2600立方米.当时放眼世界容积超过5000的也仅14座,而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先例.当时国内最大容积高炉是宝钢的4350立方米高炉.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外企合作研发,还有国外严防死守的技术封锁.

面对多重困境的夹击,首钢决定自主研发.

这座高达128米的庞然大物建造程度有多复杂,外人无法想象,在长达15个月的建设工程中,对内他们需要保证内部耐火砖之间缝隙平整度不超过5毫米,特制砖不超过0.5毫米的精度,在外他们需要克服百米高空近五级的海面横风,将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组件吊到半空,同时完成几十个上百个螺栓孔的对接,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还有更多不为外人知道的技术难题.

最终,这座当时我国自主研发的最大容积高炉于2009年5月21日一次性点火成功.这不仅是首钢的成功,更昭示着我国从钢铁大国迈入钢铁强国

2010年12月21日,伴随着首钢石景山1号高炉炉火的熄灭,首钢在北京城区的所有涉钢系统全面停产,至此,历时五年的首钢大搬迁尘埃落定.

如今的首钢完成了自己的工业革命,实现了产能调整的华丽转身,成为我国一流的以钢铁生产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而石景山下那座屹立近百年的老厂区,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熄灭了钢花飞溅的炽焰,重新经历春华秋实的人间烟火.

2008年,老首钢为夏季奥运会让步,到了2022年,冬季奥运会让老首钢焕发了第二次活力.伴随着冬奥会奥组委入住首钢园,一系列盛会工程也逐步落户园区.曾经的厂房高炉保留下了框架结构,被因地制宜地规划成各种功能区,形成了一片体育场馆群

2022年1月30日,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随着赛事的展开,首钢大跳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这座极具设计风格的建筑一出现就引起了众人的关注,除了它似水晶鞋又似飞天绸带的独特造型,还因为它背后那几根特别的“烟囱”.那是老首钢电力厂的冷却塔.这些已经没有作业能力本应该被荒废的设施被赋予了新的理念,成为了新的时尚.赛事期间,首钢大跳台频繁出现在各大新闻头条上,滑雪运动员谷爱凌称它是曾经滑过的最好的场地,德国《明镜周刊》称赞它是工业迪士尼乐园.它的设计不仅做到了先进和时尚的共存,更保留了设计者对首钢辉煌历史的敬畏.跳台赛道与观众席部分下沉至群名湖水平面以下5米,为的就是使跳台最高点不高于冷却塔.这是设计者对首钢的致敬.未来这座跳台将破例被永久保留使用,带动整个首钢园完成从工业园区向艺术园区的蜕变.它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如今,新的工业历史在曹妃甸的新首钢逐字落墨,老首钢依然屹立在这片与它共存近百年的土地上,重新谱写这个时代关于工业与城市融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