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土池养殖技术

_郭雄通

基于在其他地区养殖台湾泥鳅的高产高效性,以及台湾泥鳅本身具有满足人类营养需求的优越性,笔者在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镇财堡村开展了台湾泥鳅土池养殖试验,为进一步扩大台湾泥鳅的养殖规模,使其养殖更趋向于生态健康、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同时也为台湾泥鳅在本地区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材料与方法

1.土池条件 土池选择在地势较高、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地方,土池中间过道需设有深10米左右的水井1口,方便土池养殖的日常换水,同时放置2.2千瓦抽水泵1台。土池呈长方形,面积1亩、深2米,在池底略凹处设排水口。池底铺设塑料薄膜并加固,防止渗漏和泥鳅逃跑。在土池上方加透明尼龙线,网线间距30厘米左右,以防水禽侵袭和用于寒冷或炎热天气铺设遮阳网,便于泥鳅更好的生长。

2. 清塘与消毒 清除池底杂草以及其他杂物,干池曝晒。苗种放养前20天开始带水清塘,生石灰用量为150千克/(亩·米),充分清洗后继续曝晒3~5天,以便彻底清除池内有害生物,尤其是蜻蜓幼虫、水蜈蚣等对泥鳅苗种有重大危害的动物。

3. 水质培育 水质须满足“肥、活、嫩、爽”的要求。用120目筛绢网套住入水口向土池加入新鲜井水,将水逐渐加至1.2米左右;向土池遍撒已发酵并被灭菌的农家肥料(主要成分为鸡粪、猪粪),每亩用量约250千克,同时全池泼洒EM菌制剂2克/米3 ,每7天用1次,以降低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氨氮和化学耗氧量。台湾泥鳅养殖水体透明度为 30~40 厘米,水体溶氧需达到 3 毫克/升。

4. 苗种投放 鱼苗放养时间为 2019 年 3 月25日,选择本场培育的规格均匀、逆水性强的泥鳅幼苗,长度3~5厘米,放养密度约4万尾/亩,养殖方式为专塘单养。种苗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用鱼用氧气袋运至土池。氧气袋不宜立即解开袋口,需放置水中一段时间后再开袋放苗,以便于苗种适应新环境。

5. 饲养管理 日常投喂需遵循“四定”原则。前期对苗种进行驯化,投喂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投喂过程为分散投饵—集中投饵—水下投饵—水面投饵,使鳅苗形成在水面摄食的习惯。待鳅苗摄食稳定后每天投喂 3 次,时间为 7:00、12:00、18:00。中间1次投喂视天气变化做相应调整,不宜在温度过高条件下喂食。投喂量为早少晚多,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重量的3%左右。同时在水体中追施一定量的农家肥,补充水体中泥鳅的天然饵料。在养殖初期可用豆浆和鳗鱼粉料引食,之后投喂粗蛋白质水平34%的0号泥鳅膨化配合饲料。坚持早晚巡塘,定期检查出水口、防逃防敌害设施,定期清洗入水口网片、清除杂物。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增氧机,适量补充新水。养殖水深控制在1.2~1.5米,炎热天气时可适当提高水深。每半个月检测1次水质,控制水体pH在7~8、溶氧 3 毫克/升以上、氨氮 0.015 毫克/升左右、亚硝酸盐0.1毫克/升左右。每月可根据水质检测结果换水,一般换水量为水体总量的1/5~1/4。养殖场要储备光合菌、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用以适时改良底质、改善水体。

6. 病害防治 水产动物养殖病害以防为主,需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台湾泥鳅喜欢水质清新的水体,可通过换水、控制饵料投喂量以及泼洒水质改良剂来维持良好水质。每月定期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用量约0.6克/米3 ),以消灭池中的寄生虫,同时辅以聚维酮碘药剂来抑制有害细菌繁殖;使用聚维酮碘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开增氧机,防止水体缺氧导致泥鳅泛池。对已染病个体需尽早隔离、集中治疗,采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方式,将药物混入饲料中投喂。台湾泥鳅养殖病害不多,大多为拉网捕苗出现的损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烂身、肠炎症状,进而导致细菌感染,采用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按药物说明书治疗即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试验结果

本试验采用的鳅苗为本场自己孵化培育而来,经接近6个月的养殖,具体成本见表1。9月中旬开始捕捞,先采用地笼诱捕,连捕两天后再干池捕捞,台湾泥鳅平均体重可达到70克,成活率为80%,亩产量达2 236.8千克,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按塘头价26元/千克计算,该试验获得的经济效益达到28 000元/亩以上。

表1 亩投入情况 元

三、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场位于福建福鼎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宜泥鳅养殖,具有地理优越性,使台湾泥鳅具有较好的生长环境,成活率高。台湾泥鳅在日常养殖管理上轻便简洁,但也需要时刻观察,做好防病、防害、防逃等工作。

本试验表明,台湾泥鳅土池养殖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若有更好的养殖环境,进一步规范投饵技术,产品销路更通畅,疾病控制技术和管理技术更到位,则台湾泥鳅养殖收益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