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施展,政治学学者,辽宁阜新人,外交学院教授,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1995-199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获工学学士。

2001-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史学硕士。

2004-2008,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史学博士。

2006.10-2007.4,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所访学。

2008年至今,任职于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

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文明史及国际战略 、政治社会学、历史哲学。著有《枢纽》《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破茧》。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内容简介:中国的超大规模制造业能力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特殊地位,推动着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共生演化。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走向如何?贸易摩擦会对此构成怎样的影响?

作者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展开了实地调研。你会看到:

制造业向越南的所谓“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推动“溢出”的坚实力量,是中国的民间经济。“溢出”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公司组织形式以及生产逻辑的演化,令经济空间以各种方式穿透国界。商人秩序因此有可能走上历史前台,与政治秩序共同推动世界新秩序的演化。

这本书,让你透过对制造业一线的一手研究,由表及里地看到中国制造业的真实力量与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演化逻辑。书里的研究,不仅着眼于现实,还展示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秩序的未来可能性。

个人觉得,这本书对于投资于制造业的股票投资者是有帮助的。书中原创的观点有启发意义,可以增强我们对于国内制造业发展前景的信心。

2019年,美国政府对中国几乎所有家居类别征收高达25%的关税,在此背景下,整个中国外贸家居产业开始向外国转移。2020年,越南迅速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家居供应国。近几年,大家开始担心中国的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担心国内产业链空心化,担心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否有竞争力,担心越南是否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作者根据详细的实地调查和研究,鲜明的指出:当前看起来像产业向外转移,实则是国内产业的“溢出”,核心产业链依然留在国内,国内制造业正在向中高端升级。所有的担心都是不必要的。因而,高端制造业是当前的良好投资机会。

因为越南规模太小了,人口、领土、经济规模、基础设施、优秀工程师等与中国相比差几个数量级,越南能做到的最好程度,就是和中国的经济联系中找到越南的比较优势,搭上中国的顺风车发展起来。越南无法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日本,最多是介于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水准。

当前越南的产业两头在外,零部件、半成品的供应来自海外,制成品的主要市场也在海外,主要做的是对进口的中间产品进行简单加工然后再出口。

中国国内的供应链网络具有很高的效率,具有很大的体量,很深的内部分工,很大弹性,不会因为一部分低端生产能力的外移而出现萎缩,内需的成长可以填补上来。

看起来从国内转移到越南的一部分制造业,由于很多上游零部件和材料都需要从中国采购,因而准确的说不是从国内转走了,而是与国内的供应链形成一种嵌合性关系。

比如,在越南生产一张沙发,90%的皮革材料来自江苏,80%的海绵材料来自中国,生产家具用的夹板,90%以上来自山东,与家具配套的铁60%进口自中国。越南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低,所以转移走的制造业主要是一些供应链要求不高、人工成本占比高的生产环节。

作者另一本书《枢纽》中提出一个观点:中低端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具有终局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重化工业产业要想发展起来,需要国家意志推动,并且,这个产业的效率对市场规模比较敏感。因此,这些产业大致是终局于中国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电子技术产业又对重化工业有高度依赖性,这使得中国在电子技术产业上同样具有巨大优势。但这并不排除其中有些环节,尤其是对供应链依赖度相对较低、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的环节,会向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转移。

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需要有完整的产业结构的,一个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形成协作关系,借助其他国家的产业秩序作支撑,发展本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很可能就是这种关系——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的转移,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溢出,而不是转走。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信息技术产业,还在发展中,其核心动力是创新。这一轮创新是由两条腿来支撑的:一条腿是技术创新,它依赖的首先是足够自由的经济生态环境和法律生态环境,美国在这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另一条腿是商业模式创新,它依赖的首先是足够大的市场规模,中国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化工业产业,对于国家意志和市场规模有着敏感性,中国大致能占据枢纽地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电子技术产业,则会有一些产业环节(而不是整个产业)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与东南亚加在一起占据枢纽地位。但中国在其中有较强主导性,这根植于中国供应链网络的规模,以及中国在重化工业产业上的优势。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产业,由美国主导,但中国在其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超大市场规模能带来商业模式创新上的优势。近几年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排名里,基本上都是6家美国公司,4家中国公司,这就可以说明问题。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硬件制造环节具备优势。但中国的优势都是处在从属性地位的:信息技术的最核心技术一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还是掌握在美国公司手里;信息技术会推动国际法权秩序发生一系列变迁,进而倒逼很多国内法权秩序、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一系列变迁,而美国在法权规则制定方面有很强的优势。

因此,我们应该对国内的制造业抱有信心,国内制造业具有很强的韧性,已经形成庞大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如同大树的树根,扎的很深,完全可以经历大风大浪。

国内的制造业体系完善,正不断向中高端升级,从而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未来半导体、军工、人工智能等很多高端领域必定会复制这种发展趋势。

对于投资的启示:一定要深入到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去深入考察分析,才能深刻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

特别说明:文章中的数据和资料来自于公司财报、券商研报、行业报告、企业官网、公众号、百度百科等公开资料,本人力求报告文章的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文章中的信息或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本人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