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沉默的柏拉图

最近看了一期罗翔老师和Papi酱的聊天类节目。

双方在节目里面探讨的一些有意思且深刻的话题,特别是在如今信息泛滥、内卷严重的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很多都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不接受中间立场

比如,在讨论有关俩人已经无法自由地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想法、观点、情绪时,Papi酱就无奈地表示,她如今已不再在网络上做任何个人的表达,输出任何的观点,因为一个人只要表达了,就肯定代表着一个立场,而立场的出现,就容易引起网络上的冲突与骂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原视频

罗翔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理性且深远的看法,他认为,任何一个人的表达,无非代表三种立场:媚俗、媚权、以及苏格拉底式的「作城邦的牛虻」。

「媚俗」的立场就是去迎合数量最为庞大的世俗大众的观点;「媚权」则是去迎合权贵、资本家等有钱有势人群的观点;

最后苏格拉底式的牛虻精神的立场,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自己喜欢到处找人辩论、挑事物的毛病等批判社会行为的自我比喻。

图片来自原视频

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一只到处叮咬的牛虻,而把当时自己身居的古希腊城市雅典比作一匹又肥又壮的骏马,由于这匹马倾向于懒惰,则需要一只牛虻来刺激它;

所以,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整天不停地去叫醒、说服,以及谴责那些懒惰、无知的雅典人,让他们保持清醒、理性,去追求更高的智慧。

当然,最后苏格拉底并没有成功叫醒当时的雅典人,自己也被雅典人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判处了死刑。

所以罗翔老师认为,牛虻精神的立场是最真实的,因为它通过对人们进行劝说、引导、讲理的方式,帮助人们扒开表面的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到该聚焦的东西上。

但令人无奈的是,这种立场又是处于漩涡中心的一种谁都不讨好的立场,就跟当年的苏格拉底一样,虽在人们面前把事实都抖出来了,但也容易把大部分人都得罪了。

「人被标签化」的时代

在被询问到如何看待如今人们在网络上交流争论时,容易出现互相给对方贴标签、扣帽子的这种行为时,罗翔老师则认为,贴标签只是一种对人片面的定义。

人不是无生命的物品或一些靠本能活着的动物,所以人是很难被真正标签化的。

人是会通过改变想法来不断进步或退步的一种高级生命体,而人们在不了解某个人、某件事的时候,就急切、武断地给下定论、贴标签,最终只会达到一种狭隘的以偏概全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同时,就算意识到标签化的浅薄与片面,被贴标签的人也不应该急于强硬地去与人争吵、驳斥对方的观点,而是应尝试以理性、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对立观点的合理之处,进而让自己知晓自身仍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因为片面也属于人的某一面,那么为什么我们被贴标签的是这一面,而不是其他面呢?是不是我们的某一面太过突出,风头盖过了其他方面,从而就容易导致人们产生一种片面的想法呢?

罗翔老师的这种理性的反思能力,极大程度地体现在对对立观点的宽容上:哪怕对立观点听上去非常的令人不适,甚至反感、厌恶,但是依旧认定其中可能存在的合理成分,有值得自己汲取学习并改进的地方,并以从容的心态去应对

所以,罗翔老师这种淡然的理性思维是值得每个人去学习的。因为它不但能帮助人们进步,变得宽容、多元、和光同尘,还可以很大程度上调节自己看待好坏事物的心情,不至于患得患失。

图片源自原视频

罗翔老师最后也表示道,对于喜欢的标签也没必要太去迎合,因为你可能根本做不到那样;

而对于不喜欢的标签,经过脑袋里的自我反思后,如若发现其确实不符合自身的性质,那也不必被这个标签所困扰,因为它形容的并不是你,故无需为此产生精神内耗。

图片来自原视频

极力的吹捧和恶毒的贬低,本质上是一群人的行为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被吹捧和被贬低时,Papi酱认为,那些喜欢无缘无故地夸赞与无缘无故地贬低他人的人,在本质上是一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自原视频

说好听一点,他们是一群敢爱敢恨的理想主义者:在你风光时,他们会毫无节制地、夸张地、罔顾事实地赞美你,把你的缺点连带着一起赞美,爱你爱到天上;

而当你落魄,或自己对你的期待得不到应许、付出得不到回报时,他们则立马露出獠牙,将原本爱得深沉的对象直接全盘否定,贬个一文不值,把优点连带着一起贬低,恨你恨到地下。

说不好听一点呢,就是有点孩子气,心智还未成熟,看待事物患得患失,总是期待一种完美的景象,但一旦完美被打破,内心容易被彻底击碎,对人由极端的爱转为极端的恨。

这里其实又回到了文章开头,Papi酱说的那群不接受中立立场的人的特点也是如此——看待事物的态度就犹如坐过山车,直上直下,从不在中间过多停留。

罗翔老师后面也补充道,一个人有多么地在乎别人的夸赞,就会有多么地厌恶他人的批评;而一个人有多么地宽容、理解别人的批评,在面对他人的赞扬时,就会有多么地保持一种从容、理性的态度——这更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处事、宠辱不惊的态度。

人们不需要偶像,而需要榜样

在节目的最后,罗翔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这个时代不需要偶像,但需要榜样。

罗老师通过对中文字「偶」的拆解,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

「偶像」中的「偶」字,是由一个单人旁和「禺」字组成。

而这个「禺」字又是愚蠢的「愚」字的上半部分,而「禺」字在古语解读里,就是「偶」字,所以,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无脑地视为自己崇拜的偶像,或一个人真的把自己当作是众人的偶像,可能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所以,罗翔老师就强调:人们不需要偶像,而需要榜样。因为偶像是完美的但不可能存在的,而榜样是在某一方面是优秀的而且可实际存在的。

但榜样的「榜」字是木字旁,而木头是会腐朽的,所以,哪怕就算是榜样,也是不完美的,是有缺陷的,是会犯错误的,也是可以被复制、仿照的。

图片来自原视频

人们常常把内心的完美期待过度地投射到一个人身上。

当然,这个「偶像」可能在某方面确实是太出众、太优秀、太闪耀,以至于在那些不理性的人群眼里,他的闪耀已经完全将其他缺点所掩盖,而他也顺势成为了一种完美的化身。

这里,又可以回到了之前所讨论的关于一些人为什么只在极端的想法、情绪之间反复变化——是因为他们太过于理想化自己的偶像、事物,「在自己看重的事物上附着了不着边际的价值」

而一旦现实与理想中偶像的样子出入太大,他们的内心在承受不住现实的情况下,容易心碎一地,态度也跟着急转直下,情绪变得歇斯底里、狂躁不安。

图片来自原视频

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这个所谓的「偶像」,实则跟大家并无二致——都是普普通通、有着血肉之躯的凡人。

所以,我们必须以一个多元、包容、理性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面对批评,去尝试理解对立的观点,去反思自身,这样才能走出洞穴,走出偏见 ,取得进步,获得智慧,最后,内心也会变得风轻云淡、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