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耕地”

夏未尽,秋已至。进入立秋时节,广东天气依然炎热。全省各地,农田里播种育秧繁忙。今年的晚造粮食生产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耕地则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保护好、利用好耕地,对广东守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段时间,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深入全省乡村调研时发现,垦造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做法正在各地复制推广,创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又有效推动了撂荒地复耕复种,再结合耕地土壤改良等手段,广东耕地的潜力与活力得到了全面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旱地变成农民抢种的好地,广东是如何做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湛江、韶关等地,垦造水田把过去没人种、不好种的荒地、旱地变成了农民抢种的好地。在韶关仁化,甚至有农民感慨“从来没种过这么好的地”。垦造水田改写了“沧海桑田”的漫长进程,通过耕地的连片保护、开发与利用,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更反哺了乡村振兴。从“要我种”到“我要种”,长路漫漫,广东还要闯过几道关。

播种面积不变,增产9亿公斤?广东这样激发耕地“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耕地质量好但数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5。如何用好总量有限而后备资源潜力相对匮乏的耕地?提升耕地质量是关键。

有专家分析,通过系统性提升耕地质量,广东在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粮食有望增产9亿公斤。治“废土”,解“毒土”,救“死土”,广东为耕地土壤“把脉问诊”后开出了这些“良方”。

守护广东“米袋子”,离不开这个“主力军”

土地细碎化是广东耕地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制约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广东破解耕地细碎化难题的思路。在今年新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指导下,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走出了一条“建管并重”的道路,为粮食安全上好“双保险”。

截至2021年底,广东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519万亩。建成后的高标农田,带动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平均提高约10%。一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标准农田正加速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昔日荒地变沃土,广东如何做好“藏粮于地”这篇文章?

耕地撂荒不仅荒废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对粮食生产形成了制约。尽管耕地撂荒的成因各有不同,但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激发农民种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推动问题解决的必经之路。

为了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广东各地在出台奖补政策的同时,还在村集体代管耕地、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开展了多样化的探索。“今日杂草丛生淹浸尽,明天稻花香里说丰年。”撂荒地的蝶变悄然发生。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在广东,“沉睡”的耕地正被唤醒。

【记者】黄叙浩 邵一弘 黄进 陈薇

【统筹】黄应来 黄叙浩

【出品】广东乡村振兴智库

【作者】 黄叙浩;邵一弘;黄进;陈薇

广东乡村振兴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