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人星光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这两天,两个新闻上了热搜,

一个是网红自曝一天挣400万。

还全款4000万买了大别墅,

看这豪华装修,

金碧辉煌富贵无边。

另一个新闻是,

中国老天文学家段元星,

蜗居13平筒子楼。

在这个叫科源社区的地方,

曾“卧虎藏龙”,

住过钱学森、钱三强等中国巨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段元星,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当代世界闻名的肉眼发现新星者。

他拥有“特异功能”:

能根据天体力学正规方式计算出行、

彗星等天体在太空的位置及移动线,

白天能根据太阳距离当地子午线的角度,

用拇指比划法测定时间;

晚上能根据恒星,

在天空移动的位置来推算时间。

1975年的一天,

他用一双肉眼,

比中国科学院天文台早2小时,

发现了天鹅星座中的一颗新星,

震惊了全世界。

段元星的故事,

以 《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为题,

入编1978年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教课书。

1978年2月,被中国科学院,

破格录取为北京天文台研究生,

后为研究员。

这样一位世界闻名的天文学科研人,

如今退休后,

竟和妻子挤在中关村科源社区16号楼,

一间不到14平方米的小屋里。

这是他“蜗居”的房间,

只有一个灯泡勉强照明,

由于空间有限,屋内堆满了杂物,

只有角落可以勉强放下一张单人床,

段老先生和爱人就睡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北京民声微博发布:

这样的情况在科源社区并非个例,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万女士说,

我从1978年毕业以后就在这块住,

在这科学院干了一辈子活了,

一辈子了,

我没有自己的空间,和别人抢厕所。

一位中科院退休老职工的儿子崔先生说,

他在这里住了60年,

见证过科源社区曾经的“高光时刻”。

科源社区13号到15号楼,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三强等人就曾居住于此。

可是如今这里年久失修,

已经是另一番景象:

墙体破损发霉、卫生情况堪忧,

楼内漏水时有发生。

啥用没有的流量明星、主播网红,

动辄一天挣百万,

住的是4000万别墅,

为国家做贡献的老科学家,

住在13平筒子楼.......

有人抛头露面,高卧华屋,

有人隐姓埋名,久居陋室。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他们:

他和袁隆平齐名,

参与研制中国第一根合成纤维,

解决中国人穿衣问题;

参与研制,

第一根国产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

拉扯着我国军需工业,

走出自力更生的第一步!

1990年,他用流利英语,

和外方代表就一美元据理力争,

最终签订符合中方利益的技术合同,

老外说:

“他是一位忽悠不得的中国专家。”

他一次性为祖国节省费用1000万美元。

而在他的个人资料里,

有这样一句话:

因工作表现突出,晋升一级工资18元。

他叫,郁铭芳。

她和丈夫一起,

发现铀核的三分裂变和四分裂变现象,

被称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物理学上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西方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由于铀核“三分裂”现象,

是她首先发现的,

所以她也被人们尊敬地称为,

“中国的居里夫人”。

回国后,

她和丈夫扛起组建物理研究所的重担,

没有可供研究的仪器,

夫妻二人就骑着自行车,

跑到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

寻找可以利用的元件。

经过几年努力,

物理研究所渐渐有了规模,

科研人员由最初的5人扩大到150人,

这是新中国第一支核物理研究队伍!

1956年,她还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

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她作为中科院院士,

过得真是叫人心酸,

衣服是地摊货,鞋打了三层补丁,

住在一个很小的屋子里,

破败不堪的楼道里贴满了,

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

家里除了书就是书,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在这张小床上,她一睡就是几十年。

她叫,何泽慧。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课的这个老头,

衣着非常陈旧,

可他却是中科院院士,

一位极其厉害的“扫地僧”。

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说:

“他是全球遥感基础研究领域,

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很多人这样评价他:“如果没有他,

中国遥感卫星事业将要推迟很多年。”

这么厉害的一个人,

凭一己之力,

就让中国遥感卫星事业独步全球,

生活中却极其低调,

喝便宜的二锅头,

穿着旧旧的衣裤,脚上就蹬一双布鞋,

就因为这一身“标配”,

他好多次被门卫挡在了外面,

门卫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他叫,李小文。

作为国内统计学物理界,

几乎是最出色的科学家,

她和“微波先驱”孟昭英、

“双奖华人”葛庭燧一起被誉为:

参与雷达关键技术研究的“中国三杰”。

她曾在麻省理工学院雷达实验室工作,

是理论研究组里唯一的女性。

美国流行一句话:

为我们终结二战的是原子弹,

而帮助我们赢得战争的是雷达。

而参与雷达工作的她,

被称为噪声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而她一辈子淡泊名利,

2010年,她走了,

人们走进她蜗居的一处很小的公寓,

看到家里的藤椅还是几十年前买的,

老人家一直自己修修补补。

身上的衣服,衬衫、棉袄什么的,

都是她自己缝制,

唯一一次麻烦别人,

是她找到一位清华教授,

打听遗体捐赠的事宜。

她叫,王明贞。

他这一辈子,

都献给了中国作物遗传学。

年仅27岁和导师做出,

“中国水稻光温条件特性”开创性成果,

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堂堂中科院院士,他每天中午,

拿着一个用了十几年的很旧的铁饭盒,

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

一个荤菜、一个素菜,

他在饭堂吃完,

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

这样的日子,从他当校长到退休,

一过就是13年。

他住在老旧的楼里,没有电梯,

80多岁,每天爬五楼,

在他家,一张简易铁架子床锈迹斑斑,

挂蚊帐用的是竹竿,

几张铁丝缠的破椅子,

这些简易家当,

已经陪伴他走过50年风雨,

在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的照片里,

他竟穿着同一件绿色毛衣。

他叫,卢永根。

这是一个个在共和国史上,

举足轻重的名字,

是成就中华民族满天星斗的传奇!

他们做出这样无可估量的贡献,

却都是清贫度日,

他们的工资没有很多,

雇不起保镖,也买不起名牌,

却攻克着世界上最难的难题!

院士王启明,我国信息光电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九旬院士潘际銮,骑自行车带妻子“遛弯”

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抗疫英雄:钟南山院士的家。

没有坐大奔,没有搭乘私人飞机,甚至没有要一个高铁二等座,当年他就这样挤在餐车一角奔赴武汉。

诚然,我们一直在提倡无私奉献,

科学家们在特殊的年代筚路蓝缕,

为我们带来今天的和平兴盛,

我们歌颂他们赞扬他们,

因为他们值得。

可是如今2022年了,

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早已过去,

在这个网红遍地开花,

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

是不是可以适当提高科学家们的待遇?

这些推动祖国科技发展的科研工作者,

我们不能亏待他们啊!

科研工作者生活环境堪忧,

网红主播一天赚400万!

问现在的孩子,他们长大想做什么?

很多小孩都兴奋地回答:

“我以后要当主播带货!”

“我长大了要当网红!”

长此以往,

真才实学的科学家随岁月流逝,

偷税漏税的明星,

和追求浮华的主播网红,

反而成了人们热捧的上流人士,

今天打造一个偶像,

明天再造一个网红,

而那些本该是真正偶像的大国巨星,

却一而再的被遗忘!

试问,

到底是谁给了中国今日的安宁?

到底是谁在支撑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到底谁,才是今天最值得我们追的星?

科学家们既不怕没钱,也不怕受委屈,

更不怕到死都默默无闻,

怕只怕中国还不够强大!

怕只怕西方列强还虎视眈眈!

怕只怕靡靡之音,

终致醉生梦死亡国恨!

有人觉得,既然当初选择去当科学家,

就注定要默默的无私奉献,不计名利,

谁让你选择要干这一行呢。

是,充满爱国情怀的科学家们,

可以选择清贫度日,

但我们却不能习惯性的认为,

他们就应该安贫乐道啊!

当有情怀的人,

都被现实的金钱问题击垮,那么,

还会冒出多少个当年离职的张小平呢?

网络时代,

当孩子们都以当明星网红,

当主播带货为梦想,

当有情怀的人都被现实击退,

那么我们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将走向何处?

今天,我们是时候清醒了!

科研兴国啊同胞们!

呼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回归!

希望老科研人员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希望未来科研人员,

能迎来活环境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