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郑渝川

本号原创

1886年,大清北洋水师访问日本长崎。在当时,北洋水师的舰船中,有两艘排水量超过7000吨的巨型铁甲舰“定远”、“镇远”。此举也被很多人解读为北洋水师到日本“秀肌肉”。

历史作家徐飞所著的《帝国的崩塌:从甲午海战到辛亥革命》一书对此提出了不同观点。书中指出,北洋水师访日的目的是为了在长崎港保养军舰。如果说,此行目的有“秀肌肉”的用意,也是为了震慑俄军。俄国当时对中国东北垂涎三尺,更是对传统意义上被纳入中国藩属的朝鲜半岛蠢蠢欲动。李鸿章当时下令,“丁汝昌同琅威理自胶州湾会烟台装煤,即带铁舰快船赴朝鲜釜山、元山。闻俄船窥伺永兴湾,拟令由元山驶巡永兴,聊作声势……永兴距海参崴不甚远,各船即往崴游历……”

但是,北洋水师访日期间却闹出了纠纷。部分水兵上岸观光,去了花街柳巷,并与店家产生争执。日本巡警赶来,扣押了闹事的两名水兵。随即,数十名清军水兵赶来救人,与长崎巡警展开械斗。两天后,数百名清军水兵再次上岸,与长崎警察以及义愤填膺的日本民众揪斗。事后统计,事件造成北洋水师5人死亡,5人失踪,44人受伤。日本警察则被打死5人,30人受伤。两国为避免事态升级,达成了相互赔偿(清廷赔偿日本1.55万日元,对方赔偿清廷5.25万日元)。

此事引发日本国民强烈的反清情绪。数百年来中国在日本民众心目中的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形象崩塌。日本天皇趁势颁发敕令,带头捐款加紧建设海军,日本官僚、贵族纷纷响应,最终带动日本民众购买了海军公债。此事产生了一个蝴蝶效应式的连锁反应,几年后,日本海军在海战中重创北洋水师,并在随后的登陆战时并吞了北洋水师余部。而日军的胜战,以及在《马关条约》谈判中占尽优势,其实恰恰与长崎事件发生时,北洋水师水兵遗失汉字译电本有关。日本自此已经掌握中国清廷政界和军界的电报密码。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本来意在去海参崴附近海域,“敲打”俄军的北洋水师,需要专门到日本长崎去保养军舰?

《帝国的崩塌:从甲午海战到辛亥革命》书中考察指出,清政府在1881年与德国军舰企业订购铁甲舰时,就获知了舰船保养的要求。镇远、定远二舰1885年回国前,在德国坞修了一次。所以,二舰就需要在1886年6月左右再进行一次坞修。但中国只有上海、香港两处有大型船坞厂,还都属于英国人,且经验、规模不足。

1884年,三菱公司创始人岩崎弥太郎从日本政府租借了工部省长崎造船局,引进了完整配套的优良船舶维修设备。这意味着,在日本大规模建造、购买铁甲舰之前,就已经拥有了为本国海军舰船维修保养的能力。

10年后,在黄海海战中,日军取得了胜利,但有四艘战舰受损严重,其他舰船也不同程度上受创。这让李鸿章判断认为接下来的海战,日军战力受损,不是北洋水师对手。怎知日本舰队只用了5天就全部修理好,重新投入战场。这时,李鸿章从英国人那里获得了这个消息,但怀疑是日方造谣。而在黄海海战中受损严重的北洋水师舰船,在旅顺港则根本得不到有效修缮,甚至连基本的零配件和炮弹都没有。可以说,这种船舶维修修缮的能力,本身就决定了战局走向。

这种情况下,李鸿章不得已让北洋水师剩下的舰只全部回到威海卫港湾内,但又因为清军陆军守卫部队一触即溃,因为北洋水师最后落了个被“瓮中捉鳖”的悲惨结局。

为什么大清能够建得起一个强大的北洋水师,却没能具备健全的后勤配套设施?《帝国的崩塌:从甲午海战到辛亥革命》书中谈到,李鸿章其实在1877年致福建船政大臣的信中就已经强调了海军后勤设施的重要性,选定旅顺为北洋水师的军港,配套相关设施。

但一直到1886年,也就是定远、镇远两舰回国,旅顺港的配套设施也没能齐备。李鸿章致函主持清廷军政工作的醇亲王奕譞。但奕譞此人根本没有其兄长、恭亲王奕䜣的眼界,只把注意力放在修建颐和园上。因而最终勉强投入使用的旅顺港的船坞,根本不能派上大用。

所以,黄海海战后,朝野上下群情激奋,清流派要求北洋水师即可出战。丁汝昌在给李鸿章的上书中诉说,“我国海军创设之要旨乃为御敌外寇之军,然无事时不筹算军舰装备之所需,有事时又不顾敌众我寡一味命我伤舰出战进剿,汝昌自愧弗如,难操胜券。独我师(李鸿章)洞察此情,更晓末将之苦衷”。

谁在逼迫北洋水师出战呢?清廷中的帝党大佬、帝师翁同龢。他其实完全清楚北洋水师已经打不过日本海军了,逼迫出战的目的是为了政治争斗,借以将政敌李鸿章打入“十八层地狱”。而当年在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筹建中,不断克扣水师经费的户部尚书恰恰也是翁同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较之下,甲午战争中的日本,其实政界也不乏门阀派别之争,却没有像翁同龢一类持续给自己国家的军队添乱的人。

《帝国的崩塌:从甲午海战到辛亥革命》书中还谈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1866年,英国参赞威妥玛(后出任英国驻华公使,回国后担任剑桥大学教授,是威妥玛式拼音法的提出者)撰写了《新议略论》,通过总理衙门知会清政府,建议中国尽快变法,不要再泥古不化。清廷当时十分重视这个建议,但经过了一番讨论后就予以搁置了。而在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见到日本明治维新后蒸蒸日上的局面,以及对中国部署侵略的显著态势,劝告清廷尽快主持改革,不要日军只需要一万劲旅,就可以纵横中国大地。

清廷还是没有采取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行动,就连“裱糊匠”李鸿章的军事自强行动也被牵制,醇亲王该挪用海军经费就照常挪用,翁同龢扣钱不给也毫无愧疚之意。

如此帝国,焉能不败,如此王朝,岂能不亡。

中国军队,千万不能再被翁同龢这样的人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