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李四是一个胸有大志之人。
他非常喜欢向我请教问题,但是这一次却轮到我来问他问题了。
我说,李四,你觉得现在的发展还符合你预期吗?
他说,当然不符合,我本想着自己可以少年得志,但是你看我快三十了,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我笑着说,那你觉得怎样才符合自己的预期呢?
他想了想,然后有些犹豫地说道,首先肯定是要财富自由吧,然后有不错的事业,有自己的公司或者成为某个知名公司的合伙人,然后。。。。。。
我继续问道,那你觉得是什么阻碍了你在预期的时间里实现你的目标呢?
李四顿时有些愣住了,想了想,随后说自己还是有一些问题,比如爱拖延,有时候又比较懒惰等等。
我笑着打断他的思考说,我知道你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事实上你没有从更高的角度来考虑你所面临的发展瓶颈。我跟你讲过很多人成功的模型,所以你的思考维度应该从这些模型逆向推导到现在你自己的身上,从而反思存在的问题。
我对着李四说,年轻人肯定会遭遇成长困境,社会上的竞争是一个比较级的存在,所以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说,「成功」一词永远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重新定义。
如果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讲,普通人遭遇李四你这样的发展瓶颈,大致会有以下5个原因:

01 缺少一项有门槛的硬技能
除了那些拥有技术的人,大多数年轻人是缺乏职场和社会的安全感的,因为现在普遍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这虽然有助于提高年轻人的软实力,但是这种软实力是很难显性化的。
虽然一个在职场吃得开的人可能混得比那些有多项技能证书傍身的更好,但是光有软实力很难让人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也很难让人自由地在不同公司和职场环境中流动。
软实力更强的人可能比硬技能更强的人更难做出跳槽的决定,也更难将自己的能力变现,这也导致他们更容易遭遇发展瓶颈。
02 没有发挥和表现的平台
虽然现代社会企业林立,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年轻人在职场上是没有控制力和发言权的。
大多数年轻人因为各种原因,就算被大厂吸收,也是走上了「螺丝钉」似的岗位,干着各种杂活。
现代企业的现状往往是,小公司市场不大却想着把公司做大,导致人员一人兼多职,很多脏活累活需要基层岗位人员来承担,年轻人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而大公司则因为机构庞大,内部「中层官僚」、「势力」繁多,部门彼此碾压争取资源的情况层出不穷,大多数一线员工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体制内的一线公务员,仅需要在规范内完成工作,很难参与到更高维度的商业实践中。
所以年轻人能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且不断地将商业设想付诸实践的平台是非常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窒息感」,也更容易遭遇成长的瓶颈。

03 不想费力气思考
回到个体上来看,大多数年轻人也是比较懒惰的,这种懒惰并不是说他们不能早起或者不能努力,只是说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思考,不愿意主动去承担人生的责任。
试想,80、90后这代年轻人大多数是被迫进入学校和职场,在父母和社会安排好的预行轨道上展开竞争的。但是一旦进入社会,再也没有权威给这些人规划赛道,那么他们就很容易失去目标和方向。
归根结底,他们习惯让别人来当自己人生的掌舵人(纵使他们表面上非常抗拒这一点),他们习惯于不承担掌控人生的责任,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是不想费力气去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
04 没有合适的圈子
人说80后是时代的宠儿也是弃儿,因为大多数人实际上是独生子女。这也导致他们天生就缺少家庭内部的社交环境,再加上因为孩子比较少,父母更是比较重视,从小管教得比较严格,社交会再一次受限。
所以现代大部分年轻人的社交能力可谓是「先天畸形」且「后天不足」,可能在初中、高中或者大学遇到几个能聊得来的朋友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在社会上更是缺乏一起努力成长和奋斗的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是没有经历过那种像「复仇者联盟」似的小队集体发展和成长的状态的,自然会感觉到孤单,缺少了「战友」和「知己」,工作遭遇瓶颈了,也没有同龄人可以一起帮助着解决问题。
这会让现实中遭遇到的问题变得更加棘手,而且更让年轻人手足无措。
05 没有真正的导师
这一届年轻人可能还遇到一个较为致命的问题,就是很难有真正优质的导师提携。
导师是可以在事业或者生活上给到你指导,提点你的人。在过去学徒制的职场关系中,老师傅往往是可以提携徒弟的导师。
但是在现代职场中,大多数中层和基层领导本身就是半吊子,通常缺少经验和领导能力,也很少能给到锐意进取的年轻人非常中肯且实用的成长经验,跳脱出个人利益来指导年轻人发展,本质上缺少一种伯乐精神,而年轻人也因为经常遭遇瓶颈而对团队和上级缺乏信任感,这便造成了恶性循环。
没有伯乐,年轻人更不愿意去做千里马,自然也就更容易将路越走越窄。
所以大部分年轻人在遭遇瓶颈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地去看待问题,一定要好好思考「生产环境」的问题从而从根源去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

你觉得小编说得在理吗?
-
1. 恰好是我遇到的问题,希望下次能给解决方案67%
-
2. 这纯粹是胡说!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