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受访专家

徐小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茅益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肝脏可谓是一个24小时运行的“化工处理厂”,夜以继日地承担着身体的代谢和解毒工作,帮助维持全身器官正常运转,保证新陈代谢正常。

但人难免会生病,其中吃药是最常见的治疗形式,大部分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药物在“治病”的同时还存在另一些“致病”风险,它就是药物性肝损伤,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副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星火计划——药物性肝病规范化诊疗百县行”项目启动仪式

为了更好地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响应落实国务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相关规定,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指导下,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性肝损伤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共同发起、北京协和药厂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星火计划——药物性肝病规范化诊疗百县行”项目近日启动,旨在聚焦疾病规范诊疗,进一步探索和总结我国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诊疗经验,更好地向基层医务工作者进行推广并普及疾病知识,促进基层临床医师对于药物性肝病的规范诊疗交流,提升诊疗能力。

药物性肝损伤不易被察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徐小元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徐小元教授表示,药物性肝损伤按病程可分为急性(6个月内)和慢性(超过6个月),其中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更不易被察觉。

1、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患者通常在服药后出现非常明显的肝功能异常,潜伏期短则数日,长则数月。严重者可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肝损伤急性发作时,有的患者可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乏力、胃口差、恶心、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皮肤、眼睛发黄、小便颜色加深等。

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同时伴有皮疹、发热。此时就诊,医生较为容易发现,及时停药后经过治疗,症状会有所改善。

2、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如患者的肝损伤持续超过6个月,意味着这种肝损伤可能转化为慢性或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发生通常与长期服用一些特定药物有关,临床上可表现为长期、反复的肝酶轻度升高,多数患者可能并无明显的症状。

另有部分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则由一次急性肝损伤事件的慢性化转化而来,超过6-12个月肝损伤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对这部分患者,肝损伤急性发作时可能会伴随相应的非特异性症状,但转化成慢性后症状可能不明显。

因此,慢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上更加隐秘,不容易被发现和诊断。

两类药物容易造成

药物性肝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茅益民教授

“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群常伴随多种慢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这会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此外,在国内,公众对安全、合理用药的认知和意识普遍较薄弱,因此,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在中国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茅益民教授强调。

根据研究,在我国容易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1. 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

约占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20%-30%。保健品通常被公众认为有益无害,中药也常常被认为不良反应小,因此临床上一旦出现肝损伤,很少有患者主动向医生报告保健品和中药的应用史,导致保健品和中药引起的肝损伤被低估甚至忽略。

2. 各类化学药、生物制剂等

约占70%-80%。其中,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或免疫调节剂、抗生素等最为常见。

四类人群是药物性肝损伤

高发人群

1. 患有慢病需长期服药的老年人

徐小元教授提醒,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可能会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肝脏代谢变慢,药物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增加,患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更高,尤其要引起关注。

2. 儿童

儿童的肝脏生长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如果出现不合理用药,那么导致肝损伤的风险也相应较高。

3. 女性

茅益民教授指出,研究显示,女性可能对某些药物如米诺环素、甲基多巴表现出更高的易感性,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更高。

4. 有既往肝病史

如果患者有乙肝或脂肪肝等既往肝病史,一旦在出现一次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事件,临床上肝损伤导致的不良预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有研究提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后,患者6个月内的死亡风险增加。”茅益民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