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教育方法是好的,哪种教育方法是不好的,任何好的教育方法,都一定是符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积极正面的影响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父母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暴力殴打孩子,就一定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不吃辣椒,被妈妈暴打

一个孩子在公开场合被妈妈踢打到嚎叫,这个画面相信很多网友都看到了。

从目击者放出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个妈妈打起儿子毫不手软,脚踢不够,最后还上手掐,被拉开的时候,孩子的脸憋得紫红。

而旁边跟收银员讲话的爸爸却视若无睹,并没有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目击者说,这个妈妈打孩子的理由是孩子不吃辣椒,而当被问及孩子是否是亲生的时候,妈妈没说话,旁边的爸爸说孩子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我突然就理解了这个妈妈的情绪所在。

孩子跟着奶奶长大的,但是因为孩子不吃辣椒,就下如此狠手,还是有点让人难以理解。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吃辣椒只是表象,不吃辣椒代表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这个妈妈憎恶的是“他被奶奶带大”。

这就是自相矛盾,一方面孩子被奶奶带大,是父母自愿放手的,或者是被迫放手的,那么奶奶就是在帮助儿子儿媳解决问题,年轻人应该感恩,而不应该仇视这个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是奶奶带的,这么多坏习惯”

这句话听着耳熟吗?

这句话太熟悉了,但凡奶奶带孩子的,妈妈就容易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孩子生活习惯不好,妈妈会说:全都是爷爷奶奶惯的,一点样子也没有。

孩子吃饭习惯不好,妈妈又会说:都是因为爷爷奶奶,吃饭才这么挑食。

虽然说,这是客观事实,但是这样埋怨,对于改正孩子的习惯,完全没有任何作用。

有一些暴脾气的妈妈,看到孩子身上养成的一些习惯,不由分说动手教训,这样非但对于教育孩子起不到一点作用,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

先沟通,后感恩

很多人容易把这个顺序弄混了,把孩子交给老人的时候,忙于工作,很少去和老人沟通如何带孩子,等到孩子逐渐长大,离开老人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妈妈们并不会感恩过去这些年老人的付出,反而容易把一切问题都归根于老人。

其实这跟那个干活多的人一样,谁干活多谁落埋怨,不干活的人,还容易说三道四,都是一个道理。

这就造成了家庭矛盾,老人认为子女不知感恩,总是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茬,不可理喻。

年轻人认为老人把孩子带坏了,毁了孩子的前程,非常可气,于是把对老人的怨气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轻则言语侮辱,重则拳脚相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确的做法是,当下不得已把孩子交到老人手上,要提前跟老人沟通,让老人接受当下的科学教育理论,提醒老人注意的问题,让老人知道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好,要达成统一战线。

不是把孩子推给老人了,就没有我们什么事了,我们要多跟老人沟通,多跟孩子沟通,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知道问题在哪里,才能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大家共同努力,把家庭经营好,把孩子带好,家庭才能和美,孩子才有未来。

孩子长大了,足够独立了,从老人身边回到了自己身边,子女对老人持有感恩之心,这才是正确的一套逻辑。

关于“打孩子”这件事

最后想要讨论的问题是“打孩子”,有人在理性或者是不理性的前提下打孩子,有的人是情绪指使下暴打孩子,有的人是理性分析后打孩子,前者无需多提,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的大人,孩子就是来受罪的,孩子的性格基本可以确定,一定存在缺陷。

而理性分析之后打孩子,对于让孩子改正错误,养成好习惯,提升学习能力,没有任何帮助。

心理学家曾经通过一项儿童游戏研究项目来探究惩罚对孩子的影响。

内容是,让参与其中的孩子在一起做游戏,告知这些孩子,其中一个玩具不能玩,这些孩子中有一些孩子一旦触碰了这个玩具,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结果那些受到惩罚的孩子,反而更喜欢去碰这个玩具,而从来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却更容易遵守规则。

这是什么原因?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认为这是一种“认知失调”,那些受到惩罚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心理,反正已经付出了代价,那就继续玩好了,反正也无所谓。

所以教育的好方法,并不是惩罚孩子,打孩子更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如果孩子身上有一些缺点,或者有一些习惯是家长所不能接受的,最好的沟通方法是正向沟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在引导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不要让孩子注意到父母的情绪,否则孩子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会认为自己让父母生气了,他们或许可能会为了不让父母生气改正自己,但是他们却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