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长武县的一位老人,到银行营业厅想取出一笔定期存款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存单”变成了“保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年前,这位老人在邮政储蓄银行当地的一个储蓄所,办理了一笔1万元的"定期存款"。当然老人自以为是存款,其实是一笔需要缴费三年,存期5年的保险产品。

如果老人要提前取出,只能按照退保办理,这样老人的损失就大了。老人当然不干了。

对此,银行方表示过程中可能沟通存在问题,不过,对于老人的问题,也答应协调处理。

其实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尤其在农村,不少人都是这样“存款”的。

有些人心里大概是清楚的,也知道这是保险产品。但是银行工作人员在销售保险产品的时候,往往强调的是储蓄的属性,甚至会和同档期的存款产品进行相比,放大产品的收益。以高回报进行诱惑。

当然更多的人,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之下,稀里糊涂地办理了这些业务,在他们的内心里,认为这就是存款产品。

有时候,大家觉得都是乡里乡亲的,对银行的工作人员也比较信赖,再加上银行的信用背书,不论心里怎么想,最终也还是认可了这些产品。

业务办理之后,大部分的人会按照要求,交满约定的保费和期限。只要不提前支取,到期也确实可以拿到该有的收益,比5年定期存款利率还高一些。所以相当一部分客户还是颇喜欢这些保险类的理财产品的。

比如本文开头说的这位老人,在办理这款业务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应该也给她讲了这个产品的情况,当然中间也不排除有诱导的成分。但结果是,这个老人并没有真正听明白,老人的心里只关心收益,觉得这个产品比那个产品收益高,就办理了。其实心里是没有风险意识的。

当然话说回来,老年人的风险意识本来就低,再加上银行工作人员的有意诱导,往往就会上当受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季度,监管部门都会通报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这些被通报的银行投诉统计当中,和存款理财产品相关的投诉量占比还是比较多的。而被投诉的银行当中,邮储银行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通常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列。这应该和邮储银行在农村的市场占有率有关。

投诉内容要么是存单变成保单了,要么就是存款变成理财产品了。诸如此类的投诉,多发生在老年消费者身上。

这个可能和老年人喜欢贪点小便宜有关,因此也往往会落入被骗的陷阱。监管部门也是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销售保险或者理财产品的时候,要明确告知消费者产品所存在的风险,不能诱导消费者,整个销售过程要进行录音录像。以此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比如,近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海省分行,就因为开展保险代理销售业务过程中未制作并出示客户告知书而领到了罚单。事实上类似的罚单并不鲜见。

最后,再次提醒一下老年朋友们,在进行银行存款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保险产品和理财产品,不要把理财当存款。更重要的是,不要受高利诱惑,保住本金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