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春秋时期的齐国,齐襄公去世,诸公子争位,最后公子小白抢得了头筹继承了王位。公子小白即是我们后世熟知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齐桓公虽然登上了王位,但是非常忌恨鲁国,因为鲁国当年支持他的对手公子纠争夺王位,在归国途中还差点一箭要了他的小命,这结下的梁子使他一心想着报仇雪耻。可惜,鲁国也不是随便被人拿捏的,人家好歹也是东方数一数二的大国,想复仇没那么容易。于是有大智慧的齐相管仲就给齐桓公出了一个主意,让齐桓公不要穿本土产的齐纨衣裳,而改穿由鲁缟制的衣裳。鲁缟是一种白色的薄绢,为鲁国所产,为当时最薄最细最有名的丝织制。乃至于到数百年后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分析赤壁之战敌我实力时还引用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可见鲁缟之名重。

管仲不仅要求国君穿鲁缟,还要求大臣们也要跟进穿鲁缟。齐国的百姓看到自家君王和大臣贵族们都穿鲁缟,一时间也奉为潮流时尚,纷纷效仿以穿鲁缟为荣。鲁缟在齐国大行其道供不应求,很快就被炒成了天价,这可乐坏了鲁国人民,价格猛涨,收入暴增,大家也懒得种地了,纷纷全力投身于鲁缟生产中,用鲁缟卖的钱再低价买回粮食,实现利润最大化。

当鲁缟畅销的行情流行几年后,鲁国上下都习惯了这种生产生活赚大钱的日子了。管仲见时机成熟便起网收渔,让齐桓公和大臣们突然全部穿回齐纨,并声称穿国货齐纨光荣,穿鲁缟丢脸,鲁缟是最低劣难看的服饰。于是齐国的百姓们也纷纷弃鲁缟而就齐纨,一夜之间鲁缟无人问津。同时管仲还切断齐国与鲁国的一切经济往来,特别是粮食一粒也不准卖给鲁国。这就导致只生产鲁缟的鲁国连粮食都没得吃了,物价飞涨,原来奢侈品的鲁缟变成了废品,原来低价的粮食变成了天价。鲁人只能望缟兴叹望粮欲穿。

没有了收入的鲁国人买不到粮食,饿着肚子,人心动荡,社会不稳,军队也没有了战斗力,最后没有办法了只屈服于齐国。齐国居然不费一兵一卒吹灰之力就拿下鲁国,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这就是经济疲鲁之计。先给你好处甜头,让你形成路径依赖,到时机成熟突然刹车,造成你措手不及,最后只能仰人鼻息,看人家脸色行事了。经济疲鲁,让鲁国百姓生活品质降低,心生恚恨。久而久之,就懂得“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道理了,就不会有其他妄想了。

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出奔吴国,极力劝说吴王阖闾征楚。但是当时的楚国是个地大物博军事强盛的大国,而吴国仅是个偏僻小国,以小吞大何其难也。于是伍子胥想出了一个“疲楚”的妙计:“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

意思就是把吴国的军队分为三组(师),每次用一组军队去袭扰楚国,当楚国大军气势汹汹地来支援时,吴军就撒退,等到楚军见没有危险撤兵后,另一组军队又出发去骚扰楚国其他城镇,又引来楚军倾巢来援,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如此周而复始,使的楚国军队疲于应付,而我们吴军可以分批休息。等到楚军疲惫不堪对于袭扰不再警觉时,我们就可以真正的出兵一鼓作气干掉楚国了。

吴王按伍子胥说的方法依计而行,声东击西不断出战,连续对六、潜、灊、弦、巢等地用兵袭扰。楚军果然疲于奔命,劳师远奔,造成“无岁不有吴师”的局面。一连六年,吴国用“疲楚”之计消耗了楚国大量实力,也使楚军疲惫不堪。这时伍子胥认为机会来了,于是吴国发倾国之力讨伐楚国。此刻的楚军早已麻木了吴军的骚扰,以为这还是一次大张旗鼓虚张声势地声讨,根本没作防备,直到吴军迫近汉水都看到楚都郢城了,楚国才恍然大悟,这次是来真的了,仓促之间在汉水组织起抵抗,但是疲惫之师怎么能阻挡得住有准备的吴国虎狼之兵呢?楚军全军覆盖,伍子胥进郢都鞭尸楚平王,得报父兄之仇。

军事疲楚之计,让楚国军队疲于应付。楚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犹如惊弓之鸟,害怕极了。吴国三番五次的疲楚之战,一方面使楚军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另一方面又让其放松警惕以为虚张声势不会来真的。最后,轻松达到打败楚军的目的。而疲楚深层次意义还在经济上,其他国家都知道楚国战乱不断,时刻有覆灭危险,不会轻易涉足楚国投资。而楚国的有钱人也会惜命远离是非进而移民出走。经济上只出不进,使得楚国每况愈下,发展乏力,进一步影响军队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