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之家 | 温暖驻外人

数十万驻外人都在关注

前几天一位在刚果金工作的朋友对我说:影子,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在非洲耗尽青春,现在满身疲惫的人,我想把故事说给你听。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丧?但是听了他的故事我有点理解他,从25多岁的青年到35来岁的中年,他的时间都花在了非洲这片大陆,十来年的时间,他的脚步跨度很大,从西非到东非,再从南非再到中非,用他的话来说这10年,体验了从对非洲的新鲜感十足到如今变得麻木,也回过国,转过几次型,但却都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为叙事方便,文章就暂称他为老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李年轻的时候是一名技术员,25岁前在国内某知名企业上班,如果一直在国内上班的话用现在的话说也算是一名资深的蓝领了。25岁的时候,亲戚给他造了一个梦去非洲加纳淘金?眼下有一个赚大钱的机会,问他愿不愿意去2年?

起初老李兴趣不大,毕竟当时有一个谈了2年恋爱的女友,两人打算这一两年就结婚了;那天晚上老李和女友说起这事,没想到女友说:你去吧,去国外打2年工,赚的比国内多一点,回来后咱的生活就直接奔小康了,再买辆车,买个房,即便是以后要个娃压力也没那么大。

老李说那天晚上抽了半包烟,纠结着为要不要去非洲还失眠了;第二天还是抵挡不住对钱财的诱惑,决定先去干干看看,不赚钱的话再回来找工作,也没什么损失,就这样,老李跟着亲戚,转了几次航班,来到了第一个驻外的国家:非洲加纳。

25岁的年纪还年轻,即便是去非洲待1年,2年,3年,5年好像也不是特别长,依旧年轻。这么一想老李释怀了,刚到加纳的那两年,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收入也还不错,即便是孤独的环境,单一的社交圈子,但是看着拿到手的钱,心里也还是高兴的。

两年时间说快也快,老李赶在春节前一个月回家过年了,那年的春节很喜庆,老李和等了两年的女友结婚了。故事说到这里应该算是温馨的落幕了,但这才是矛盾的开始。老李结婚后在国内找了份工作,起初大家对老李的故事都很好奇,经常会问他在非洲的各种各样问题,老李也是觉得很新鲜,觉得自己被人捧着还有点小自豪。但是当一切稳定之后,当新鲜感过了之后,老李发现需要考虑的事情多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的小事也能和妻子吵起来,人情世故也需要考虑,但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比以前少了一大半还要多。

老李变得有点害怕,脑子里突然萌生出再回非洲的念头,在那边工作不用考虑现实的柴米油盐,不用考虑复杂的人际交往圈子,晚上还可以喝杯小酒优哉游哉,干活累了还可以浑水摸鱼一下时间自由,更可怕的是这个念头一出来他开始变得焦虑,开始掉头发,终于有一天他跟妻子说:想回去非洲,那里好像可以赚的更多。

两夫妻商量的时候,老李的妻子已经怀孕3个月了,如果老李这一去又是2年,回来孩子都会叫爸爸了,但最后妻子还是同意让老李出去,但这次去了回来就不要再去了。就这样,老李继续踏上了他的淘金之旅。再后来的几年,老李回国、又出国、又回国、又出国,就这样辗转的漂了几个非洲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李的故事很简单,但他确是代表了一群人的状态,去过非洲工作的朋友或许都能或多或少理解老李的这种状态,很多人都有过老李这样的纠结,起初出国是为了新鲜,为了赌一个身家,回国后又突然感觉各种不适应,现在选择出国;

有人说这是一种逃避,才吃了几年的国外米饭就不适应生你养你几十年的国家?能够去海外工作的适应能力都是极强的,可以适应孤独,适应异国他乡的闯劲,这不是不适应,而是逃避,因为已经习惯了过某一种舒适的生活,那种生活也许会让自己更能接受。

不管是哪一种,这样的循环很多人都经历过,有些人就在这样的循环中周而复始,一不小心就从青年到了中年,就像老李,就是其中的一个。

提起非洲,又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脏乱差,但是商人来到这里会嗅到商机,赚到钱的还是有很多人。记得曾经听一个朋友调侃说:不管是老板还是打工者来到这里都是老板,一是因为贫富差距太大了,二是因为非洲压力相对比较小,三是外派的收入相对当地物价来说还是比较高。

这几年,再还没有疫情之前,很多人都在讨论:回不去的中国,留不下的非洲,其实这也只是一道伪命题,没有所谓的回不回的去,想回来的不管怎么样都会回来,待了半年,一年,2年,3年,5年,10年回来的人也有一大把,但还没有待够的人也有很多,喜欢就继续待着也不会有人说你。

疫情之后,能阻挡人回来的也许只是那张昂贵的机票,但这张机票总会有降价和买得起的那天,那时候回不回也只是个人的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