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正值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6月人间正好,坐落于广东省的黄埔军校,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他身材魁梧,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举手投足间,恰似故人来。围观者说,这名贵宾,似乎隐隐有当年蒋介石的风范。没错,他就是蒋介石的曾孙:蒋友松。

忆往昔岁月

成立于1924年的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同时也是国共合作的见证。

毛主席曾经夸赞道:“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 1927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扬的。”

对于蒋介石而言,黄埔军校更是意义重大。黄埔军校的建立,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系列优秀的将领。

毫无疑问,黄埔军校任职,是蒋介石人生中的辉煌时刻。

蒋友松,父亲是蒋家重要人物蒋孝武,母亲是名门闺秀汪长诗,自小便是天之骄子。

他是蒋家第四代成员,蒋经国长孙,同时也是蒋介石唯一抱过的曾孙。

此番以蒋家后人的身份参观黄埔军校,蒋友松亦感慨万千。白色的牌匾,黑色的字体书写着:“陆军军官学校”,蒋友松似乎看到了蒋介石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场景。

巧合的是,当年38岁的蒋介石,走马上任,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如今参观黄埔军校90周年展览的蒋友松,同样38岁。

通过眼前的场景,蒋友松开始了解蒋介石从前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日军轰炸机摧毁了黄埔军校,这段历史如同飘萍,成为了太多人的遗憾。

1996年,相关部门完全按照黄埔军校的旧址,百分百复刻了从前的建筑、街道,甚至是绿植。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蒋友松参观了教师办公室、图书馆。

由于自小在台湾长大,蒋友松对中国大陆的建筑风格、家具等并不熟悉。然而黄埔军校中的众多物品,总让蒋友松有恍惚之感。

他自小成长的记忆中,无数场景与眼前的黄埔军校重叠。其中,学生食堂带来的感觉尤为明显。

十几张正方形的餐桌,每张餐桌旁有八把椅子,桌子上面,放着碗筷、茶壶,黄埔军校的学生们吃饭的场景历历在目。

讲解员说,当年的黄埔军校,在吃饭时有严格的规矩:只要长官放下碗筷,战士们也必须立刻放下碗筷,停止饮食。

一种熟悉感扑面而来,蒋友松笑笑说道:“家里规矩也这样,长辈放下筷子,我们就要结束就餐,离开桌子。”

此举何意?完全跟随长官、长辈的行为,可以培养他们的纪律观念。

与此同时,因为不知长官或长辈何时放下碗筷,为了吃饱,餐桌上的其他人只能加快速度,无形之中,他们也确立起时间观念。

讲解员说,当年在此服役的黄埔军校学生,早上需要在三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洗漱工作,随后在操场上接受训练。

下训后,每个人只有10分钟的吃早饭时间,有时广东天气炎热,饭食更是烫人,士兵们无奈,也只能忍痛喝下,“烫得大家嘴直歪”。

站在一旁认真聆听的蒋友松,情不自禁地微微一笑,大抵想起自己当年被时间支配的恐惧。

当年黄埔军校的严格纪律,在蒋家后代的身上得以继续运用,一直延续到蒋友松等人。

后来,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蒋友松一行人来到了蒋介石曾经的办公室。一张圆桌,一个挂着军大衣的衣架。

蒋友松环顾四周,看到了橱窗中的一张照片,他同身边的人说道:“小时候家里有这样的照片”。

败退至中国台湾的蒋介石,或许以此方式,怀念着自己从前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份黄埔一期的学生名单。

当年蒋介石便是在此,亲自面试这些学生。蒋友松一边走着,一边仔细地听着讲解员的介绍。

不久后,蒋友松又看到了一幅照片。那时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望着照片中神情严肃的蒋介石,蒋友松的思绪,被拉回了从前与蒋介石相处的时光。

弃政从商,远离喧闹

20世纪70年代,已经80多岁的蒋介石,忧虑成疾,几乎到了奄奄一息的状态。

彼时中国台湾政治界风起云涌,一旦蒋介石病重的消息传出,将会引起轩然大波。

是以,宋美龄与蒋经国一直在寻找机会,向外界证明蒋介石仍然健康。

蒋友松的出生,给蒋介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露面机会。

在宋美龄的提议下,蒋家众人拍摄了一张全家福,蒋介石坐在轮椅上,怀中抱着蒋友松。

蒋经国站在蒋介石的身边,小心翼翼地虚抱着婴儿,一幅四代同堂,其乐融融的画面。

外界并不知晓,看似春光满面的蒋介石,实际上已经油尽灯枯。

蒋经国站在一旁,实际上是为了替蒋介石分担蒋友松的重量。那时的蒋介石,就连抱起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都十分费力。

蒋友松记忆中的蒋介石,也止于此。1975年,蒋介石病逝。而蒋友松虽为蒋介石的曾孙,却走上了一条与其完全不同的道路。

童年时期的蒋友松,似乎算不上幸福。自记事开始,蒋友松的母亲汪长诗与父亲蒋孝武,由于感情不和,便长期处于争吵之中。

汪长诗无法忍受蒋孝武的花天酒地,提出离婚。蒋友松便开始跟随母亲,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蒋友松在瑞士、美国等地辗转。

汪长诗虽然身为单亲妈妈,却也出身名门望族,是以,她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青年时期的蒋友松,在美国求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伯克莱加州大学。

也正是在那里,蒋友松遇到了自己想要相伴一生的女孩徐子菱。徐子菱与蒋友松一样,皆在中国台湾长大,她的父亲是建筑家,家境十分殷实。

纵使在万般宠爱下长大,徐子菱却从不娇气,成绩十分优异。同样优秀而闪耀的两个人,也被彼此深深吸引。

在美国求学期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蒋友松一直隐藏着自己蒋家后人的身份,以英文名生活。

是以,徐子菱并不知晓蒋友松的真实身份,只是将其当作普通人。

后来,在两人交谈过程中,蒋友松无意透露了自己的小学,徐子菱惊讶不已。

原来,十几年之前,他们曾经在一个学校读书。徐子菱与蒋友松的缘分,在那时已经注定。

就这样,两个人许下了相伴一生的诺言。1988年,蒋经国离世,原本就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在中国台湾的地位被大大削弱。

1991年,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蒋孝武,因为思虑过度,被医生诊断为慢性胰腺炎。短短一段时间,蒋孝武经过抢救无效离世,享年4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孝武

得知这一消息,远在美国的蒋友松匆匆赶回中国台湾。

游子在外漂泊多年,蒋友松一在中国台湾露面,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社会各界的目光,均聚焦在蒋友松的身上。

看到蒋友松的众人不禁惊讶,挺拔的脊背、相似的相貌、不苟言笑的表情,人们透过蒋友松,似乎可以找到蒋介石年轻时的身影。

一些蒋家王朝的支持者,不禁暗自窃喜。蒋友松颇有蒋介石当年的风范,在他的带领下,蒋家必然能够重现往日的辉煌。

众人满怀期望之际,蒋友松的一番言论,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蒋友松说道,蒋家的第四代,包括自己,都不会从政。蒋友松的这一想法,绝非是偶然发生的。

他出生于蒋家王朝的没落时期,自小看遍父亲为了维系蒋家的风光焦头烂额,蒋家王朝覆灭后,蒋友松也一夕从云端跌落谷底,尝遍人间冷暖。

正如蒋友松所说,蒋家的前几代先人的从政生活太累,后辈子孙应该歇一歇。

为了完全切断从政的后路,蒋友松和姐姐蒋友兰,也义无反顾地选择攻读经济学。

事实上,蒋友松的堂弟蒋友柏,曾经有过攻读政治学的想法。

而蒋友柏的父亲,蒋友松的叔叔蒋孝勇,一直游离于台湾政治界之外,对政坛的勾心斗角厌烦至极。当蒋友柏提出与政治相关的想法后,蒋孝勇极力反对。

与此同时,蒋友松也劝告弟弟,远离政治,才是明哲保身的最佳武器。后来,蒋友柏也放弃了从政的想法,选择自己创业。

正如蒋友松所说:“不需要外界给压力,自己心里明白该做什么事。”

处理完蒋孝武的丧事后,蒋友松启程回美,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后来,蒋友松顺利毕业,选择经商。

由于专业素质过硬,蒋友松在美国旧金山找到了一份风险投资的工作,积累起宝贵的经验。

不久后,蒋友松选择自主创业,成为了美国赫赫有名的风险投资专家。

在此期间,不论贫穷或是富贵,徐子菱一直陪伴在蒋友松的身边。1999年,蒋友松与徐子菱订婚,2002年,两个人正式走进婚姻的殿堂。

蒋友松与徐子菱的婚礼,可谓给足了排面,年事已高的宋美龄与祖母蒋方良,都亲自为两个人送上祝福。

蒋友松对此十分感激,说道:“她们的祝福与勉励是最珍贵的。”

鲜少在公众视野中露面的母亲汪长诗和姐姐蒋友兰,也出现在婚礼上。

尽管夫妻双方实力强盛,蒋友松秉持着一贯低调的原则,只是邀请了最亲近的朋友。

后来,蒋友松又相继投资了台湾宝典投资集团、华典投资开发公司等多项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业成功人士。

此时的蒋友松远离政坛,虽没有膨胀的权力,却事业、爱情双丰收,走上人生巅峰。

结婚后,蒋友松与徐子菱在各自的领域忙碌着。蒋友松在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继续进行风险投资,徐子菱则在教育事业中大放异彩。

他们很少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只是享受着普通人的生活。2003年,徐子菱生下了一个女儿,自此,蒋家人实现了五代同堂。

后来,徐子菱相继生下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始终其乐融融。蒋友松不愿让孩子们过度曝光,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的隐私。

相较于蒋家从前的政治生活,蒋友松正在经历的事情,有些平淡如水。

只是他时刻谨记自己从前“不涉政坛”的承诺,享受平淡生活带来的安静感与满足感。

重走先人路

人们常说,除了政治野心外,蒋友松与蒋介石几乎一模一样。这样的相似之处,不仅体现在外貌、气质上,更体现在性格上。

尽管蒋介石一生负人无数,但他对于母亲与家乡的感情,从未有丝毫的不纯粹。

蒋介石败退中国台湾后,便十分渴望回到家乡祭拜母亲,然而直至其离世,都未能完成这一愿望。

尽管与蒋介石接触的机会并不多,蒋友松心中却始终有一个愿望:代替蒋介石回家看看。

是以,中国台湾与大陆重新建立起联系后,蒋友松便主动向大陆发出探访的请求,大陆也表示了热烈欢迎。

蒋友松多次前往奉化,替蒋介石走一走怀念的家乡路。

他参观了蒋家的祠堂,替蒋介石的母亲毛福梅上香。通过近距离的了解与接触,蒋友松也知晓了众多自己未曾听说过的蒋家历史。

如果说重走浙江奉化,是为了思乡,那么重走黄埔之路,则是为了感受曾经的军队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纵使时光飞逝,当年的黄埔精神,如今依旧流传着。

待蒋家后人褪去光环,远离政坛,每个人都将拥有全新的生活,走出自己的人生。

参考资料

[1]《人民网》,《盘点台名门公子之蒋友松:拒不从政的蒋家第四代》

[2]《广州日报》,《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将临 蒋介石曾孙参观旧址》

[3]《人民网》,《蒋介石最后四次公开露面:均系宋美龄精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