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的外围省,包括北线的江苏、安徽、湖北,南线的浙江、江西、湖南等省,还有河南东部、山东南部。

安徽省,淮河以北为皖北,包括:阜阳,亳州,淮北,宿州;

长江以南为皖南,包括:池州,徽州,芜湖,宣城;

六安、安庆,可算皖西;蚌埠、淮南、合肥、巢湖、铜陵,可算是中部;滁州、马鞍山,可算是皖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皖北

皖南

安徽省得名于安庆、徽州,简称皖,得名于皖河。

皖河在安庆一带,汇于长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省各市

安徽境内河流纵横,江东是南京

商部落商王国时期,有不少亳,包括西亳(今洛阳偃师)、南亳(今河南商丘)、北亳(今山东曹县)等,亳,即宅,而安徽亳州,西汉时为沛郡谯县,曹操时升级为谯郡。北周时,复古,模仿古代的亳,改称亳州。

秦帝国建立后,今安徽大部分地区属于九江郡(治寿县),北端则属于泗水郡和砀郡。秦末楚汉相争,前202年,项羽在今安徽固镇县垓下之战败给刘邦,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刘邦建立汉帝国。

从四世纪开始的之后三百年间,几支塞北游牧民族入侵华北地区并相继建立政权,长江以南则在汉人的南朝控制之下,而今安徽一带则成为南北方对峙的前线,战火不断,383年,在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东晋之间展开的淝水之战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次战役。

淝水之战

隋文帝在位时代的开皇之治,使得今安徽一带得到喘息,经济得到一些恢复。但是,安史之乱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区又一次遭受战火蹂躏。晚唐时875年,王仙芝、黄巢之乱,从河南经安徽和县渡长江入皖南,到福建、广东,后经安徽攻长安,天下大乱。

北宋后期,金人崛起,今安徽北部的淮河一带再次成为南北交战的战场,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出兵伐宋,在今安徽马鞍山采石大战失败。

淮河西段,称为淮西,在今安徽境内,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淮西集团起事,最终夺得江山。淮西集团群雄籍贯:朱元璋,凤阳府;大将军徐达,濠州钟离县;经常屠城的杀神常遇春,凤阳府怀远县,人称怀远黑太岁;李善长,濠州定远县。

后世的京剧《战太平》,即讲述明军守卫太平府,抗击来自湖北的陈友谅的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太平

1368年,明帝国建立,今安徽属于直隶省,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的家乡凤阳,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

朱元璋因故乡凤阳,多是以前的地主阶级仇人,故不定都凤阳。

明帝国在今安徽境内共设七府,其中四个位于长江以南: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池州府;两个位于长江北岸:安庆府、庐州府;而淮河流域则有凤阳府一府。

长江南岸的芜湖县在明时期发展成新兴的经济中心。

1635年,明末流寇李自成部,攻陷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

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将南直隶省改为江南省,乾隆年间,分为江苏省、安徽省。

晚清时期,洪杨崛起,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主要粮食和军事基地,在曾国藩湘军和陈玉成长毛的反复拉锯战中,安徽又一次生灵涂炭,经济遭到严重打击,人口损失严重,战后,从河南、湖北,迁居居民移居皖南,使当地的文化习俗发生极大改变。

同时期,捻子发源于贫困而土匪横行的安徽北部。

李鸿章则在安徽中部的合肥一带,招募淮军赴江浙作战。淮军成为晚清一支重要力量。

1912年,民国成立,津浦铁路通车,蚌埠兴起;1912年柏文蔚督皖;1913年倪嗣冲督皖;1920年张文生督皖;1922年马联甲督皖;1923年吕调元督皖;1924年,奉系姜登选督皖;1925年陈调元督皖;1926年底,陈调元归顺北伐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安徽成了日本人、汪精卫政权、国军、新四军四方势力交错的地方。1941年,发生国共冲突的皖南事变。1945年日本投降后,安徽省会迁往合肥。1948年到1949年,安徽是国共内战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中心区上海,不会发生大战,因为太富庶了,不能打烂了,要打,就在外围决战,谁获胜了,就可以取得中心区。

省会变迁沿革:

1667-1760 江宁;

1760-1853 安庆;

1853-1862 庐州;

1862-1911 安庆;

1911-1914 安庆;

1914-1920 蚌埠(倪嗣冲时期);

1920-1925 安庆(张文生、马联甲、吕调元、姜登选时期);

1925-1927 蚌埠(陈调元时期);

1927-1927 芜湖;

1927-1929 安庆;

1929-1929 蚌埠(方振武、石友三时期);

1929-1938 安庆;

1938-1938 六安;

1938-1945 蚌埠(汪精卫政权);

1938-1945 立煌(金寨);

1945-1948 合肥;

1948-1949 安庆;

1949-1949 芜湖;

1949-1952,安徽省一分为二:皖北,皖南。 合肥(皖北行政公署驻地),芜湖(皖南行政公署驻地);

1952年,合并皖南、皖北行署,恢复安徽省,省会设于合肥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