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什么?

人体的生命之源!

一旦血液发生问题,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在山东省立三院血液科,有7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有22岁的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有56岁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危重的病情,生死的考验,生命的渴望……是他们的共同点。

而这,也是对以科主任余喆为首团队的考验。

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全新的考题,每一次治疗都是一场全新的战役。

余喆,带领着科室的“战士们”,不负众望,以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终极武器,为这些重症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岁再生障碍性贫血女孩可以跑跑跳跳了

7岁,本应活力无限的时候,奔跑、嬉戏,与同伴玩耍。

然而,莹莹,这个7岁的孩子,却难有这种快乐。

3岁时,因为经常不明原因出血,血常规提示贫血及血小板减少,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听起来是贫血,但这种疾病跟普通贫血并不相同,它意味着莹莹的骨髓出现了问题,已经不能够产生足够人体使用的血液。如果是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时可能出现严重感染、出血,随时可能出现死亡风险。

病发初期,莹莹的病情通过口服免疫抑制剂、雄激素及中药制剂等药物,基本稳定。然而在2021年,莹莹身体各项指标突然下降,血象越来越低,每个月需要输血来维持生命。

家长辗转多家医院,最终的答案都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彻底治愈这一疾病。

要想移植,必须找到合适的骨髓供者。供体和受体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吻合度越高,则排异反应越低。吻合度最低不能少于50%,也就是半相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患者,如果进行半相合移植,会有20-30%的几率因并发症而死亡。

对莹莹亲属的配型结果显示,莹莹父母和莹莹都属于半相合。而这,也就意味着移植手术难度被提到了最高。

最终,莹莹家长选择了省立三院血液科进行移植手术。科主任余喆多年的移植手术经验,为这个手术加上了安全锁。

5月31日,莹莹爸爸的造血干细胞被采出,随后被输入女儿的体内。虽然在治疗过程中,莹莹出现了发热、出血,但很快就被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控制住了。

“换血”后的第13天,莹莹的白细胞开始上涨!第15天通过检测,爸爸的细胞在女儿的体内完全植入。从那之后,她没有再输血及血小板了。

在微信中,莹莹经常跟余喆汇报着自己的情况,而她最关心的,就是“阿姨,我能吃炸鸡吗?我能吃西瓜吗?……”

对这个7岁的孩子而言,最大的困惑已不再是生死,而是生活的琐事。

半相合移植,22岁女孩成功脱离高危白血病阴影

与莹莹相比,22岁张萌(化名)的病情来得突然且猛烈。

数月前,因经常口腔溃疡、牙疼,张萌选择了自行购买药物治疗,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还越来越严重。到医院检查,高危的髓细胞白血病,这一诊断如同晴空霹雳,炸响在张萌的耳边,也让她和家人陷入绝望。

此时,是余喆给了她们希望:进行干细胞移植手术。

与莹莹相同,张萌也只能选择父亲的供体,进行半相合移植手术。

移植手术前,必须进行化疗,也就是通过化学药物清除骨髓中的恶性细胞。而这个过程,必然会伤害骨髓中的健康细胞,并对身体脏器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因此,化疗过后骨髓抑制期,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合并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临床上因化疗出现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的案例也不少见。

张萌在三个疗程的化疗过程中,问题也是接踵而来。先是出现口腔溃疡、发热;其后,还出现了肺部真菌感染。幸好,余喆和她的团队凭借丰富的诊疗经验,准确给予对症治疗。让张萌获得了做移植的机会,移植全程未出现严重感染和急性排异反应。移植后13天,张萌的造血功能开始恢复,达到完全植入。这意味着她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顺利完成。

出移植病房的那一天,张萌特意换了一身红色的小连衣裙,还戴了麻花辫的假发。她说:“我要用最好的状态来迎接新生。”

对于白血病,很多人都觉得是不治之症。“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余喆介绍,白血病同样可以被治疗,甚至被治愈。而其中的关键是要进行正确的判断,以确定后续治疗方法。移植手术并非是白血病患者最后的选择,而是要选择合适的移植时机,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手术,将极大提升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而在余喆的患者中,“移植后多名患者已经生存了十五六年,甚至组建家庭,有了孩子。”

全程未感染,自体细胞移植患者顺利出仓

贫血、腰腿疼,这样的问题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似乎不算稀奇,然而有一种血液肿瘤却悄悄地隐藏在这些不稀奇的症状背后,那就是多发性骨髓瘤。

56岁的程栋(化名)因为全身乏力、骨痛入院时,并没有想到自己患上了这种疾病。

余喆介绍,骨髓瘤是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但隐蔽性强,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等症状。

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而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优选择。

什么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这是指把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采出来进行保存,之后经过预处理、强烈化疗,再把保存的干细胞输回患者体内。

余喆用形象的比喻进行了介绍:如果把人类的造血比作田地,地上不断地结出水稻、麦子等作物,给人体提供能量。多发性骨髓瘤就相当于这块地上长了很多的杂草,这些杂草会逐步影响正常的作物,甚至让土地长满了荒草。医生就是要把这块地上的荒草全部除掉,然后重新撒上种子。而种子就来自于地上结出来的正常作物。

但是为了防止杂草混在其中,医生要首先进行一两个疗程的化疗,让骨髓达到完全的缓解,也就是其中没有肿瘤细胞了。这时候才能采集种子,存起来。这种采集过程通常需要多次进行,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

罹患多发性骨髓瘤是程栋的不幸。

遇到余喆的团队,却是程栋的幸运。

6月15日,程栋进入移植层流仓。

而进入移植层流仓,这场战役才仅仅只是开始。

在移植前,患者需要度过预处理关。在一周内,患者口服抗生素,降低肠道的有害菌,进行全身性化疗,从而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降低血细胞数量,以利于造血干细胞的植入。

从血细胞开始减少,到造血干细胞回输体内,血细胞计数完全恢复的这个过程,被称为骨髓抑制期。而这个过程,正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

正如将一个赤裸裸的婴儿,扔到了冰天雪地中。

一旦被感染,患者会出现高热、胸闷、气促、皮黏膜出血,严重者可能发生感染性休克、心脏衰竭、胃肠道或者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造血干细胞植入后,对并发症的处理,才是对医生的真正考验。

这段时间内,程栋能够依靠的只有余喆和她的团队。

而余喆,不负所托。

一个月后,程栋顺利出仓,全程未感染。

这是怎么做到的?

“术前要有详细、成熟的方案。”面对这个问题,余喆坦言,“术后,更多的是依靠丰富的经验。”以发烧为例,排异发烧还是感染发烧。如果是排异,就要加激素,但是如果是感染的话,我就要酌情减少激素用量,以对症抗感染为主。而有经验的大夫,可以迅速地找出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恢复快速且能减少费用。

目前,血液科余喆团队中,全部医生都参加了国家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化培训,绝大多数医生具有10年移植手术经验或5年以上移植手术经验。

也许,这正是血液科的底气,也是为患者搏来一腔“热血”的保证。

专家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喆

血液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齐鲁卫生与健康杰青人才。擅长各类良、恶性血液病的规范化诊疗和各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任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委员,山东医师协会干细胞与细胞专委会委员,山东省罕见病防治协会血友病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重症感染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2015年至2016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Moores Cancer Center担任访问学者。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二上午

来源:山东省立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