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民航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对于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集团来说,每年都是百亿元级别的亏损。
对于中等航空公司来说,则是十亿级的亏损。
对于小型航空公司来说,则是数亿元的亏损。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则是接近千亿元级别的亏损。
说实话,在翼哥这两年的文章中,几乎都充斥着“惨、急、悲、亏、冷、债、冰、危、寒”这些让人有些沮丧和灰心的字眼。
所以,有些网友对此也提出善意的批评。
说实话,翼哥也不想如此。
作为民航业的一份子,作为一个老民航人,怎么可能对这个行业没有感情呢?
我也希望民航一派丰收景象,民航天天赚大钱,民航人天天涨工资。
但我们要认清现实,在当下的民航业,冷静、客观、全面的认清民航业的现状和未来尤为重要。
在2019年以前,实际上在疫情之前我就写了一篇《民航黄金十年结束了吗》,就认为民航业的寒冬或许已来临,只不过疫情加速、加剧了这一进程。
当然我对民航业的判断,还是那个判断:
当下不会好
未来不会差
如果换作股市的语言就是:
短期看空
中期看淡
长期看好
对于当下,我在疫情初期,2020年3月6日写的文章《民航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明确指出:
这并非是暂时性的困难,而是长期性的问题。
并认为对未来的发展估计得更稳妥一些,对困难估计更充分一些。
现在疫情反复,民航现状什么样想必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
现在不好,那么未来呢?
毕竟人类是看未来!
一个行业有没有未来,关键看有没有需求。
首先看人口。
这是基础,小国寡民的民航肯定是很难有未来。
全球第一人口大国,14亿人口,这就是民航业强大的基础。
民航局公布的数据,也是3.8亿的航空人口,也只有这么多人坐过飞机。
我们常说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这就是巨大的潜力。
其中只要有一半人口转化为航空人口,就是巨大的消费需求。
当然大家都说高铁冲击。
翼哥经常打车,与滴滴司机聊天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滴滴司机都没坐过飞机,但他们的月收入在7、8千甚至一万左右。
问他们如果第一次外出旅游,更想坐高铁还是飞机。
很多人都说要坐飞机。
其实很多人不仅想要到外面看看,也想到天上看看。
高铁还有许多直达到不了的地方,高铁还要作许多次经停。
另外一旦疫情过去,国际市场的增长空间也是非常可观的。
此外就是所谓的这3.8亿的航空人口,乘坐频率也不高。
美国3.3亿人口,贡献了9.3亿人次的航空旅客。
我国3.8亿航空人口,贡献了6.6亿人次的航空旅客。
我们的频次要低得多。
当然我们有高铁。
不过即便如此。
我国坐飞机的潜在需求还是很大的。
其次看收入。
我国为什么还有十亿人没坐过飞机,这主要是收入。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调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如果坐一次飞机就是一个月的收入,就是乘坐飞机的愿望再强烈,也不可能付诸于行动。
不过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中低收入群体增长的潜力,只有这部分人更多的成为中产,我国航空人口才有可能大幅度的增加。
如果说过去四十年我国主要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消灭绝对贫困,政策更多关注的是两头。
因此是两头大,富裕人群的资产规模大,低收入人群的人数规模大。
未来的政策将向推动共同富裕转变。
因此,几乎肯定的是,未来中低收入群体将会得到较大幅度增长。
同时原先几乎畸形的用工导向996也将慢慢消失,原先中等收入群体也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
一句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会产生巨大的民航消费需求。
从体量上看,我国民航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当然质量方面的超越可能还比较漫长。
但即便是体量超过美国,每年达到10亿人次的规模,也比2019年有50%左右、3.4亿人次的增量,这个规模还是比较可观。
只要航空公司机队规模不要扩张太快,维持一个紧平衡的状态,未来中国民航的前景还是可期的。
中国民航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外部来看:
短期遭遇外部疫情冲击,中长期遭遇高铁挑战。
但实际这些应该最终都不是问题。
未来,病毒或被消灭,或与人类共存,但风险可防可控,人类可以接受。
高铁,与民航有竞争,但更多的可以进行合作。
从内部来看:
民航需要全面的创新和变革。
至于如何创新和变革,有机会再专文分析,也欢迎各位网友交流。
无论如何,中国民航前景将是光明的,风雨过后必将见彩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