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江苏省某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考上了清华大学刑法学硕士生。

江苏美女检察官,考上清华大学硕士

在考上清华之前,师姐们说,来一趟,你值得。彼时的我只能想到“我国最高学府呀,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殿堂,当然值得!” 短短十月行,经历过园子里的春夏秋冬,直到今天,我才感受到“值得”二字的深意。有幸成为张明楷老师的学生,又跟随周光权、黎宏、劳东燕等刑法学大神们学习,刑法理论知识的增长自不必说。而更重要的是,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开拓的视野、提升的格局、坚定的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之后再回归校园,在清华学园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刚开始,满满的课程、满满的新知识的输入,人跟着课程安排看论文、查资料、写报告、做展示,忙得连轴转,十分充实;到下学期,课程少了,自己学习的时间多了,才是真正考验人自制力的时候。

自律给人自由。什么是自由?我以为,自由并不是排除一切束缚为所欲为,而是建立在服从规则的基础上。唯有自己能够服从自己制定的规则时,我们才能达到内心自由。不自律的人其实并非都能心安理得的躺平,大多人也希望自己能够自律,但就是难以克服惰性,只知理而做不到,内心深处并不自由。

在此,用四个词总结自己的体会:即行、坚持、合作、坚定,作为分享,亦作为自勉,希望自己一直拥有此刻的心境。

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很有帮助

当今社会,节奏很快,很多机会转瞬即逝。很多时候机会是一个套着一个的,如果在开始的时候没有立即迈步,就可能丧失一连串的机会,甚至可能因此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

有时,我们会因为今天做某件事做不完,告诉自己明天再行动;有时,我们设定了一个计划,但想到今天是周五,为了给计划一个完整的开端,告诉自己从下周一开始落实;有时,零碎的时间不足以看完一篇论文,我们可能会想着找个完整的时间再开启沉浸式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其实这种“整点”、“整时”开始,只是我们拖延的借口。阅读一篇论文、思考一个问题,需要大量、连续的阅读,在完整的时间段里做一件事,确实能让思维得到集中锻炼、灵感得以涌出。但生活工作中琐事杂多,接一个电话、报一个材料、看一个八卦,都会打破这份“完整感”。

至于连续学习工作后,如果想要看会儿抖音休息下,刷抖音的时间就极有可能从预想的5分钟不知不觉延长至半个小时以上。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地再完美,完整的时间仍可能被突发事件打破。此时我们要学会在零碎时间里立即行动。

在清华读书的日子,我曾疑惑于有位同学怎么读了那么多书,直到有次读书会的10分钟休息时间里,我看到他拿着平板在看某本专著,才明白,他是把每一个零碎的时间都运用了起来。感慨之余,我立马删除了手机视频,以此将零碎的时间释放出来用来听听网上的一些刑法课程或者辩论赛,顿觉十分充实。

每天多半个小时,一周就多2个半小时,一个月就多15个小时,一年就多182.5小时,如果按一天8小时的工作学习时间计算的话,那就是约22天,再考虑一个月中有双休的话,四舍五入,每天多半个小时,相当于一年过了13个月。零碎的时间立刻行动,做点有意义的事,或许能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三思而后行,是指做事要思虑周到,但如果三思而不行,就成了空想主义。参加张老师刑法私塾读书会之初,由于自己理论知识有限,害怕自己提的问题过于幼稚,我总不敢轻易开口。若发言时想着先把思路理清楚再说,要么很快否定自己的观点,要么理顺后,讨论已进入下一个话题,错失发言良机。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我发现无论如何预习、提前思考,总会面对老师的追问并且必须立即、临场作答。

虽然回答时手忙脚乱,但追问之处正是自己思考不周到之处,更是自己受益最大之处。同样在国际会议交流英语课上,面对口语薄弱的同学不敢发言的问题,董老师也指出,畏惧表达是害怕别人否定,但听众其实也希望演说者能够成功,至于我们的口音、瑕疵,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不完美也是一种个人特色,要自己接受自己。的确,交流越多,提升越快,收获越大。想明白这点后,在此后的读书会上,我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一边思考一边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次读书会上,大家提出几个观点后,我感觉就是每个观点都还存在疑问,但也没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我将我的疑问说出来,一边说一边尝试解决疑问。最后师兄从我的发言中提炼出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观点,在充分讨论后,这个观点更是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学习如此,生活、工作亦是如此,不要等自己以为考虑成熟了再去和别人交流、跟领导汇报,早一点提出想法,更能得到修正或者完善。

勇敢去做,年龄从来不是问题

勇敢去做,如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也没什么损失,如果取得好的效果,那就是收获;不尝试,只能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则退。不要在没做之前先害怕失败或者被他人否定,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知道是否可行,才能在落实中不断完善。我们应破除畏惧心理和完美主义,保留随时表达、随时行动的勇气

作为一名有10年工作经验的基层检察官,重学刑法理论时能深切感受到理论构建和司法实务的差别。理论研究侧重逻辑的周延、论证的缜密,司法实务则要更多考虑群众的接受度、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强调实用性。这也是为什么从象牙塔走出的法律学子刚步入社会时会感慨怎么所学和实际运用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

但我们之所以在研究法学理论,之所以坚定的从事法律工作,都源于我们内心对法律的坚守,希望将法律更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司法是体现法律权威最重要的一环。

现代的社会节奏很快,尤其是在工作领域,我们不能依赖别人通过日久见人心来在长时间后才挖掘到自己的长处,也不能要求别人透过我们的外表看到我们的内在另一面。展露自己,是一种勇气,传递给别人“我能行”的信号后,就得真的努力让自己“能行”。

此外,让别人信服需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在社会中,每个人有不同的角色,在父母面前可能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子女面前可能是顶天立地的大树,在朋友面前可能是时尚达人。

因此,检察官要珍惜自己的羽毛,努力让人民群众通过案件看得到检察人员的专业性。既然从事了检察工作,就有义务维护好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全国各地的公诉人齐聚清华,深入学习最新的刑法理论,再将之带回地方进行传播,使之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让人民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树立司法专业性和权威性,这或许也是公诉人到清华求学的根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