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就是富裕之家一般很少能超过三代,即使是品行高尚,能力出众的君子,创办的家业也很难超过五代。因此许多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最烦恼的不是积累更多的财富,而是让自己的子孙们尽量慢点败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不让家业被败光,许多企业家开始培养自己的子孙,将希望寄托在儿子孙子们的身上。但如果遇到了那种不成才的子孙又该如何是好?香港富豪许世勋就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他生前留下了420亿遗产,但却规定儿子每个月只能领200万。

许世勋的儿子叫许晋亨,是有名的纨绔子弟,他原本还想着父亲去世后所有遗产都归自己挥霍。可没想到父亲留了如此奇葩的遗嘱,而自己算了一下时间却傻眼了,原来许晋亨想要花光父亲的420亿遗产,至少也要一千多年。

其实许世勋的想法,完全是学习了他的父亲许爱周。许爱周出生于广东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不过比起一辈子当农民的父母,许爱周却很有经济头脑。他靠着积蓄开了一间杂货铺,并不断存钱,最后开办了榨油厂。

利用东南沿海出口方便的优势,将食用油经销海外,打开了南洋市场也赚得盆满钵满。而随着资金的不断积累,许爱周也盯上了最赚钱的生意,房地产。他积极投资房地产,很快就赚下了百亿的资产。

不过在许爱周临死前,他却立下了一个特殊的遗嘱,那就是自己的钱全都存在银行,而自己的儿子作为遗产继承人,每个月只能从遗产里拿10万元消费。至于这笔钱花在什么地方,他不做要求。

如此一来虽然限制了儿子的消费,但也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让他上百亿的遗产不至于被不肖子孙挥霍一空。等自己的后世子孙中,有一个能够超过他的人,他就可以放心地把遗产全部交给那个人打理。

刚好许爱周的儿子许世勋就是一个商业头脑超过父亲的人,他利用父亲的人脉和留下来的部分遗产,迅速创办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产业。并且和父亲留下来的产业合并,最后开创了一个真正的商业帝国。

因此许世勋也扩大了父亲留给他的遗产,将一百多亿变成了420亿。但即使是许世勋也担心自己的儿子会败光遗产,因此他照本宣科,学习自己父亲的方法,将这些遗产交托给家族信托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委托信托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最稳定的投资,并且留下来巨额的保单。至于自己的儿子许晋亨,他也留下了遗嘱,允许儿子和儿媳每个月领取200万的生活费。许世勋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不仅仅因为他要效仿父亲,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货色。

许晋亨,赌王何鸿燊的前任女婿,香港女星李嘉欣的丈夫。但在更多人眼中,许晋亨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纨绔富二代,在他的人生中,美女、豪车和豪宅都是必需物品,平常的消费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相信的。

1991年,许晋亨和前妻何超琼结婚时,光婚宴就花费了2000万,这还不算双方高达10亿的彩礼和嫁妆。可结果这段感情维持了9年就结束了,离婚之后许晋亨的各种绯闻层出不穷,而且绯闻对象还是香港的著名女星。

最后许晋亨斥巨资娶了当红女星李嘉欣,虽然表面上他是公司的董事长,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许晋亨只是掌握了一个虚位,真正掌权的另有他人。而他在工作的几十年里,据称没有真正地上过一天班。

或许正是因为看穿了儿子的本性,许世勋才会选择立下这样的遗嘱,毕竟儿子虽然不成器,但只要能够传宗接代,后世子孙总有能够挑起大梁的人在。到时候每个月200万的资金,足够有能力的子孙缔造属于他自己的商业帝国。

如此一来,就避免了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结局。可作为遗产继承人的许晋亨却有自己的想法,毕竟如果没有遗嘱,那420亿就都是他的了,可因为父亲的遗嘱让他每个月只能拿200万。想要花光这420亿,至少也要21000个月,也就是1750年。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许晋亨想要继承全部财产,是否有可能?

首先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的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许晋亨作为许世勋的儿子,明显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因此他有继承父亲遗产的权利。按理来说,许世勋死后,许晋亨应该有资格继承全部遗产,并且这笔钱任意其花费。但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还有一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抚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也就是说,如果许世勋没有立遗嘱,许晋亨自然可以随意挥霍遗产,但如果有遗嘱,就必须按照遗嘱办理。在许世勋的遗嘱中明确表示,这笔钱并没有留给儿子,而是交给信托机构打理,因此许晋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继承父亲的遗产。

不过为了照顾儿子,许世勋给了儿子许晋亨一个特权,也就是每个月能够从信托机构中取200万作为生活费。换句话说,许晋亨并没有遗产的所有权,但是却有使用权,只不过这个使用权有着严格的条件作为约束。

但让很多人表示,即使这样也令人羡慕,他们根本不需要420,只要每个月能有200万就已经很知足了。对于这件事,不知道文章前的读者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