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为深入了解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对村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北京交通大学“夏乡缘农”实践团队天津分组的团员,在组长韩新阳同学的带领下,于2022年8月3日正式启程,前往天津市宝坻区王卜庄东孟村,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团队配备了包括无人机在内的专业的影像录摄设备,并携带了紧急药物以备突发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队三位同学于清晨5:00集合,完成预备工作,整装完备后搭车前往调研地点。三人于当地时间9:00准时抵达王卜庄东孟村。刚下车,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阡陌交通,红砖朱瓦,美丽整洁的村庄。蓝天白云与深绿的田野大地相得益彰。一条水路贯彻首尾,为村庄带来勃勃生机。团队起飞无人机,记录下东孟村美好的景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扶贫干部兼宝坻区统计局副局长李学岭同志热情接待了团队同学,在李干部的带领下,团队首先拜访了东孟村的扶贫工作室,并在室内组装调试团队的摄影设备。此前,李学岭同志已欣然接受了团队的采访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采访过程中,双方就村民的经济收入问题及乡村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们了解到,由于种植业受限于平均土地面积,养殖业受限于环境保护政策,所以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为外出打工。另外,在政府的支持下村内兴办的一所服装加工厂,也是村民的部分收入来源之一。村中几乎没有在家闲置的人,都在努力谋生。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农民共有的朴素品质,和勤奋劳务的积极生活态度。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可以微笑面对劳苦的工作,奔波与机遇并存。正是这根植在人灵魂中的美好品质,带领着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生活。

“闲在家里的人?那就只是老人了。其实,甚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也还在想打打零工、下下田,找点活干。” 李干部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干部还告诉我们,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有所提升,乡村政策为村人们带来了很多帮助。各种政策十分到位,不论是帮扶、低保的应保尽保,还是理疗卫生、子女入学、住房,一切过往的旧题难题都解决了。乡村政策把握了民生的重点痛点,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带来了好处。

不光如此,现在村内的文化等方面建设也很有成效。阅览室、文娱活动等建设开展得十分顺利。基础设施方面,完美达成了网络入户,大幅度减少了与城镇之间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束了采访之后,李干部热心地带着团队的成员拜访了东孟村的村委会。在村委会的门口,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进入村委会中,我们见到了认真工作的村干部,并由其带领参观了村委会。团队有幸旁听了李干部与村干部就工作方面的交流谈话。我们不禁感叹,正是有这些基层干部为乡村振兴工作鞠躬尽瘁、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中国乡村建设的一番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村干部的事先同意,团队围绕扶贫工作与乡村建设工作等方面,对村干部进行了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村干部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更新建设,变得越来越美的乡村。扶贫人员与国家其他人员,都在齐心打造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而切实努力。修路改道、煤改燃、厕所改造、自来水入户,都是已经完成的工作。随着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进行,乡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团队在李干部与村干部的送别下结束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

经过此次社会实践,我们了解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日常,乡村建设下的乡村变化与人民生活的改变。我们更加认识到,乡村振兴仍是一条很长的道路,需要人民携手同心,共同努力。作为青年,我们要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争取早日投身入国家的建设当中,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