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天下士子有了全新的为官途径,那就是科考。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延续了长达上千年,直到二十世纪初年才彻底废除。科举制度对古代士子的影响可谓深刻而痛彻,很多人孜孜不倦,科考一生都不曾上榜,致使贫困潦倒一生。但也有天纵英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荣登皇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最高的荣誉当属殿试之下的状元了,但是在古代,状元并非最受欢迎,反而很多人争着去做探花,这是为何呢?难道堂堂状元比不过一个探花吗?

科举制度的程序

科举制度兴起于唐宋,中落于元朝,鼎盛于明清,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程序等相关内容趋于完善。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极为复杂,体系庞大。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等级。作为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其中汇聚的士子都是科举考试之中的佼佼者。因而殿试规定,凡是进入殿试的士子,考试之后并不会出现落选的情况。殿试只是为了确定士子能力的高低,将其排名。这里一甲进士及第,也就是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其次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为同进士出身

等到殿试成绩出来之后,就是对众多进士进行分配了。通常来说一甲的三名进士,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剩下的人则要再经过一次甚至多次考核,最终评定,然后授予官职,外放历练。在这些人之中,状元无疑是最受人瞩目的。相比于其他人,状元的待遇无疑是最高的,在明清小说之中,状元通常都会被朝中大员看重,选为女婿,一步登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吏部对于状元的任命,主要包括以下职位翰林院修撰……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等。这些职位虽然大都是清要之职,但都是通往实权职位的必经之路。在这期间只要悉心经营,结交朝中大佬,假以时日,必将飞黄腾达。例如唐代的一百多位状元之中,位列宰相的五人,达六部尚书的近十人。因此一旦被定为状元,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官场之上便能够快人一步。但状元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危险的职位。因为太多人注视着状元的一举一动。而且在历史上,大部分状元都庸庸碌碌一生,鲜有作为。

状元和探花的区别

在历史上有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中状元者反而没有那些未中者出色。作为状元,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政治论断,都是同期士子之中的佼佼者,但实际情况却是那些未中状元者能够大有作为,名留青史,而那些状元却于宦海之中沉浮,失去了对文学的钻研之心,最终成了官场之上的老油条,而非文人墨客。

当然其中也并非全部,也有一些状元,文采和政绩相得益彰,为人称颂。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唐代贺知章、诗佛王维、宋代的张孝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明朝时期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龢、张謇等。这些人都是状元之中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大部分我们熟知的文人如王安石、苏轼、范仲淹等都并非科举考试的状元之人,甚至还有连三甲都不曾进入的。但这些人在文学之上,或者在政治之上的造诣丝毫不低于榜上的状元。由于状元的特殊性,其受欢迎程度其实并不高,反而位于第三的探花郎,成了很多士子喜爱的名次,这究竟是为何呢?

花郎的特殊性

首先在地位上,探花郎并不低于状元。自古以来科举前三的排名大都受到皇帝喜恶影响,并不能够代表他们的真才实学。因而探花郎的才能其实不一定低于状元。所有在定榜之后,对于探花郎的安排和状元是类似的,也都是翰林院等馆阁清要之职,是有机会进入朝堂的。但探花郎的受瞩目程度却又远远不及状元。很多时候状元都是众人眼中的焦点,做什么都会受到关注。因而为状元者需要小心谨慎,不能有丝毫错误。

但探花郎则不同,朝中大臣对探花郎虽然关心,但也仅仅是短时间之内,过段时间之后,探花郎的热度便会低于状元。这就给了探花郎更多的学习和犯错机会。因为官场之上,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尤其是新进的官员,一旦遭到原有朝臣不满,很快就会被排挤出去。

因此做一个不受人关注的探花郎无疑要好于众星捧月的状元。其次到了明清失去,随着八股取士的流行,名次越高的士子,思想越受禁锢,越容易在朝堂之上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而那些八股文做得不好,但思想活跃的士子,往往会慢慢崛起,成为朝中重臣。最典型的便是明末的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四人,或没有参加科举,或科举不如意,但都成为独当一面的重臣。可见科举取士并非最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

科举制度的发展,为天下士子提供了更多为官的机会。但自王安石变法之后,科举考试侧重于经义考察,忽视政治谋略。使得科举考试逐渐僵化,参加的士子也不过是为了获得为官的机会,很少有一心想要认真造福百姓的。唐宋时期的科举,和明清时期的科举,有着极大的差异。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鼎盛,但也僵化,选拔的人才大都思想顽固,毫无进取之心,为何晚清危机四伏,很大原因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