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启年间,永平府有个名叫董木通的书生,因父亲是个颇有学问的读书人,母亲也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董木通从小受父母的影响,也很喜欢读书,而且还立志做一个有用的栋梁之才。

然而不幸的是,董木通的父亲却早早地因染病不治身亡,留下年轻的妻子田氏和儿子董木通相依为命过着生活。董木通的父亲刚去世的那几年,家里还有些积蓄,日子过得还算顺意,可是随着家中积蓄不断流出,到了董木通该上学堂读书的年龄时,董家已经没有余钱供养他上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田氏是个深明大义的聪明女子,她不甘心让儿子就此待在家中无所事事,就在城里的一家洗染坊找了一份靠力气赚钱的活儿,并把儿子田木通带在身边,送到离染坊不远的学堂读书习文。

董木通受到父母的遗传和良好的家教,从小聪明好学,读书刻苦用功,而且懂礼数也知道母亲供他上学的不易,所以除了读书经常被先生夸赞之外,还因和先生与学友相处得极为融洽而颇受欢迎。

除了用心读书,董木通还是个有孝心的孩子,上学读书之余,因心疼母亲的辛苦,就时常帮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不过,田氏心疼正在长身体的儿子,就时常把该干的活儿都干完了,只是偶尔来不及时,才让儿子帮些小忙。

母子二人的日子过得虽然勤俭辛苦,但有饭吃有屋住,也有学上,而且母子每天都能平安待在一起,这令他们相依为命的日子也满是幸福和知足。

在母亲田氏的呵护养育下,也在先生的教导培养下,渐渐长大的董木通学问也在大长,到了十六岁时,在同龄人中已经是相当出类拔萃了,而且这一年参加乡试时还拔了头筹。

董木通做学问出了名,本是件好事,可教他的黄先生在高兴之下,却对接下来怎么教他犯了难。黄先生后来思来想去,觉得董木通是个难得的才子,而自己的学问已经不能再满足他的求学上进了,于是,他就把董木通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乔遥景。

乔遥景是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他本是朝廷要员,几年前因身体不适,就辞了职,告老还乡后,养病养老了。不过,乔老先生是个闲不住的人,知道自己的学生黄先生办学堂,是出于能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就时常到学堂走动,也不时地指导黄先生的教学。

如今董木通已经16岁了,学识也有了一些积累,黄先生就有意把有望成为栋梁之才的董木通交给自己信任的老师来教导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乔老先生早就钟意于董木通,也想助他一臂之力,只不过因为他是自己学生的学生而不便插手太多,虽然一直很关心董木通,但也只是在一旁助力而已。如今见自己的学生把董木通送来由自己教导,心里自然非常高兴。

不过,高兴归高兴,对于如何培养教导董木通,乔老生自然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自然也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首先在学费上,虽然乔老先生知道董木通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不好,但他仍是要按标准收取董木通求学的所需费用。当然,这些费用不是乔老先生要的报酬,而是董木通求学过程中的所需花费。

其次在食宿上,乔老先生希望董木通上学堂期间在自己家中吃住,理由就是好手把手深入地培养教导。当然,因为离家比较近,董木通也可能随时回家看望母亲,帮母亲干活。

乔老先生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就是在满足了前二条要求的基础上,要求董木通在第一来上学之前,给自己的母亲田氏洗一次脚,并把给母亲洗脚的情况向他报告清楚。

前二项要求,乔老先生当着几个人的面给董木通的母亲说清楚了,田氏也当即同意,并回家筹好了钱,而第三项要求,乔老先生只对董木通说了,包括田氏在内的其他人并不知情。

办好了到乔老先生家中读书的一切事项后,要搬到乔老先生家中住的头一天晚上,董木通按照先生的要求,烧好热水,要给母亲洗脚。这是16岁的董木要通第一次给母亲洗脚,也可能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母亲的脚,当他把极不情愿的母亲拉着坐在凳子,并有些不自然地脱去母亲的粗布袜子时,他感觉自己的神经一下子就僵了。

看着母亲的脚,董木通感觉连血液都停止了活动,自己的呼吸似乎也没有感知了。他忽然间明白了为什么乔老先生非要让他给母亲洗一次脚,母亲田氏的脚干枯极了,像久经见霜的老树皮一样粗糙,像水分尽失的干木棒一样僵硬,甚至10个脚趾都已经变开扭曲了,而且指甲里也藏满了颜料的污垢。脚背上好几处磨破了,还添了几处新的伤痕……

看着母亲这双因为长期在染坊里干活才变成了这样的脚,董木通泪流满面,他强忍着难过,不让自己抽泣,泪流满面埋头地给母亲洗完脚。扶母亲进屋后,董木通在原地坐了许久,还注重到母亲的双手也如同双脚般干裂变形的他,再次下定了努力读书,成为有用之才,不辜负母亲期望的决心。

第二天,董木通离开家要去乔老先生家上学前,把母亲田氏请到正座上,就郑重地跪倒在母亲膝前,认真磕了三个响头。田氏知道自己儿子的心思,挥泪挥手让儿子赶紧走了。

董木通来到乔老先生的住宅开始读书了,懂得了先生让给了母亲洗脚的心思的他,更加用功了,除了更加用功读书,手腿也比此前更加勤快了。读书累了,他就利用调整的时间,为先生家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乔老先生把董木通所做的一切看在了眼里,也喜在了心头。不过,虽然他很高兴,但却从不心疼董木通不惜力气读书和干活,也从不劝导董木通要多休息,而是默默地把董木通所做的一切记在了一个小本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后,董木通要去赶考了,乔老先生拿出了一笔钱,交到他的手上,让他做路费和考试期间的花费。董木通说什么都不要,可乔老先生却说这是董木通自己挣下来的钱。

董木通对此不解,乔老先生就把自己的小本拿出来,一一数算清楚,说这些钱是董木通读书期间做工所得。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的董木通仍然不要,说自己的食宿都在乔家,干活儿就像是给自己干一样的理所当然。

见乔老先生期望恳切,董木通自知推辞不过,就含泪收下。拜别恩师后,进京赶考的董木通一举成名,他果然不负母亲和乔老先生厚望,成为一方体恤百姓的栋梁之才。

读而有悟:付出爱,从离你最近的亲人开始。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付出最多的亲人都漠然视之,他又怎么会去关爱别人呢?而博爱之人,才能成就大事业。

亲爱的朋友,读完这则故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声明】:本故事为民间故事,旨为丰富文化生活,属本人文学创作,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有虚构成分,请勿与其他挂钩,谢谢。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