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巩悦悦 记者 王凯

一提起淄博沂源,人们会脱口而出“这是英雄的土地”。

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当地教育的发展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沂源教育现状如何?占全县一半多的农村学校如何留住老师?校多人少的现实矛盾怎么解决?教育蓝图何时实现?又如何实现?

围绕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了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白道德,讲述革命老区教育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沂源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白道德 谈变迁 >>

每所学校都配备2-3辆校车

作为纯山区县,沂源的148所学校中,在农村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就有93所。村子里的美丽校园,就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但在30多年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

白道德介绍,沂源的教育发展分三个阶段。1994年前,“村村都有学校”,当时是为了解决“有学上、能就近上学”的问题。后来坚决取消了“黑屋子、土台子”,能合并的学校合并,办得很有学校样了;1994年实行标准化办学,以乡镇驻地为中心,在偏远的、较大的村驻地保留学校,要的是质量发展;一直到2018年的教育均衡县发展,逐步撤销了原来的危房、平房和教学点、小学校,整合后的沂源148所学校全部实现了楼房化和操场塑胶化。

“历经30多年发展,沂源现在能做到‘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职业是老师’了。做到这一点,走过的路注定是不平坦的。”白道德表示,山区里的孩子上学,交通不便是个老大难。为解决家长接送学生上学的困难,每所学校都配备了2-3辆校车,家长只需把孩子送到村庄的校车接送点就可以了,“由于校车是政府投入和补贴的工程,学生不论远近,每天只需要交两块钱。”

困扰沂源农村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难题,是师资。

白道德介绍,原来,很多农村老师都想进城教学,一是去村里的交通不便,一待一周。二是乡镇教师的工资不能保证每月按时发放,也不能保证全额发放。再加上农村教育条件很薄弱、很苦,所以老师大都不愿意到乡镇特别是偏远村庄工作。

人们发现,困扰乡村教师的难题已经得到改善,如今的农村学校甚至成了城乡教师的“宠儿”。白道德介绍,大概在2018年前后,教师工资直接由县财政打到卡上,偏远学校还建起了教师公寓,老师上下学也有班车接送。困扰乡村师资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随着国家对乡村教师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城里的老师甚至争抢着来乡村任教,沂源为此专门设立了“特岗教师”岗位,吸引县城里的优秀教师前来任教。

乡村教师留住了,美丽校园建起来了,“农村生源越来越少、城区学生越来越多”的矛盾,还是成为了横亘在沂源教体局面前的一大难题。

怎么办?白道德认为,第一个办法是挖掘城区原来学校的教学资源,比如把空教室、闲置教室利用起来,扩大学位;第二个办法是新建学校。今年计划投入使用荆山学校,另外还有开工建设的小学,去年投入使用了两所幼儿园,分别是沂源县第三实验幼儿园、沂源县第四实验幼儿园。“正赶上二孩入学高峰期,压力很大,但我们有信心把事情办好。”白道德说。

目前,部分学校的教师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老同志有经验,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传承,我们想让他们到一些新学校去,把扎实肯干的力量传承下去。年轻人要不断充实到老学校,让每一所学校都要活起来,力量都要强起来。”白道德说。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职业是老师”在沂源照进现实。图为沂源县第四中学的师生们在跑操。 谈短板 >>

理念上有些“掉队”,我们正奋力追赶

虽然沂源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县里基本上没有正规老师。那时候,全省各地支援沂源,支援沂蒙老区。正是在这种政策的引领带动下,来自青岛、潍坊、济宁、博山、张店的一大批老师离开家乡,带着一种情怀理想来到沂源县,支援沂蒙山区的教育。

“他们来到这之后,最先是小青年,后来在沂源安家立业。从站在讲台上的教书匠,一直到教育的管理者、领导者,他们把青春献在了沂源这片热土上。”白道德说,“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一种创业精神和青年的热血,这种力量和精神感染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

过来支援沂源的外地老师,子子孙孙都留在了这里,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不同的环境中关注着沂源教育,支持着沂源教育。作为沂源教育的引路人,白道德坦言身上担子“重了”。

他告诉记者:“老一辈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把沂源教育做得风生水起,培养出了一大批为国家、为沂源做贡献的年轻栋梁。现在形势变了,家长要求高了,社会培养人才的标准也要求高了,我们的担子肯定是越来越重。”

在白道德看来,当下的沂源教育刚刚步入正轨,正待起步发展,眼下就有几个短板亟需补齐。一是教师年龄结构和干部年龄结构不合理,有断层,老龄化严重,没能及时培养;二是名师团队打造还不够,沂源有名教师,也有名校长,但没发挥好他们的名人效应;三是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还有点落后,步子还有点慢。

“和周边教育相比,我们的条件刚到‘有学上,吃饱饭’的阶段。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一些优质资源利用得少,回到沂源的教师还是少,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上还是欠缺。”白道德表示,“我们很多年保持在原有理念上,没突破自己的思维。所以这几年,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都有些‘掉队’,我们正奋力追赶。”

什么时候能追赶得上?面对记者追问,白道德透露,县里正着手制定“沂源教育三年提升方案”,我们想利用三年时间赶上。目前方案初稿已经拿出来了,里面有大措施、大力度。相信在这个方案的引领下,从基层学校到教育局,从老师到每一位教干,都会信心满满。

与此同时,沂源的教育改革,效果正在显现。一是分级聘任。原来评上高级职称之后,有些老师不愿意上课,就跑去后勤抓管理,这样非常浪费人才。分级聘任让老师们看到新的希望,沂源正想办法留住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二是县管校聘。原来老师的定位在一所学校当中,如今沂源要打破这种限制,把老师定位成沂源教育的老师,哪一所学校用什么样的老师,计划出炉后要进行综合调配。

对白道德而言,他理想中的沂源教育,不光是校园漂亮了,高楼建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内涵。其中,老师不单单是教书匠,应该是综合素质能力强、有学习能力的。要有对学生、学校的管理能力,有心理健康的指导能力,更要有与家长沟通协调的能力。

让白道德感到欣喜的是,去年县里做了些工作,随着各项要求的落地实施,他明显感觉到老师正发生变化,“是从内心里自发发生变化。”

在沂源县历山中学,学生们正体验3D打印特色课程。(资料片) 谈蓝图 >>

“起底式”查问题,打造沂源教育模板

虽说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但在白道德看来,沂源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教育力量和教育精神的传承。后起之秀敢学、赶超、敢拼的年轻力量,在红色沃土上蓬勃崛起。

“在过去,沂源教育最大的优势是‘汗水+时间’,沂源的老师,沂源的孩子吃苦耐劳,不怕汗水,多用时间熬,豁上时间就能出好成绩。但是这几年,这个优势已经不明显,或者说是成为劣势了。”白道德认为,沂源要围绕国家需求,用新的管理理念全方位育人。老师不再仅限于课本上的教学,而要变知识的传授为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各学校已经不同程度地走上这条路了。”

在白道德看来,沂源的教育要做出一种模版来,要做出一种规范来,要做出一种机制来。在这块成型模板的基础上,去发展创新。

“一谈教育,就好像是说教学和校园管理方式,教育上其实有很多内容。比如我发现教育的‘档案管理’是很弱的,我们要把教育的起源和历史溯源,把先进人物、先进模范、优秀教师的档案整理好,把这种精神提炼固化,进而引导我们的下一代人。”

虽然不能被所有人理解,但白道德坚信档案能引领教育发展,“只有把原来的步子站稳了,才更有力量往前走。”

不仅如此,白道德还计划用好社会上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教育和课堂教学。他想用沂源当地的传统文化、自然文化,以及干事创业的干劲力量融进学生的血脉里。

“我们还想在布局上更充分一些。说实在话,现在公办幼儿园教育资源很短缺,我们要加大公办教师的招聘力度。”白道德透露,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招聘150位公办教师,眼下笔试已经完成。今后每年都要招一大批公办幼儿园教师,逐步把民办幼儿园转为公办,让公办幼儿园教师成为主导力量。

沂源教育这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了?面对记者提问,白道德坚定地说,“对,我们就是要‘起底式’地查问题,全力放长远眼光解决问题,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沂源县悦庄镇中心小学依托建立的民俗展览馆,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老物件,感受时代新变化。(资料片)

璞邱小学地处沂源县北部山区,全校115名学生来自周边九个自然村。今年开学初,学校建立了璞玉食堂,方便孩子们中午在校就餐。(资料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沂源县振兴路小学开设的美术社团,吸引了一大批感兴趣的孩子参与。(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