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看到一些路边采访台湾的年轻人,问他们有没有觉得台湾是中国的,或者他们是不是中国人,又或者他们的祖籍在哪?

原本让人觉得连小学生都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没想到台湾年轻人的答案却是五花八门的。而透过这些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很多台湾年轻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文献:

1945年台湾光复后(为了照顾台湾人民的情绪,以下都称光复台湾),许多大陆历史研究机构和知名学者相继迁赴台湾。他们大多擅长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长期占据台湾历史学研究的主流,其中以“南港学派”为杰出代表。台湾史很少有人研究,并且依附在中国史之下

随后国民党政府在台湾实行“去日本化”全面中国化的政策历史教科书成为官方掌握意识形态、构建国族想象的必要工具。

在这段时期内,《台湾文献丛刊》、《台湾研究丛刊》等,为台湾史研究奠定了史料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湾史概说》中首次提出“内地化”概念,认为“台湾的制度建设、文化推广等均源自中国的系统,阐扬中国与台湾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70年。

70年代至80年代,出生于台湾光复后的本土新生代历史学者崛起。

1971年,台湾被逐出联合国后,这批学者的本土意识被点燃,进一步推动台湾史向“本土化”方向发展。

1975年,曾参与“浊大计划”的陈其南,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出现了“土著化”的理论雏形,并由此引发了台湾史学界对“内地化”和“土著化”的论战。

支持“土著化”的学者认为,清朝汉人移民台湾后,对台湾产生认同感,同中国大陆产生了疏远,不再以大陆的祖籍作为自我身份认同的标准,并逐步成为一个土著化的社会,由此强调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断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之后,台湾的“台湾史”学者开始抛弃“中国史观”,试图以台湾为主体展开历史叙述。

其中《台湾通史:唐山过海的故事》,强调摆脱过去中原文化和民族革命的历史叙述,宣称构建“一部全新的台湾史”。

还有不少台湾史学者开始重新评估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希望从中找到日本对形成台湾现代认同的影响,从而减少对“中国史观”的依赖。

80年代后期,之前随台湾光复赴台的老一辈历史学者相继离世,台湾本土出的中生代学者接过了话语权。

随着台湾“解严”后,台湾意识形态和言论自由松绑,使得台湾本土史不是中国地方史等言语逐渐占据舆论上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李DH上台后,全面推动“去中国化”、“台独史观”、“皇民史观”、“偏安史观”等等“分离史观”。

在台湾“88课纲”中首次将“台湾史”从“中国史”中独立出来,形成单独的单元,但仍附属于“中国史”的课纲之中。

“台湾史观”认为历史上治理台湾的统治者都是“进进出出的过客”,所有台湾“总统直选”前的治理者都是外来政权。“台湾史观”深刻影响了之后二十余年的台湾史,几乎成为了“台湾史”学界的主流史观,也是“台湾史”研究的两项重要特征之一。

1997年,另一个对“台湾史”研究影响颇大的理论诞生“同心圆理论”。“同心圆理论”是指在“台湾岛史观”的基础上,把“台湾”、“中国”、“亚洲”、“世界”描述成由内而外的几个同心圆,强调由内而外的台湾主体性。“同心圆理论”甚至被编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指导性框架,进一步地将“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剥离出来。

同年,为配合李DH的“本土化”理念,涉及“台毒”和日本皇民史观,台湾出版《认识台湾》教材,分为社会、历史、地理三册,这是“台湾史”首次独立成册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1年陈SB上台后,台湾开始试行“九年一贯”课程,重新修订高中课程纲要,将“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彻底分离出来,并把明朝中后期开始的“中国史”列入“世界史”中,从而建构以台湾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建构台湾人新的国家认同。

2004年对课纲再一次进行修订,也就是“98课纲”,为使教科书全面“去中国化”,改掉书中用词多达5000余处。

2008年马YJ执政时期,台湾教育部对“国文科”和“历史科”课纲进行调整。期间因参与编订人员意见不合,进程受阻。一直到2012年才对外公布了修改后的“101课纲”,但因诸多因素,再一次进行“微调”也就是“103课纲”,而“103课纲”始终未对外公布,但是知情人士认为“微调”后课纲过于偏向“中国史观”,“微调”课纲是针对“台湾史”而来的,模糊了台湾的角色,使学生错认台湾与中国是一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2014年,“103课纲”尚未公布时,便有学者发起“我们反对违背学术专业的微调课纲”的连署活动,截止2015年6月,响应者多达5390人。

所以说,台湾95后年轻人,他们已经生长在以“台湾史观”为主导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不再认可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