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毛爸。
上次的防晒霜检测对比文下面,有这么一条留言:
这位读者所说的内容,出自今年4月11日中检院发布的《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原文具体内容在这里:
那今天的文章,其实就是要把两个问题说清楚:
1. 为啥中检院的征求意见稿,说儿童防晒产品的SPF值不宜高于30?
2. 我们经常说的【加重皮肤负担】到底是啥意思?
而要把这两个问题说清楚,那其实就是要把SPF值这个概念从0开始,彻底再重新讲一遍——虽然我们以前讲过很多次SPF值的概念,但都是东一句,西一句,所以今天就系统性好好讲一讲,顺带把PFA值的相关问题也一起解决掉。
目录:
一、先了解UVA和UVB的区别
二、SPF其实应该叫UVB-PF
三、SPF值是怎么计算的?
四、SPF值的计算公式陷阱
五、SPF15、30、50到底有啥区别?
六、各国政府对SPF值都是怎么建议的?
七、为啥意见稿不建议儿童防晒产品的SPF值超过30?
八、加重皮肤负担,到底是啥意思?
九、什么是PFA值?
十、PFA值是怎么测定和计算的?该怎么选?
一、先了解UVA和UVB的区别
防晒其实就是防太阳紫外线。
我们常说的太阳紫外线,可以简单粗暴地分为短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
短波紫外线,简称UVC,波长在200 nm – 290 nm。
中波紫外线,简称UVB,波长在290 nm – 320 nm。
长波紫外线,简称UVA,波长在320 nm – 400 nm。
UVC(短波紫外线)大部分都会被臭氧层吸收,到达地面的量很少。
UVB(中波紫外线)会晒伤皮肤,会直接对DNA造成损伤,还会直接导致某些形式的皮肤癌,是对人体皮肤伤害最大的紫外线波段。
UVA(长波紫外线)在大众认知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会把皮肤晒黑,但其实也会间接导致DNA损伤和间接导致某些皮肤癌。
另外,无论是UVB(中波紫外线),还是UVA(长波紫外线),都会破坏皮肤中的维生素A,也都会损害胶原蛋白纤维并加速皮肤老化。
所以,某些自媒体直接很简单地说【UVB管晒伤皮肤管致癌,UVA管晒黑皮肤管老化】,这种表达并不严谨。
二、SPF其实应该叫UVB-PF
SPF这个词,是防晒霜品牌Piz Buin的老板Franz Greiter在1974年提出来的,之后因为被FDA采用,就一直延续至今。
SPF的全称为Sun Protection Factor,直译是防晒系数。
虽说直译是防晒系数,但其实,SPF只是衡量防护UVB的指标,而不是衡量防护UVA的指标。所以,SPF应该被叫做UVB-PF才对。或者换句话说,UVB-PF其实是比SPF更严谨的表达。
听起来有点绕是吧?这都是FDA造的孽呀,他们当时如果直接用的是UVB-PF,那现在关于防晒产品的科普就简单多了。
三、SPF值(UVB-PF值)是怎么计算的?
先解释一个概念:红斑。
红斑,英文为Erythema,但凡由浅表毛细血管充血(血流量增加)引起的皮肤或粘膜发红,都可以叫做红斑。
晒斑也是红斑的一种,可以作为衡量防晒效果的一个指标:
检测机构会用光谱仪制造UVB紫外线来照射志愿者的皮肤,然后统计志愿者皮肤在涂抹防晒霜前后出现红斑(晒伤)的时间,再然后用公式计算出具体的SPF值(UVB-PF值)。
公式如下:
SPF值(UVB-PF值)=使用防晒霜的皮肤出现最小红斑的时间/没使用防晒霜的时间
那么,按照公式,我们就可以简单粗暴且错误地理解为:
SPF15=假设使用防晒霜的皮肤出现最小红斑的时间为150分钟/假设没使用防晒霜出现最小红斑的时间为10分钟
SPF30=假设300分钟/假设10分钟
SPF50=假设500分钟/假设10分钟
但这真的是错误的理解(或者说是单维度理解),具体错在哪里您得再往下看。
四、但SPF值(UVB-PF值)的计算公式有陷阱
单从公式来看,似乎SPF15就可以防晒150分钟,SPF30就可以防晒300分钟,SPF50就可以防晒500分钟——所以,很多家长都会追求高倍防晒,因为听起来,高倍防晒霜的防晒时间更久(当然,我刚说的这些时间都是我假设的)。
然而,公式是有陷阱的,并且也要结合实际来看。
先来说陷阱。
大家要注意,一天只有24小时,白天也只有12小时,12小时是720分钟,那500分钟的防晒时长意义在哪里?
再说结合实际。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SPF值(UVB-PF值)是多少,2小时后基本都会失效——比如防晒膜破裂了,比如防晒霜被蹭掉了,比如脸出汗了……等等等等,总之,科学界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
在日常生活中,防晒产品2小时后基本都会失效 。
所以,各个国家的监管机构或其他相关组织,都建议2小时就要补涂一次,并且FDA和欧盟委员会都把【2小时补涂一次】列为防晒产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你在户外6小时用200元的SPF50只给娃涂1次】远远不如【她在户外6小时用50元的SPF15给娃涂3次】。
所以要记住选购防晒霜的西瓜与芝麻定律:用对防晒霜,比选择什么防晒值的产品更重要。前者才是大西瓜,后者只是小芝麻。
五、那SPF15、SPF30、SPF50到底有啥区别?
在SPF15、SPF30、SPF50都是【1次涂抹效果都只能持续2小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三者的区别:
SPF 15 可阻挡 93% 的 UVB 紫外线
SPF 30 可阻挡 97% 的 UVB紫外线
SPF 50 可阻挡 98% 的 UVB紫外线
所以,负责任的机构和相关组织,都会说——更高级别的SPF并不能提供成倍的防晒效果,反而可能会对皮肤造成负担——所以,你会为了多出的1%,而选择SPF50的产品么?
但是,如果你去外网检索的话,也能看到 角度很刁钻的相反的错误观点 。
这种观点一般都是防晒霜的品牌方(或者供应链相关)输出的,输出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卖SPF50的防晒霜,具体他们主要是在倍数这个词上玩文字游戏。
比如,知名化学化工品牌巴斯夫,在自己的官网是这么说的:
大概翻译一下就是:
你们各个国家的政府部门不是说,SPF 30 的保护系数不是SPF 15的两倍,SPF60也不是 SPF30的两倍……么。 可是,SPF 60 的防晒霜允许1.7%的UVB紫外线照射到我们的皮肤上,SPF 30 的防晒霜允许3.3%的UV紫外线照射到我们的皮肤上,SPF15的防晒霜允许7%的UVB 紫外线……难道这样不就是两倍么? 所以,我们巴斯夫还是推荐大家用SPF50的防晒霜呀。
巴斯夫这么说,当然是诡辩了,其实就还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没有把我上文所说的公式陷阱和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如果以后你在哪里碰到这种观点,那可以直接把这篇文章给甩过去。
六、那各国政府(或独立组织)对SPF值都是怎么建议的呢?
说说欧盟和美国的建议吧。
1.欧盟委员会(EC)
2007、2008、2009,连续三年,欧盟委员会都在其官网发布了相同的关于防晒霜的选购建议,目的是为了给《Regulation (EC) No 1223/2009》法规做铺垫。
在今年,欧盟委员又一次发布了防晒霜选购的相关内容,但并没有对内容做更新,而是汇总了之前的法规内容和2007-2009年的备忘录。
在这些内容里,涉及到SPF,欧盟委员会的原文是:
SPF50+的产品,实际上不会增加对晒伤的保护。相反,如果正确使用产品,SPF15-SPF25的产品,足以保护皮肤正常的人免受晒伤。
图片在这里:
相关链接我放在这里:
https://single-market-economy.ec.europa.eu/sectors/cosmetics/cosmetic-products-specific-topics/sunscreen-products_en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memo_09_306
2.美国FDA
FDA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要从防晒霜中获得最大的保护,请选择SPF值至少为15的防晒霜。 如果您的皮肤白皙,您可能需要SPF30到SPF50的产品。 有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SPF与防晒时间有关。例如,许多人认为,如果他们通常在1小时内被晒伤,那么SPF15防晒霜可以让他们在阳光下停留15小时而不会晒伤。这是不正确的,因为SPF与日光照射时间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日光照射量直接相关。
图片在这里:
原文链接在这里:
https://www.fda.gov/drugs/understanding-over-counter-medicines/sunscreen-how-help-protect-your-skin-sun
但请注意,FDA关于SPF与防晒时间和防晒量的关系的纠正,并不正确——还是那句话,国内的营销界把FDA神话了——FDA也会出错,做多错多嘛,很容易理解。
3.美国儿科学会(AAP)
针对儿童的原文是:
将SPF15或更高的防晒霜涂抹在孩子皮肤未被衣服覆盖的区域。在涂抹之前,请测试您孩子背部的防晒霜是否有过敏反应。小心地涂抹在眼睛周围,避开眼睑。如果出现皮疹,请咨询您的儿科医生。
图片:
针对家庭的原文是:
使用至少SPF15的防晒产品。使用SPF 50+的防晒霜的额外好处是有限的。
图片:
链接: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safety-prevention/at-play/Pages/Sun-Safety-and-Protection-Tips.aspx
4.美国皮肤病学会(AAD)
原文是:
皮肤科医生建议使用SPF值至少为30的防晒霜,它可以阻挡97%的太阳UVB射线。更高数量的SPF可阻挡更多的太阳UVB射线,但没有防晒霜可以100%阻挡太阳的UVB射线。 同样重要的是,要记住,高数值SPF的持续时间与低数值SPF相同。高数值的SPF不允许您在不重新涂抹的情况下在户外度过额外的时间。根据瓶子上的说明,在户外,即使在阴天,游泳或出汗后,也应大约每两个小时重新涂抹一次防晒霜。
图片:
链接:
https://www.aad.org/media/stats-sunscreen
仔细阅读这几个机构的建议,只有美国儿科学会(AAP)专门提到了儿童,但说辞也只是SPF15或更高,而没有提到上限——目前,在几个大经济体之间,有且只有我国的食药监局给了儿童防晒SPF30的上限建议,当然,还只是征求意见稿哈。
七、为啥我国药监局不建议儿童防晒产品的SPF值超过30呢?
三个原因:
1.历史文件修正
2.标准参考
3.SPF值超过30可能会给孩子的皮肤增加负担
1.历史文件修正
其实,在2016年12月1日之前,我国对防晒产品SPF的标注要求一直都是——如果实测SPF值高于30,无论高多少,哪怕到了80或90,撑死都只能标注SPF30+:
监管部门这么要求的原因其实很简单——SPF30的产品已经足够用了,如果放开标注的话,商家肯定会开展高SPF的军备竞赛,那就会更进一步误导大众消费者,会让大家误以为SPF值越高的产品越好,SPF值越高的产品防护时间越长。
虽然2016年12月1日以后,监管部门允许防晒产品最高值标注50+了,但这次儿童产品的征求意见稿,直接说SPF值不建议超过30——要知道,监管部门的不建议,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不允许啊。
征求意见稿这次这么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也是为了防止儿童产品军备竞赛给家长造成误导。
第二个原因其实也是修正2016年【放开对SPF50+标注】的文件——当时文件里可没有具体说是成人还是儿童,是一刀切全部都放开的。
2.标准参考
我们国家的很多标准,近几年参考欧标比较多。
虽然欧标并没有专门对儿童防晒霜的SPF值上限做具体规定,但上文说过,欧盟委员会的相关备忘录的原文是:
SPF50+的产品,实际上不会增加对晒伤的保护。相反,如果正确使用产品,SPF15-SPF25的产品,足以保护皮肤正常的人免受晒伤。
3.SPF值超过30可能会给孩子的皮肤增加负担
虽然没有明说,但如果仔细阅读去年的《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和今年4月份的《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你会发现,其实这次对儿童化妆品的要求跟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一样:
能少则少,非必要不用,非必要不添加。
征求意见稿里并没有直说SPF值超过30可能会给孩子的皮肤增加负担,不过,在药监局的官网上,关于防晒霜的科普文,就是这么说的:
虽然SPF值越大、PA“+”越多的产品防晒效果越好,但同时也意味着添加的防晒剂含量越高或者成分越复杂,过度使用会加重皮肤的负担,甚至还可能引起皮肤不良反应。
截图在此:
链接在此:
https://www.nmpa.gov.cn/xxgk/kpzhsh/kpzhshhzhp/20190708111501307.html
八、那加重皮肤负担,到底是啥意思?
皮肤负担是个框,啥都能往里头装~
事实上,面对有各种化学成分的化妆品,皮肤负担确实是个框,但凡是个化学成分,都能装到里面,因为化学成分凑在一起确实会造成皮肤负担——所以,各个国家的标准都规定了每种化学成分的添加上限。
在以前,这个词仅仅是把枯燥严谨的科学表述通俗化后的箩筐词汇,但到现在,这个词越来越重要了——因为过敏体质的宝宝越来越多了,我们确实应该注重各种化妆品对孩子皮肤造成的负担。
具体到防晒霜给皮肤造成的负担,可以是物理防晒剂和增稠剂对皮肤的封闭性,也可以是乳化剂和防腐剂对皮肤的潜在刺激性——负担时间久了,自然会影响皮肤的健康,比如不敏感的肌肤变得敏感起来等等等等。
九、那什么是PFA值?
SPF是衡量防护UVB的指标。
PFA就是衡量防护UVA的指标,英文全称为Protection Factor of UVA。
在欧美市场,其实一开始并没有防护UVA的PFA值这一概念,只有防护UVB的SPF值这一概念。
但防晒霜产品不能只防护UVB,不防护UVA,对吧。
所以,欧美相关的国家(组织)就会提醒消费者,不仅要选择SPF15以上的产品,还要选择广谱防晒产品——所谓的广谱防晒产品,说的就是既能有效防UVB也能有效防UVA的产品。
像美国FDA对防晒产品的标签就做过规定,只要能做到同时防护UVB和UVA,那就可以标注【Broad Spectrum SPF】:
1996年之后,日本市场引入了PFA值的概念,并且建立了PFA值的评级体系,到2013年,发展出了5个等级:
PA+ =部分UVA 防护
PA++ = 中等 UVA 防护
PA+++ = 高 UVA 防护
PA++++ = 极高 UVA 防护
日本市场的PFA值的概念和分级,后来又渐渐传播到了全球所有市场。
所以,虽然欧美各国的官方组织并没有正式采用PFA值这个概念(依然还是直接说广谱防晒),但在消费市场上,大家如今已经开始慢慢接受这个概念了。
我们国家较早采用了PFA值的概念,但在2016年之前,我们国家不允许产品标注PA++++,最高只能标注PA+++ ,2016年之后就允许了。
十、PFA值是怎么测定和计算的?该怎么选?
PFA值跟SPF值的测定计算基本一样,只是把红斑换成了最小持续黑化量(minimal 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 dose, MPPD)。
经过各种铺天盖地的科普,大家对使用防晒产品的目的应该已经很清晰了,其实就是四防:防癌、防伤、防老、防黑。
防癌和防伤好说,同时做到SPF15+和PA+的产品,就已经能达到这两个目的了。
防皮肤衰老其实也一样,SPF15+&PA+也已经足够了。
当然,大前提是使用方法得当,每两小时补涂一次必须要做到,并且每次的量要足够。
可是防黑的话,是不是PA后面的+越多越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简单,虽然《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给出了具体的PFA值的标准测定法,但是,每个人的皮肤晒黑情况完全不同——有些人的皮肤怎么晒都晒不黑,有些人三秒即黑,不同样本的皮肤差异化实在是太大了——标准测定法又不可能把所有不同皮肤特征的样本全部找出来:
所以,就算最后测出一个产品的PFA值是PA++++,也不代表它防晒黑的能力就一定强,也可能是参与测定的志愿者皮肤本来就不易被晒黑——以及,还是那句话,正确的用法(每两小时补涂一次,并且每次的量要足够)比纠结选择几个加号更重要。
这次的征求意见稿,对PAF的着墨要比SPF少得多,更没有规定儿童防晒产品的PAF上限,毛爸的个人建议是:
对儿童来说,PA++的就已经足够了。但无论是几个加号,如果你方法正确,但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还是依然变成了黑炭(哪怕是PA++++),那就要再换一个产品试试。
最后毛爸想说的是:
如果监管部门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话,如果针对我国防晒类产品标签标识的规定文件未来会更新的话,那到时候能不能直接弃用SPF和PFA这两个概念,就简单粗暴地直接标注为UVB防护率多少和UVA防护率多少?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有任何问题,记得直接留言。
知乎@略懂先生 也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