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疫情时期是在全国疫情得到总体控制的背景下,大规模覆盖式和全民式的防控方式逐渐退出,疫情防控方式转向面对特定人群和地域的精准防控与以疫苗预防为主的时期。尽管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疫情,但新冠病毒变异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后疫情时期疫情的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

后疫情时期各经济要素的新特点

一是劳动人口参与率不足,就业替代效应增强。在疫情常态化形式下的社交隔离持续存在,同时期各类 产业随着数字技术进步而不断升级,劳动者的就业意愿随之减少,劳动参与率下降。

二是应急性财政支出持续增加,短期财政收入缩减。短期内完全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充满不确定性,基于此我国财政政策表现为应急性财政支出增加,且带来了税源不足和税费优惠补贴。

三是低收入群体消费率偏低,消极收入预期和预防性动机成主因。居民消极心理预期和风险意识持续存在,出于预防动机需求,居民储蓄意识增强而消费需求持续收缩。

四是技术进入 “密集活跃期”,与实体领域融合加速。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为特征的大数据技术迎合了疫情需求,客观上推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2

针对后期疫情时期经济发展的建议

从疫情发展的持续性看,相较于疫情短期内的偶然性爆发,后疫情时期疫情的长期持续对我国经济的破坏效应更明显,因此政府以及公共组织应做到:

(1)保持警惕,谨防疫情长期持续蔓延的同时积极组织复工复产,根据政策给予企业生产补贴,以免疫情重创国内生产能力;

(2)消费是第一增长点,稳增长的主要方面是稳消费,要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加大对中低收入,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政府机构根据各地区实际发展水平提高最低收入标准;

(3)服务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稳增长、促发展、保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加大对旅游、酒店以及餐饮等行业的补贴力度,同时升级服务行业的防疫措施,健全疫情应急管理机制,采用多元化手段刺激居民对服务业的消费。

(4)面对国际需求不足的态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吸引外贸企业将发展重点向国内市场倾斜,充分挖掘经济的内生增长潜力。

3

展望后疫情时期的中国经济

从全球看,虽说不同经济体复苏 步伐并不一致,鉴于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可以收复“失地”,全年世界经济实现明显复苏可以说已成定局。我国始终坚持积极参与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债务治理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同合作以缓解低收入经济体的债务负担,必将在危机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李壮,北大纵横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