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帅是我的好朋友,她在准备“共潮生·2022香帅年度财富展望”这个演讲的时候,与我也有过若干次讨论,我一直替她捏把汗,因为今年的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大了。但她最后完成得出乎我的意料,令我佩服。

我们会讨论这场演讲本身究竟该是怎么个形式,更重要的当然是讨论其中的学术思考。今年一系列超大号黑天鹅的频频起飞,让人对现实越发地难以把握,我在最近几个月逐渐地感觉到,我一直在强调的“超大规模性”(香帅在演讲中也引用到了),对当今世界秩序的结构性影响,可能比我之前所理解的还要大,它可能在某些层面上改变了历史的一些逻辑。

最大的一个变化在于,之前的历史上,各国之间竞争的时候,世界仍有空白地(新世界,土著居民当然不认为这是空白地,但对旧世界列强来说是的),旧世界便有外部空间可以辗转腾挪,此时历史会是一种演化逻辑。但是随着中国的超大规模性的成长,世界差不多被填满了,没什么有实质意义的空白地了,旧世界没有了外部空间,此前历史的很多经验也就被溢出了。

若说还有外部空间,就在正在浮现的基于Web3的数字世界。这会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最近有一系列的相关思考,近期可能会整理出来。今天先转载一下香帅演讲的全文,其中的观点我未必全都认同,但都会是我愿意认真思考的。

引子

大家好,我是香帅。

今天的演讲从哪里开始呢?从一首歌开始吧。

《HEAL THE WORLD》,很多人可能知道这是迈克尔·杰克逊在1991年的经典曲目。

回头想,1991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

那一年,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海湾战争爆发、美元和石油深度绑定。

那一年,伯纳斯·李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对了,乔丹也拿下自己的NBA冠军。

那一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全球化即将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中国也即将加入这一场浩浩荡荡的全球化浪潮。

3年后,也就是1994年,上海音响出版社引入了迈克尔的这盘盒带。

那时候外地都买不到。我是托邻居大哥从上海外文书店买,买了寄回长沙的。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HEAL THE WORLD》这首歌,

“Heal the world, m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e and the entire human race.”(治愈世界,让它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为你,为我,为整个人类)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听歌的感觉,纯净、高亢、温暖、治愈。

但是那时候还小,不懂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词,很多年后,才明白,那种声音是一个时代的回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我下一次再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已经是15年后了。

那时候我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念博士。拼车到多伦多玩的时候,认识了一对年轻夫妻。男孩叫ALEX,是乌克兰长大的俄罗斯人,女孩叫陈颖,是中国山东人。两个人都在读MBA。

我们一路聊,发现尽管肤色迥异,相隔万里,却拥有特别相似的青少年记忆:杰克逊、后街男孩;意甲、英超、乔丹、奥尼尔;还有汽车人、漫威英雄。

怎么说呢?那个感受挺奇特的: 好像时空在我们中间消失了一样。

很多年以后 ,我才明白,哪种感觉就是“地球是平的”。

那是2009年的6月,MICHAEL刚刚突然去世,全球的媒体铺天盖地都是他。

我们聊起来,都有点感慨。聊着聊着,ALEX突然放起了《HEAL THE WORLD》。

车厢里突然安静了下来,音箱里传出的旋律和声音仍然那么熟悉,歌词仍然那么辽阔。但手边的报纸头版却全是MICHAEL那张整容过度,表情惊恐不安的脸。

当时心头一酸,觉得有什么被打碎了一样。

但我没想过的是, 从1991到2009,他破碎的容颜就像一个时代的预言。

后来我毕业回国了,ALEX夫妇也毕业了,去了美国加州做电子元件贸易,我们偶尔会有点联系。知道他们中国,美国几头跑,生意规模很是不小。

一直到2018年中美贸易战,两个人的生意很受了点冲击。ALEX打电话给我,情绪特别激动,大骂特朗普是个疯子,“CRAZY!”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我又收到ALEX的邮件,说陈颖到比较闭塞的美国中部出差时,因为亚裔面孔,在街上被人追骂,ALEX说,这是十年以来,他们第一次碰到这样公开和激烈的“种族歧视”。

到了2020年底,陈颖的爸爸病重,陈颖费尽心思搞到了一张机票,刚落地不久,老爷子走了。陈颖在青岛发了条微信给我,“我没爸爸了。”

我沉默很久,不知怎么回答。

那也是我真正意识到,这个世界和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已经不再一样。

但究竟如何不一样,答案要到2022年3月才揭晓。

2022年的3月,也就是俄乌冲突的两周之后,我才知道,ALEX有乌克兰的家人受了伤,

他问我,“What's wrong with this world这个世界怎么了?”

要知道对ALEX来说,世界一直都是平的。

ALEX是美国国籍,在加拿大求过学,他是俄裔 ,他也是乌克兰人,他还是中国人的丈夫,在中国、欧洲和美洲做生意。

可是他突然发现,几年间,这一切都变了。

是啊,这个世界怎么了?

73岁的达里奥,说 “未来的时代将与我们有生之年所经历的完全不同”。

难怪40岁的ALEX感到困惑,因为这是一个他全然陌生的世界。

其实,不仅仅是ALEX,任何一个40岁的中国人都会渐渐意识到, 政治、经济、技术三重巨浪已经叠加来袭——

我们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将生活在完全不一样的秩序和游戏规则中。

我们所熟悉的路径、规划和增长方式,都将变得陌生而动荡。

就像茨威格所说的,“在我们的今天,我们的昨天和前天之间,所有的桥梁都折断了。”

再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参考,我们需要在剧烈的变化中去寻找答案。

欢迎来到新世界、新秩序、新财富,2022年,共潮生香帅年度财富展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Chapter 1 -

时代篇

01.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今年7月初的感觉特别不好。

7月7号,约翰逊宣布辞职,当天斯里兰卡发生大规模骚乱,尤其是冲到央行,把央行的库门打开,对一个金融学家,这是不可想象的。第二天,安倍晋三被刺杀身亡,还是个3D打印手枪。

当时确实有种世界乱套了的感觉,一个朋友神叨叨跟我说,完了,俄国打仗、德国扩军、英国首相下台、日本前首相被刺杀。你说我要不要到农村去买个宅基地弄个防空洞?

我说我不懂战争的事情。不过我们聊点俗气的。

比如说,你孩子大二了,上次说要出国去学艺术,你钱准备好了不?

他说,我正头疼这个事,美国通胀到这个程度,我心里也有点发毛,但是我看美元最近挺强势,所以也纳闷,该怎么弄。

我说,这就对了,这才是你应该考虑的事情。

这个事确实挺很出人意料:

2022年的6月,美国的通胀数据是9.1%,四十多年的历史新高。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通胀很厉害的时候,它的货币是贬值的。

美国通胀这么严重,美元一年却升值了10%多。

弗里德曼老爷爷说,“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的水龙头则是美联储控制的。

说到底,这是美联储的决策。

美国通胀其实是从2021年4月份开始的,美联储是2022年3月份开始加息,中间整整隔了一年,通胀的数据活生生的从4%到8%。

为什么美联储迟迟按兵不动?是鲍威尔太笨?还是通胀其实对美国有好处?

政府杠杆率=美国政府债务/GDP

来,我们替鲍威尔同志算个账——

过去几年美国大放水,政府借钱给老百姓发钱。多借钱意味着杠杆率上升,现在美国政府的杠杆率130%。

国际上通常认为60%是安全的杠杆率,这个标准这些年虽然有些放松,但130%无论如何都是太高了,不够安全。一定要降低杠杆。

降杠杆有两种降法:

第一种,还债,(跟罗永浩老师一样,真还),把分子降低。

不过,你琢磨一下,你要借了几万亿,你想还钱吗?

大家都知道,借1万块是孙子,借10个亿是大爷,借了几万亿美金,你来制定规则。2020年美国的财政部长耶伦奶奶就公开明确表示说,“我们的财政政策旨在确保这些利息支付保持可控”。

这话的意思是,最多付点利息,还钱是不可能还钱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还钱的。

除了还债把分子做低以外,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分母做大,把GDP搞上去。

不过像中国这样吭哧吭哧搞生产,搞搞基建,实在太累,见效还慢。

要知道名义GDP里面是包含着通胀的,所以把GDP搞上去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把通胀做上去。

北京大学的徐远教授做过一个简单测算:

之前美联储的目标通胀率是2%,如果未来5年,美国保持年均4.5%的通胀率,名义GDP可以上涨34%,也就是杠杆率的分母上涨了34%。

美国杠杠率现在130%, 分母上涨了34%,来,我们算算,现在美国政府债务率是多少?

130%/1.34 ≈ 0.97

0.97,政府负债率降低了1以下,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就这么一把乾坤大挪移,过去三年美国大规模财政刺激 ,货币宽松导致的债务上涨——

没了,债全白借了。

要知道,大量的美国国债是外国投资者持有的,咱们中国就是大买家。

换句话说,过去几年美国居民拿到的补贴,是全世界买的单,包括你和我。

更何况,美元资产可不只有美国国债,2022年,外国人持有的美国资产大概在14万亿美元左右。5年这么通胀下来,14*0.34,直接就损失了约3万亿。

3万亿美金,这是什么概念?英国一整年的GDP。曾经叱咤风云的大英帝国,举国上下忙活一年,美联储这么三下两下就给挣出来了。

你是美联储,你能抵挡这样的诱惑吗?

难怪徐远教授算完后,斩钉截铁地说 “通胀,是美联储的一场阳谋”。

那通胀带来的问题怎么办?

比如说,普通人生活成本上涨。

不说别的,美国鸡蛋这两年就从4块涨到6块一盒,涨了50%,房租上涨了20%。我在美国的学生就跟我抱怨,吃不起水果了。

没错,通胀最大的坏处就是伤害穷人。

那怎么办?通过2020年这场大型货币实验,美国已经想明白了,发钱。

这笔账很好算,这边省下几万亿的债务。拿点钱,给失业群体,拿养老金的人保底,一年不过就几百亿开支而已。要是更大规模,比如直接给后20%的中低收入家庭发补贴,一年补贴1万美元。

我算过,一年不到2500亿美金。

一边是省了30000亿,一边是用了3000亿,这买卖怎么看怎么划算。更何况,补贴还可以从全世界借钱发,反正用的是全世界的钱。

我记得茨威格有句名言,叫做“命运馈赠的礼物,暗中都标好了价格”。但美国这操作是妥妥的,价格我写了,单是你买了。难怪1971年,美国财政部长小约翰·康纳利就说过,

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是他们的问题(“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it’s your proble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跟朋友说,别想着防空洞了,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早就在大国竞争的战场上了。只不过它不是你想象的那种“血肉横飞满目疮痍”的旧战争模式。

文明社会的战争模式是金融战、数字战、技术战。这种战争看似毫无硝烟,实际对普通家庭的影响极大。

尤其我们这些全球化小时代过来的人,对资产,生活的安排都会被打乱。

之前贸易战已经让很多厂商,贸易商感到了压力。

但说实话,贸易战都是比较低级的模式,金融战、数字战,那才是胜负的关键手。

而这些事情,会影响更大。

02. 数字美元霸权

这位女性叫做苏珊·斯特兰奇,是全球著名的政治学家。她有个著名的论断,国际秩序中,大国竞争的主要是制定规则、秩序的权力,即“结构性权力”。 结构性权力有四个基本来源:安全、生产、金融、知识。

80年代以来,美国主要依靠金融和知识这两个领域的结构性权力维持霸权:

  • 美元为核心的金融权力

  • 科技为核心的知识权力

任何碰到金融、技术这两块蛋糕的事情,美国一定是跟你急眼。

比如说,社科院徐奇渊老师做的一个研究,就是发现2018年以来, 美国跟我们“脱钩”是有内在逻辑的:

凡是中国和美国科技水平差距小的,就是重点打压和脱钩的领域,要是中美科技水平差距极大,差两三代以上的,就还是赚钱要紧,即使脱钩还会捞回来。

比如说中美两国在发动机上差距特别大,1:0.04,技术上差好几代。之前中国商飞(制造C919的企业)也被列入投资黑名单,美国方面就不断有人去华盛顿去游说,要求跟商飞继续做生意赚钱。果然,2021年6月,拜登政府签订的新投资黑名单,商飞就从小黑屋被放了出来。

但是在数字通信行业上,美中科技差异相对比较接近,1:0.5,而且技术迭代快,很可能一两代就能赶上来,所以华为,大疆这种企业,美国一定把他往死里整,而且回旋余地会比较小。

过去这20年,这四种权力结构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 出现了一支新力量:“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全面渗透这四个领域,和旧的结构性权力结合,逐渐开始形成一套新的数字结构性权力。

我之前不是特别理解什么叫“数字结构性权力”。今年发现了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

美国利用数字技术加强美元权力。

这件事在美国主流金融界对数字加密货币的态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去看,你会发现,这两年美国监管层对数字加密货币的态度有个180度的转弯。

2020年之前,鲍威尔同学冷冰冰,“不需要,不准备发”,耶伦奶奶“不喜欢加密货币,高度投机,很多非法交易”;2020年之后态度都大变,鲍威尔说“正在谨慎,认真,全面研究,正在努力推进数字货币”,耶伦奶奶干脆直接改口,“(加密货币)是有好处的,这是创新,很健康”。

之前是“不要、讨厌、非法”,之后是“优秀、创新、监管”。

市场迅速用脚投票。这两年,数字加密货币在 价格走势、资产配置、社会地位上都有了显著变化。

先看比特币价格的两个走势:2020年之后,比特币和美国标普500指数的走势开始高度吻合;2022年以来比特币和黄金的走势高度一致,简直像是孪生兄弟姊妹。

这件事仔细想很逗,比特币是以反主权信用的旗号出道的。现在全球的主权信用代表,毫无疑问是美国的主权信用,但是现在比特币和美国股指共进退,随着美联储的政策大棒起舞。

再看资产配置:截止2022年5月,美国已经有22%的机构投资者开始配置比特币,有50%投资者考虑在组合中增加数字加密资产(Fidelity的调研)。

还有2019-2021年,传统金融行业的职位招聘数量下降了1%,但是加密货币相关职位的招聘数量却大幅上涨了73%。顶尖商学院都开设了加密货币相关课程(MIT、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沃顿商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允许比特币支付学费。2020年后,大部分候选人都接受加密货币的捐赠,数字加密货币界的政治捐款越来越多。

美国市场上,比特币越来越主流了。

主流的意思是, 比特币和其他数字加密货币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大类资产,进入美国主流金融市场体系,“数字风险资产”。

另外一点就是 比特币在目前主流金融体系中的定位是“数字黄金”,正在部分取代黄金的地位和功能。

过去一年,对我很有触动。大约在2021年,我判断通胀要起来,我判断黄金是有机会。但是在这一轮通胀中,黄金的表现是很差的。

这件事情的意义也非常大,黄金是上个世纪的世界货币,是独立于美元世界之外的。到现在黄金价格用的还是伦敦金的价格,一旦比特币被招安,同时比特币对黄金的替代效应持续,那么美元世界就是在延展。

这些事情前后联系起来,你会发现事情的轮廓变得非常清晰。

美国正在快速吸收融合数字加密界的技术,规则,推进数字美元的构建—— 它的推进方式很简单,将野蛮生长了十年的数字加密生态慢慢纳入自己的金融监管体系,相当于,美元信用在数字世界里进行“外延扩张”。

比如说今年,稳定币大崩盘,但是联系美元的稳定币USDT,基本没有受影响,非常平稳。

为什么?因为 它不是美元信用的对手,而是美元信用的数字衍生。

换句话说, 美国确实在建构自己的数字金融结构性权力。

2022年,我们已经隐约看得出一个“数字美元霸权”的雏形。

从美联储在通胀上的“阳谋“,我们会发现,从1971年美元脱钩黄金,人类进入信用货币社会以来, 美元才是美国最具杀伤力的核武器。

但其实过去的20多年,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其实是有所下降的。

比如说,2000年,美元占全球外汇比例是71%,这20年下降了12%。国际货币使用指数也下降了6个百分点。

尤其在今年俄乌冲突之后,100多个国家都在减少美元资产。俄罗斯、伊朗、印度都宣布要用美元以外的货币进行国际结算。

这些现象都说明传统美元有削弱的迹象。

美元权力被削弱,是美国霸权削弱的一个缩影。

而这,才是美国要抓紧构建“数字美元霸权”的核心动力,也是现在全球动荡的关键原因。

03. 当霸权不再稳定

这个问题,著名的政治学家吉尔平和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有过很精彩的描述。他们 给过去几十年的全球状态起了名字,叫“霸权稳定”。

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一套以自己为领导的国际秩序。

从1991年冷战结束,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一支独大,处于绝对霸权地位。正因为有绝对霸权,所以这个时期美国热心于维持全球秩序,也从秩序中获得巨大回报。

中国也在这个阶段崛起,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出现了一段超级稳定繁荣的时期,也就是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说的“霸权稳定期”。

2000年以后,全球出现一个变化:叫做中国调控全球。

说这话的是北京大学的宋国青老师。宋老师号称中国宏观第一人,他是以宏观预测准确而著称的。

2003年的时候,他的名言是,“(中国资产)除了狗屎和债券,现在什么都可以买”。当年听他的话的企业家,投资人,都赚得盆满钵满。

2008年暑假,我回国见他,问宏观预测的“秘诀”。

老师笑,说 “你把握一条原则就够了:中国调控全球。”

这句话听着很傲娇,其实就是个简单事实:当时中国已经具有了巨大体量,不但体量大,还增速高,所以一举一动都会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影响:

中国扩张,全球经济就起来;中国收缩,全球经济就掉下去。

数据很难撒谎的。

从1991年到2017年,中美两国的实力之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1年,中国占美国GDP总量的6.2%,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是63%。

1991年,中国工业增加值是美国的9.7%。到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36.6%。

这些数据背后的逻辑,就像施展老师在《枢纽》中所说, 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已经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秩序。

一颗棋子长成了能左右棋盘的体量,棋局本身也会经历变化。

1991年以来形成全球单极格局正在向多极方向发展。

所谓多极就意味着权力制衡,改变游戏规则不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换位思考,作为单极世界的霸主,你会满意于多极格局吗?

不会,这是基本人性。

霸权稳定的前提是霸权,当霸权受到挑战,稳定也会受到挑战。

有时候我在想,其实人类社会的博弈中,“秩序”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像冰面出现裂缝一样,会不断扩大。一旦碰到外力冲击,冰面都可能发生崩裂。

中美贸易战,是全球秩序这个冰面的一条裂缝。

疫情则是巨大的外力冲击,到俄乌冲突,全球冰面已经开始崩裂。

旧的秩序被打碎,而新的秩序在博弈和酝酿中,动荡开始取代稳定成为世界的主基调。

谭华杰是万科的副总裁,也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他在万科最早提出了“房地产白银时代”。他讲,在小时代结构稳定,预期稳定, 个体各自解决小问题就好。当结构失衡,秩序失衡的时候,对抗频发,整个社会失去稳定预期,个体命运更容易被系统性震荡影响。

你得记住, 2018年-2022年,我们从小时代来到了大时代。

我们感受到的所有改变,其实都来自于这个大时代的震荡。

就像罗胖在2018年跨年演讲开篇说的, “以前,变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变化可能成了生活本身。”

一语成谶啊,罗老师。

04. 岛链化时代:外部环境打不垮中国

这是今年全球乱局和中国冻局中让人有点安慰的图。

在这种风云诡谲的世界,人民币还真的稳得住阵脚:

从2021年至今,全球货币兑美元都出现大幅度的下滑,日元币兑美元下跌了24%,欧元下跌了16%,英镑也下跌了12%。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上下波动不超过4%。

人民币这个稳超过了我的预期。今年年初我和几个朋友好玩,赌汇率波动,大家给的数字基本是6.6-6.8,都认为人民币下行压力比较大,因为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

结果是,中国经济压力比我们预想的要大得多,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速0.4%。理论上, 一国经济增速放缓,会对汇率造成很大压力的,人民币行情为什么会这么稳如磐石?

理解这个问题对于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很有意义。

在汇率的影响因素中,除了经济增长,还有一个国家的净出口,净出口多,顺差大,对汇率是个很大的支持。

我们自己经济寒潮,需求下行。但是欧美通胀,尤其美国通胀高,需求强,而让我们的出口特别强,支撑了人民币的走势。

换句说,美国经济好,是支持了人民币。

要是现在美国经济衰退,外需垮掉,人民币反而会承受很大压力。

还真是复杂啊, 大国博弈不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反而经常是敌强我强,敌弱我弱。

所以你希望是敌强还是敌弱?

挺难的,对吧?

这让我得到了第一个结论:

1)这是一个岛链化的大时代。

世界不再是平的,但世界也不存在孤岛。

如果说主权国家之间的竞争博弈是锋利的岛屿边缘,那么全球贸易、金融市场、产业分工和信息流动就是密布的链条,将世界链接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只要链条牵动,任何一个大国的伤口,都会让其他地区的人感受到疼痛。

但是因为秩序失衡,岛屿犬牙参差,我们会不停的感受到疼痛。

这种岛链结构,大家牵一发动全身,但是又不停要动的例子,2022年特别多。

沙特买俄罗斯的石油,卖给美国……因为能源压力,德国宣布要重新挖煤……

听到这些事情,我会想起著名小说家毛姆说的话:

打翻了牛奶,哭也没用,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在处心积虑要把牛奶打翻。——毛姆《人性的枷锁》

这将是个疼痛常在的岛链化大时代。

第二个结论更让我心情复杂。

2)外部环境打不垮中国。

这张图叫“通胀的全球星云图”。

中国通胀水平比较稳定,一方面有经济下行的原因,另一方面确实也是因为生产能力强。即使疫情当中,我们会发现,中国生产的弹性真的很足。恢复快,调整快,产业链有足够的长度和厚度。

从我们的出口数据你就可以看出, 要是没有中国的生产能力,全球通胀还要再上一个台阶。

一方面真的感受到中国经济的韧性。

说到中国产业链,我前些日子看了一篇有趣的论文。

特朗普开始打贸易战之后,美国公司怕受牵连,不敢用中国供应商。所以宏观数据上看,2017-2018年贸易战之后,美国公司的中国供应商贸易额增速水平嗖的下来了从28%增速下滑到7%。

这也是很多人对产业链转移担忧的来源。

香港中文大学的吴靖教授想看看,哪些行业,哪些类型的企业会转移的更快,就去细钻研数据,这一钻研,发现了特别逗的事情。

在美国公司减少中国供应商的同一时期,美国政府采购大幅度提高了中国供应商的比例,美国政府采购订单在从中国进口贸易额中的占比,提高得还不少,大约10%。之前的水平,不到35%。也就是说,贸易战之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贸易额里,有近50%由政府采购订单构成。

吴靖讲完我就笑了,“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

这件事侧面反应了中国制造的韧性。

所以,几年贸易战下来,我们发现美国打不败中国。

再看看今年全球乱局,战火、通胀、货币乱局中,中国确实体现了很强的稳定性。

我们的超大规模性,我们在贸易,生产方面的优势地位,让中国不是美国棋盘里的因变量,而是世界棋局中的自变量。我们有改变棋局的能力和潜力。

所以,岛链化大时代,身处一个巨型大岛上,是有天然优势的。

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压力。

全球化小时代,全世界是一个目标,增长。中国当时的增长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这个趋势下,大多是小风浪。

最关键的是,我们这几代人,企业家,投资者,都是在这个趋势下长起来的。

但是这个趋势不在了,我们碰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困惑、迷惘、预期混乱,会成为一种常态。

但现代经济体,金融市场本身就是预期的产物,预期混乱会带来更多的混乱。

所以,我们每一步,都需要做对的选择。

这确实对所有的人,都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国家要做对的选择,我们自己个体也要做对的选择。

- Chapter 2 -

安全资产

01. 寻找安全

2022年,一个人要做对的选择,还真没那么容易。

对一个学了20年金融学的人,今年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4月份跟我两个毕业的博士一起吃饭。男生在卖方当首席,女生在北京高校工作。2017年就被我催着买了房。他坐下来不约而同告诉我,把房贷给提前还掉了。

我大跌眼镜,问为什么?

男生说,“现在不确定性太大,家里两个孩子。我很难想象自己万一什么时候身体不好,或者失业,家里要怎么办。先把债务率降低一点”。

女生则是觉得大环境越来越难,担心先生创业失败,还是未雨绸缪的好。

两个都是北大光华金融系的高材生。自然不会不懂“使用杠杆”。

只是觉得现在 “需要对最坏情形做预案”。

金融学博士在提前还贷,更多的人则在抢保本理财。

5月份,一家银行的行长跟我聊天,说现在疯抢大额存单。3%利息左右的3年期存单长期处于“售罄” 状态。不但老头老太抢,年轻人也抢。除了大额存单,储蓄国债也要抢。

一句话, 凡是“保本”的产品都是香饽饽。

安全感成了2022年,最匮缺的产品。

不仅仅是中国家庭拼命寻找安全感。全世界也都在寻找安全感。

今年第一季度,149个纳入IMF统计的国家央行,绝大多数都在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配置。

大摩、花旗、美银,这些华尔街大型资产管理机构都纷纷调高了现金持有比例,华尔街机构投资者现金持有水平在6%左右,处于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越来越多华尔街对冲基金都大部分都将现金水平调整到50%以上。有对冲基金经理说, 与其用尽浑身解数搞风险对冲,不如躺平拿着现金。

安全,这是2022年的关键词。

从资本市场来说,这意味着全球对“安全资产”的需求在迅速上升。

今年你去咨询任何理财顾问,十有八九会给出“加大安全资产配置”的建议。

1)三大安全资产

你要追问他,配什么安全资产,大概率会跟你说黄金、国债、现金。

黄金肯定算最深入人心的安全资产。中国讲究“乱世黄金,盛世古董”,老外认为黄金抗通胀。70年代欧美国家滞涨期,黄金是表现最好的资产,7年涨了12倍。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放水,通胀上行,黄金也表现很抢眼,4年涨了1.6倍。

国债是安全资产,因为一般认为国家违约概率比较小。尤其是美国国债,从1917年有信用评级以来,保持了一个世纪的最高评级,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资产”。

除了国债,黄金以外,银行存款、现金、公积金这些也被归入安全资产。这次看数据的时候,有个数让我印象很深,中国和日本都是骨子里特别缺乏安全感的民族,家庭金融资产里面居然有50%以上都是现金或存款。

但现在问题来了, 2022年,黄金、国债、现金,这些安全资产,真的还安全吗?

2)安全资产不安全

比如说国债。今年斯里兰卡、土耳其、巴西乱成一锅粥,谁拿着这些国家的国债算谁倒霉。俄乌冲突后,欧洲受牵连很大,意大利,西班牙的财政赤字已经是天文数字,国家信用也处在违约破产边缘。哪里来的安全。

“世界上最安全的资产”,美国国债呢?3月份以来,美国和盟友直接就冻结俄罗斯3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你要是俄罗斯人恐怕也不会觉得安全。这件事对我冲击还是挺大的。

原来两国交恶,金钱倒霉。

大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国家摩擦冲突频发,所以哪国国债是“安全资产”,对不同国家的投资者来说,这还真是充满变数,说不准。

黄金呢,则面临来自技术的冲击。

我们公号曾经做过一个调研,如果时代动荡,比特币和黄金中,只允许选一个,你会选哪个:

超过40岁的,90%以上选黄金;40岁以下的,34%选比特币。 平均年龄越小,选比特币的比例越高,00后选比特币的高达80%以上。

美国也有类似调研,这个比例要更高:40岁以下的人,超过一半会选比特币。

什么叫“时代鸿沟”?这就是“时代鸿沟”。 数字一代眼里有自己的“黄金”。

在未来一代的眼里,那根小金条不再是安全资产。

那我直接拿现金好了,华尔街不也是在“现金为王”?

不好意思,2022年的头顶上,悬着一把叫做“通胀“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9.1%,9.4%,这是6月美国和英国的通胀数字。

欧美已经有两代人,40年,没有见过这样的数字了。按这样下去,一对退休夫妻攒了一辈子的30万,3年后变成了20万;要是攒了300万,就变成了200万。

通胀意味着 手里的钱购买力越来越低。

高通胀时代,现金不是王,而是贼。

2022年,国家博弈冲突,数字力量兴起,通胀来势汹汹。国债、黄金、现金,各有各的烦恼。

安全资产不再安全。

就像罗曼罗兰说的——

“人类正在狂风暴雨中改变面目,整个世界在改造中,不能容许任何人到过去时代美好事物中去找一个藏身洞”。

资产安全的目的是为了支出安全

可是我们还是需要一个“藏身洞”。

今年4月,当时全球都混乱一片,说起来都是糟心事。

我跟社科院张斌教授出去钓鱼,说要跟他聊聊安全资产的事。

几个小时过去,带去的几大包鱼饵都吃光了,啥也没钓到,张斌看着空空如也的钓竿说,你说是我在钓鱼,还是鱼在钓我?未来资本市场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哪有什么真正的安全资产。

他顿了一下,反过来问我:你问过自己没有,你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安全?

我想了想,笑, “自己不返贫,娃上好学校,爹妈有保障”

“没错,你说的是支出安全”。

我秒懂。比如我两个博士生,他们把房贷提前还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两个娃呢,万一以后收入降低了,娃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先生在创业呢,万一以后有风险,家里开销得保证啊……”

用金融语言说,就是希望 平滑未来的现金流支出。

其实,我们99%的普通人想追求的,不过就是这样。

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中,给生活一些确定性。

想投资安全资产,也就是为了未来的支出安全。

但支出安全这个事情,确实非常的千人千面。

我那天跟PPT团队的马馺聊天,说到支出安全。

我跟他说,你看,我们俩年龄不一样,家庭结构不一样,肯定未来支出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我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要有太大的波折——

比如说马馺你喜欢喝红酒,晚上不喝点就感到这一天过的很冤,你对“自由,安全”的定义里,其实就会有“红酒”这个选项。跟香帅做PPT太累人了,等我60岁,70岁,这样的活干不动了的时候,不管外面岁月如何变迁,我还能在屋子里喝上一口不错的红酒——

你看,“红酒价格趋势”就会决定马馺的支出安全。

所以, “个人家庭的资产配置决策,不要顺着做,更应该从未来支出安全的目标倒回来做。”

● 未来中国家庭的支出结构是什么?

怎么确定未来的支出安全呢?

过去几十年,中国家庭的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代以前的不说了,套句木心的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2000年以后我们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2012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尾声,车子这样的高端耐用消费品需求上升,98年房产制度改革,房价开始上涨。这个时期,车子和房子是中国家庭最大的开支。(2000年,一辆桑塔纳20多万,徐汇区一套60平米的房子也就20多万)。

第二个阶段是2013年-2021年。2013年以后,中国进入了服务业为主的社会。教育这些服务的价格越来越大,2013年,上海曾经公布过一个分项数据,上海普通家庭在教育上的开支达15%多。同时,房价节节飙升。房子和孩子成为中国家庭支出的两座大山。

接下来的十年呢?我们的支出结构会有什么变化?

你30岁,孩子刚出生,父母在帮你看孩子,你在犹豫要不要拼一个二胎。

你40岁,事业正在上升,孩子10岁,再过几年要考虑上大学的问题了。

你50岁了,孩子大学刚毕业,要琢磨买房的事情了,你父母还健在,但自己却感到精力大不如前。

不管你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在哪个城市,仔细算下来,你面临的未来刚性支出就是三大类:

房子、教育、医疗。

关于教育和医疗,目前政策面和宏观面有很多信息需要消化,比如说,整顿教培,推进医保集采,搞房住不炒,大国摩擦冲突,社会分化撕裂这些事情都会对我们的家庭支出产生重要影响。

英美日不同时期家庭支出结构的变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过去30年,英国、美国、日本的情况。

由于医疗和教育是中国家庭最关心的问题,我重点将几个国家的医疗,教育方面的价格变化和支出变化做了个对比,发现几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国家公共政策和文化对家庭支出的影响最大。

1)英国是最福利主义的国家。尽管教育和医疗的涨幅不低,但是英国家庭的负担并不大。比如说教育的价格涨了7倍,但是英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支出才0.8%。英国家庭医疗的支出也是所有国家最低的,1.4%,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因为国家全包了。英国是全民公立教育,英国的NHS医疗系统被称为英国国宝,是公认的全球公立医疗体系天花板。

2)美国人的医疗负担真重。老人的支出安全确实堪忧。美国家庭在医疗上的支出高达16.7%,是日本的3.27倍,英国的11.93倍。看完这个数字,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2008年奥巴马能凭借着医改方案登上总统宝座了。和其他国家相比,只有美国是私立医疗体系,依靠的是昂贵的医疗保险制度。

3)日本真是低欲望社会。过去30年,整体价格没怎么涨。但即便如此,日本人在教育上的花费,也仍然比其他国家高得多,是英国的4.13倍,美国的1.74倍。东亚人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但是这里要稍微顿一下,要知道,数据显示的是“社会平均水平”,而现实世界里中更多的是分化。

先看英国教育。前几天,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有个报告,说的是,2022-2023年一些寄宿私立学校的学费疯涨。比如著名的伊顿公学,费用高达4万5千英镑,是一个普通英国中学学费的3倍。另外英国大学对国际学生收费远远高于本土学生。剑桥大学医学院,英国学生学费一年9250英镑,国际学生60942英镑,相差5倍多。 英国家庭低廉的教育费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国际留学生,包括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来支撑的。

再看日本医疗。社科院的朱恒鹏教授就告诉我,日本医疗政策规定,你要么享受社会医保支付,要么完全依靠商业保险或者自费,不能搭配使用。也就是说,如果你需要更好的医疗,全部自己掏钱,价格极其贵。 但日本的医疗价格指数反应的仅仅是医保支付的水平,不能反映全部的医疗支付水平。

这是事情的另一面,在日本和英国的公共医疗政策背后,是 严重的消费分级。

这个道理不复杂,即使是英国和日本这么富裕的国家,在公共医疗和教育上面,也只能向下看齐。为什么?因为财政会受不了。

● 未来十年,中国家庭支出结构会面临什么变化?

看完了他山的石,再攻攻自己的玉。

我们未来的家庭支出结构会更像哪一个国家呢?未来十年,中国社会有什么特征?

  • 增长模式:从制造到服务

  • 国家目标:民族复兴,共同富裕

  • 约束条件:老龄化,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低

首先,和七八十年代的欧美社会一样,进入服务业为主的社会,所以服务的溢价会远远高于平均的通账水平。

但是国家目标是民族复兴,共同富裕——你再回想2021年的很多事情,整顿教培、抑制房产,以及医疗集采等等,就会明白,在公共政策上,我们选择的是英国和日本式道路。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普通家庭未来的教育和医疗的支出,会处于一个较为温和的水平。

家庭支出的安全是有基本保障的。

但是,有基本保障要放在“约束条件”来看。

我们老龄化大概在2030年的时候会到达25%。也就是说14亿人口中大概有3亿多是 60岁以上的人口——日本整个人口规模是1亿多,英国是近7000万 ——所有人加起来还没有我们老年人多。而我们的人均收入呢?分别是日本的1/3和英国的1/4。

所以你还真不能以日本和英国的公共医疗和教育水准来要求我们自己。

我们能提供的就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医疗和教育服务,否则财政根本无法负担。

另外,由于医疗、教育和地方财政密切相关,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会更多的在医疗和教育上体现。

好了,现在你看, 一个中产家庭的支出安全,就有很不一样的组合选择。

如果只是一个标配,你的支出安全是很有保障的,不会面临太大的支出波动。

但如果要高配,你的支出波动就会非常大。

比如说,一个三线城市的居民,你会不会想让孩子去一线受教育?

家人父母生病了,但凡可能,你想不想尽全力试试昂贵的新药和仪器,换取一线生机?

还有,你希望孩子去留学,看看世界,还是没有这种诉求?

在未来,这些公共医疗、公共教育以外的服务溢价会长期存在,甚至会因为行政的管制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变得溢价更高。这个溢价可能不是20%或30%,而是数倍甚至更多。

那天我们团队把所有数据整理出来,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小朋友们都沉默了一会儿。大概是默默在想自己的未来吧——

说到底,什么是支出安全,什么是安全资产,到最后反映的都是价值观。

● 中国房产

中国房产还是安全资产吗?

说到价值观,我们必须要@一下中国房产。其实安全资产的概念应该是动态的。

1)2013年之前,中国房产就是安全资产。

我稍微给个数字:2000年至2013年,中国房价平均年化回报率为6.04%,其中一线城市房价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为13.1%,超过了同期上证指数、沪深300、上证50各种指数、以及黄金、原油等所有大宗商品。中国房价的波动率是其他资产品类波动率的1/10的水平,无疑是同期间中国最优质的安全资产。

2)2013-2021年,中国大城市房产是安全资产,小城市房产不是安全资产。

为什么2013年以后,小城市的房子不再是安全资产呢?

因为2013年以后,人口开始从小城镇向大城市涌入。

我们用大数据算过一张图,全国所有地级市的人口第一流出地。

除了北上深之外,所有城市的人口第一流向地都是本省省会——其实中国人还是故土情节很重。这个时期有6000万人流入大城市, 而有160个小城市出现了人口萎缩,所以房价也就分化了。

就这么简单。

那2022年之后呢? 中国房产还是安全资产吗?

我们先看两个数:

第一个是城市化率:2021年末是64.72%,实际城市化率要更高,70%以上,发达国家不过80%,换句话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空间已经较小。

第二个是人口结构:中国25-39岁这个阶段的生育主力人群占比已经严重下降超过20%。同时,和全球规律一样,随着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随之下降。

第三个是住房自有率:2022年中国的房产自有率已经达到了70%多,这个数据已经比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高。

这是我的 第一个结论: 2022年之后,整体上来说,中国房产,甚至大城市房产,不能再被视为优质安全资产。

但是,这句话又不能说的太绝对。

比如说,有些城市还在有大批年轻人口流入,而这些城市往往住房自有率偏低(比如2020年北京、上海、广东的住房自有率水平为56.6%、59.0%、55.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以上,深圳更低,只有30%),需求还是很旺盛。

所以, 第二个结论是:少数城市的房产仍然具有安全资产的性质。

至于哪些是少数城市?

把中国城市房产分成了尽量买,可以买,可买可不买,和不买四类,公号“香帅的金融江湖”提供过“购房城市清单”,这个分析过程很复杂,如果需要可以自己去查阅。

但是,大家都知道一般但是之后才是重点。

2022年的情况,非常的复杂,房产的逻辑其实是有一些变化的。

我看到的是两层逻辑:

第一层是增长逻辑。增长的不确定性在增大,这对房产是不利的。所以应该等。

第二层则是通胀逻辑,房产是抗通胀逻辑,这个逻辑则对房产有利,而且增长不确定性加大后,会抑制企业利润,股市会受到挤压,老百姓资产保值渠道就那么几个,所以也对房子有利。

所以你看,左右互补,房产究竟是不是安全资产,不可能有统一的答案。

每个家庭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城市、年龄,甚至学历和认知程度,来做不同的判断。

我总结了一条原则,叫: 刚需买,非刚需等。

这条原则很好理解,但是所有的原则都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

02. 配置思路

1)思路1:底线思维,多元分散

比如说我的父母,70岁了,生活在二线城市,他们未来的支出结构波动很小。但是你们知道的,金融理财个上有无数的坑在等着他们,镰刀108款,总有一款适合他们。所以他需要的是保底,至于资产为他们带来多大收益,根本就不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买房,对他们来说,即使是长沙的房子,也仍然是安全资产。

这其实也就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 未来资产配置的第一个思路:底线思维。

所谓底线,就是部分的资产需要用来保底,不能在收益上过多权衡。

比如说最近朋友买了不少黄金,还是实物黄金。对,就是那种一个个的小金条。

我真是傻眼了,不说收益,实物黄金的磨损和携带都是成本啊。不划算的。

但是朋友有自己逻辑,这是保底,是应对最坏情况的一种预案。我对它没有收益率的期望,是10%还是-10%,不在我的考虑之内。就像是身上备着的火折子一样,大停电的时候,你不期望它可以照亮旅程,但可以帮助捱过最黑暗的时期。

更何况,他说,这也是心理安慰。“时代的动荡不可怕,心理的动荡才是最大的敌人。”——薄世宁

觉得心里有底,做人做事才能更好往前冲。

底线思维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要多元分散。

在可能的情况下,资产类别、币种、投资期限、投资方式都需要多元化。

之前,在一个有确定性趋势的小时代中,“梭哈趋势”确实经常是比多元分散更优的策略。

而大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没有确定的长期趋势,任何趋势都可能被反复的波折打碎。

没有趋势,就一定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因为任何今天看起来最稳妥的投资,明天也可能变成最危险的投机。

所以,这个时代“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和未来家庭支出安全息息相关的策略。

这是第一条,底线思维,多元分散。

但这不是全部。 对未来不同的期许,决定了你的资产诉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要70岁了,生活在一个二,三线线城市,身体还挺健康的。没教育支出,医疗也国家兜底。底线思维就可以保证你未来的生活安全。

但如果你今年才30,40岁,你孩子3岁,4岁,你还踌躇满志,想要到更高远的天空去看看。你没法就停在底线那儿,你还有漫长的不确定性要逾越,你需要找到更高回报的资产。

2)思路2:极化配置,承担风险

这就是我们 资产配置的第二条思路:极化配置,承担风险。

极化的意思是,跟保底相对,你要对高估值和高波动有更高容忍度。

这和底线思维恰好是两级。

为底线思维是保下限,极化配置是求上限。

西班牙小说家松苏内吉说,想吃鱼就不能怕裤腿湿。

求上限,你就需要找到那些增速最快的优质资产。

但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低利率、低增长的时代,这意味着资产价格的走势和之前完全不同。

现在市场上高价股越来越多,500多的宁德时代,甚至1800的茅台,都习以为常。

更不要说美国市场了,500美元的阿斯麦,800的特斯拉。股票价格上的历史新高,总是能够被很轻易的突破。

但高价股的频繁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跟我们的低利率、低增长是密切相连的。

首先,低利率会推高资产估值,加大市场波动。

为什么呢?

一个公司现在现金流是10亿,如果利率是10%,增长率是5%,那么企业估值是多少?金融学来帮忙。

其中,V是资产价值,D是当期现金流,g是现金流增速,r是贴现率。

公司估值=当期现金流/(贴现率-增长率)。

根据戈登模型,估值=10亿/(10%-5%)=200亿。

现在利率下降到7%。增长率不变,这个企业的估值变成了,10亿/(7%-5%)=500亿。

所以, 利率越低,资产估值就越高。

除了高估值以外,超低利率还会加大资产价格的波动。这个原理很好理解,分母越小,分母上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分数值的剧烈波动。

2008年后,全球经济一直缺乏增长动力,常年徘徊在3%左右的水平。

所以,市场上高增长的项目非常匮缺。

各国为了刺激经济,纷纷下调利率,实行量化宽松,大量资金涌入市场,加上全球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年代,积累了大量财富,市面上资金不再匮缺,资金价格、利率更被压低。

这也就是为什么,资本市场不断出现高估值、高波动的情况。

马太福音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资金天然是“嫌贫爱富“,争先恐后往那些非常稀缺的高增长项目上跑,导致市场出现两极分化。

这就是现实:低增长、低利率、非稳态的大背景下,资产价格必然会高分化,高估值,高波动。

你想要找到高增长的机会,就要承担风险,付出更高风险溢价。

这是第二条,极化配置,承担风险。

总结起来,这个时代的资产配置上,你需要两条矛盾统一的思路:

底线思维,多元分散 & 极化配置,承担风险。

对一个年轻的中产家庭来说,波动的大时代里,你不过是汪洋里的一条小船——

所以你需要保底,就好像船要有一个压舱石。免得风狂浪急,翻了船。但你又不像七八十岁的人,船即将靠岸。你还有很远的路,这个路不确定性极高,你需要有足够的动力去往前跑,所以你要去寻找这种动力。

03. 寻找动力

那么,动力在哪里呢?

我一直坚定认为现在全球问题的真正解药在于增长。

增长的时候做蛋糕,没有增长的时候就分蛋糕。人类社会每次做蛋糕的时期都风平浪静,分蛋糕的时候就剑拨弩张。

但增长是需要技术突破的。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那些最能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增长的技术突破。

我问王立铭,哪些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增长的技术突破呢?他是我眼里最能把科学逻辑降维到商业逻辑的学家。

王立铭反问我,外星人马斯克在干什么呢?

我想了想,Neuralink搞脑接机口,要让人类在另外的维度上永生,SPACEX做火箭发射,更大的雄心是要殖民火星,特斯拉算最接地气的了,自动驾驶的新能源车。

王立铭说,这不就对了! 这就是四种能带来巨大增长的技术突破。

改变外部能量采集、运输、储存方式的新能源;改变内部组织器官的生物医药;用数据、算法改变生存方式,创造数字世界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及不断向宇宙拓展的空间技术。

我盯着这四个词看了一会儿,突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人类简史》的续篇吗?

你看,从钻木取火,到使用蒸汽、煤电,再到新能源,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改变外部环境。

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基因编辑、干细胞、脑机接口,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改变自身。

这是改变约束条件,是对抗,是人类的逆天改命。

但是我们没有停在这里。

在数字的维度上,我们创造了另外一个自己,数字分身是我吗?还是不是我?给人类的物种提出了新的命题?

在宇宙的维度上,我们发现,时间的概念被改版了,当时间不再是单行线,当我们可以回到过去预见未来的时候,人这个物种会被改变。

我们在数字维度上,创造了另外的世界,现在这个世界日渐显示出它独立于物理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在那个数字世界里,“我”不再是我,我是客观存在,也是主观意识。

而在宇宙维度上,时间的概念将被改变。当时间不再是单行线,人类可以回到过去,预见未来。人这个物种的定义将会被改变。

这就不是对抗了,而是进化。我们从本能的进化,走向了有意识的进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有了自己的创世纪,人类成了自己的上帝。

是不是特别壮烈?心潮澎湃?

说实话,我之前其实对“人类”这个物种是有宿命和悲观情绪的。

比如说,医学发展,经济发展让人的寿命变长,结果搞出了人类历史从没见过的“老龄化”问题,让整个人类社会这一套上学、工作、退休、养老的制度安排都产生了混乱,现在很多制度安排都得重新设置。

再比如说,AI出来了,会有越来越多人类不需要“工作”了,不说大规模失业可能产生的社会动荡,即使我们足够富庶能保证肉体的生存, 但你要知道人类一直是依靠劳作来获取意义的,那生存意义在哪里?难道就刷刷短视频过此一生?

但是盯着这四个词看,突然感觉,不怕。

这是新的人类简史,三维人类的无解难题,可以在新的维度和空间里去寻找答案。

这是真正的星辰大海啊,朋友们。

怕什么,启程啊。

我想的热血沸腾,忍不住深夜发微信给张泉灵。

泉灵曾经是央视的优秀女主持人,7年前转型又成了优秀的投资人。

我跟她兴奋的说,你投资就该投这些方向,这是投人类的新命运。从亲历历史到创造历史,人类的物种进化到进化人类这个物种,多牛。

张泉灵回复我,没错,拿人力资本投到宏大浩瀚的未来,我同意,就这么干。

但是姑娘,我拿着投资人真金白银的钱,投资人的钱是有回报期限的,3年,5年,7年,你一直不给人赚钱,这不地道。

投资,还是要切切实实赚钱的。

她发了一个很简单的图给我。

纵轴是用户,横轴是科技。

这两条轴不是指“绝对值”,受众的绝对数量,或者科技的绝对先进与否,而是指“变化值”。

泉灵说,那些用户数量变化大的,技术迭代强的,其实在投资上机会比较多。

好,现在我们从人类社会的动力回到了投资的动力上来了。

比如左下方就是面条,用户变化不大,技术变化也不大,比如无糖饮料,用户变化是大的,但技术变化不大,沿着纵轴往上走。

往右上角走, 则开始出现投资机会了——

媒体就是用户和技术变化都大的。

但稍微等等, 面条是不是就一定不能投呢?也未必。

比如面条可以做预制菜的时候,技术变化变大,可投性就增强了。

再比如说,元气森林虽然是无糖饮料,本身技术变化不大,但是渠道和品牌利用媒体技术变化,也具有了“可投性”。

那最右上角的项目是不是一定值得投呢?

未必。还有成本考虑。

比如说刚才说到的四大突破性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空间技术。

这些都是最右上角的,用户增加快,技术迭代快。

但是不同技术的成本不同啊。时间成本,制度成本, 资金成本,对不同投资者来说,都面临着不同的约束。

比如新能源,长期看用户就是全体人民,但短期看,只有承担得起成本的国家才能做,像德国经济不好就撤了。

所以泉灵总结说, 投资的乐趣所在,就是将不确定的动力去一点点的转化成确定的增长。

说到将不确定转化成确定性,我今年碰到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