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很多进化残留,比如阑尾,比如智齿。今天,这两个部位的唯一作用大概是给医生创造收入。

自从知道人类是从海洋中进化而来的,拥有鱼族老祖宗后,把新生儿扔到水里,看他会不会游泳,成为了一件时尚事。虽然很多小婴儿不幸刚出生就落下了怕水的病根儿,但这依然不能阻挡家长们为孩子开发“特异功能”的雄心。

照我看,寻根寻到鱼族老祖宗身上,那真是弱爆了。干脆琢磨开发人体合成绿叶素的功能得了,做个真·植物人。

其实,开发“特异功能”这事儿,不如追溯咱的哺乳动物祖先、灵长动物亲戚。模仿模仿毛茸茸的小动物,可比滑不留手的鱼强多了。

退化的动耳肌:如何自学动耳朵

所谓动耳朵,其实说的是动耳廓。

外耳耳廓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声波,所以上面才会有各种褶皱和凹凸来辅助。很多小动物的耳朵都会动,自由灵活,像个雷达,手感也不错。这实际上是进化为高级哺乳动物后,它们才拥有的一件东西——动耳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拥有灵活的颈部,直立行走更带给了我们开阔的视野,活动耳廓逐渐没有必要。于是,动耳肌退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与人类外耳紧密相连的三块肌肉,也就是耳前肌、耳上肌、耳后肌,仅有的功能为固定耳廓。

有些人说他会动耳朵,其实是在动头皮,甚至动眉毛(话说,眉毛这块肌肉如此灵活,倒真是个迷啊)。动耳达人的努力方向,都是如何控制眉毛不那么明显地动,然后还能牵动耳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可以想象,精灵族如果真的存在,估计他们将拥有令人类羡慕的活动耳朵的能力。毕竟这大耳廓一看就不容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人类里面,只有极少数人拥有尚未完全退化的动耳肌,能够通过耳后肌肉带动耳部摆动。这类天赋异禀的选手如何自我辨认?我有一招,不一定准。看下面这张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类似“精灵耳”的小结(真人的话,是右上角那个),与动耳肌残留有关。如果你有的话,说不定能够通过自我训练,成为真正会动耳朵的人(我猜的),否则的话,想学动耳,只有动头皮了。

无用的鸡皮疙瘩:如何通过炸毛吓死对方

人类进化最明显的外观特点,就是浑身没毛。于是,立毛肌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典范。

我们于是发明了“怒发冲冠”的成语来纪念它。虽然我至今没有明白怎么能做到这一点。

当我们着凉时,附着在体毛上的微小肌肉,也就是立毛肌会出现收缩,使得毛发竖直。

这有什么作用呢?保暖。不仅哺乳动物会炸毛,鸟类也会,所以冬天我们偶尔会在路边看到羽毛膨胀的小鸟。

至于炸毛吓唬对手,则与肾上腺素有关。低温条件下,或者遇到威胁、受到刺激时,我们的身体都会出现应激反应,分泌肾上腺素。这也会作用到立毛肌。

对于某些猫科动物来说,他们会让体型变得更大,好威慑对方。对于人类来说,我们会形容自己听到某某歌手唱歌,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人身上没毛,炸毛吓死对方唯一的出路就是立头发。但是人类的头发柔韧而有重量,立毛肌收缩的力量并不足以“怒发冲冠”。

但这个词语的存在,本身就说明炸毛对人类来说确实存在,毕竟古人又不知道什么立毛肌。但现实生活中,想炸毛炸出视觉效果的话,咱们还是在秋冬季节多套几件毛衣,以求脱的时候能多出点静电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抓握反射:新生儿学游泳不如学爬树

“抓握反射”和新生儿吸吮、大哭、吃手手一样,属于刚生下来就会的东西。

用手指或者其他物体触碰新生儿手掌时,他会紧紧抓住不放,脚趾和脚掌也会出现类似反应。如果你尝试掰开他的手,他会努力抓得更紧。这个反应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3-8个月消失。

丧心病狂的20世纪实验中,也有针对抓握反射的。1个月大的婴儿臂力惊人,能够通过抓握支撑整个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婴儿的抓握反射或许来源于我们的“猿类基因”。人类近亲的幼崽,需要在刚出生的时候,抓住母亲的毛发,以防在母亲奔跑的过程中跌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与其让新生儿学游泳,不如让他学爬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我们大多数人的胳膊如果像上图这样,放到平面上,将大拇指和小拇指抵住,稍微抬起整个手,我们的手腕中间都会有条鼓起的带状物。这是一条并没有什么用的遗迹肌,该肌腱与掌心肌腱相连。大约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天选之子天生没有这根肌腱,这绝不是因为胖。该部位的不多作用之一,或许是在外科手术中被取出来,用于整容修复。……但似乎这一点变相地证明了自己的没用。

这根肌腱是哺乳动物祖传的,在经常使用前肢的动物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尤其是那些特别擅长爬树的猴子。

不过有没有这根肌腱,似乎完全不影响握力,也不太能通过这看出来孩子是否具有爬树的潜能。

最后,虽然新生儿适合学爬树,不过不论怎么想象这个画面,这似乎都不算是孩子长大后能用来撩妹的技能啊。而且一手老茧总也解释不清,似乎爱好不是爬树而是别的。

关注“永远好奇的鸭嘴兽”,每天看更多有深度的好玩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