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邬健敏师姐的第 106分享

作者 | 邬

开白,请后台留言“转载”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美联储公布了全票通过的7月利率决议,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加息75基点,至2.25-2.50%。

这是6月会议以来第二次加息75基点。

会议前,市场相当多机构悲观预估,本次加息的幅度可能高达100基点。

于是,75基点的决议一公布,马上成了符合市场预期的大利好。很久一蹶不振的美股市场一片狂欢,三大股指在下午迅速走高,大幅收涨。

道指一天涨436.05点,涨幅1.37%;纳指更猛,一天狂涨469.85点,收报12032.42点,创下2020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标普500指数也暴涨102.56点,涨幅2.62%,报4023.61点。

大型科技股普涨、新能源汽车等大涨,连热门中概股都是多数走高,甚至连带欧洲三大股指齐涨。

美股六大科技股巨头,一夜市值暴涨4500亿美金!

国际油价也马上做出回应——上涨,WTI 9月期货收涨2.40%,报97.26美元/桶,创一周最高;布伦特9月期货收涨2.13%至106.62美元。

别忘了还有黄金这个硬通货,也在涨。8月黄金期价27日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4美元,收于每盎司1719.1美元,涨幅为0.08%。

简直普天同涨,喜气洋洋~

自从6月,市场被严厉的75基点加息搞了波大地震,连续暴跌缓不过劲来,这一个多月以来,市场也算是经历了艰难的心理建设和预期调整。

今年以来,数数美联储已加息4次,累计加息幅度达225个基点。3月(25基点)、5月(50基点)、6月(75基点),75基点也是美联储自1994年11月以来最大的单次加息幅度。

单从经济数据上看,即便7月美联储真加息100基点,理由也很充分,当然态度是强硬了些。导致市场此前两周一直在100点还是75点之间纠结等待。

也难怪要说投资人最擅长自欺欺人。你看看,只要7月不是加息100基点,那就是利好啊,就是加息放缓的好苗头啊,涨!就一个字~

当然,鲍威尔也来了一波神助攻。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公开表示,美联储正在寻找通胀缓解的迹象。“未来几个月,我们将寻找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通货膨胀正在下降,与美联储目标通胀恢复到2%一致。”

鲍威尔甚至还在发言中暗示,未来加息步伐可能在某个时候放缓——“随着货币政策立场进一步收紧,在我们评估累积政策调整对经济和通胀的影响时,放缓加息速度可能是合适的。”

这就是风险资产随后大幅上涨的主要催化剂——鲍威尔意外“放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仔细看美联储的操作逻辑,是有很清晰的脉络的。

首先,美联储承认通胀确实居高不下,面临与疫情相关的供需失衡、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以及更广泛的价格压力。而乌克兰局势也正在造成巨大的经济困局,并给通胀带来额外的上行压力,对全球经济活动造成冲击。

鲍威尔也称7月经济状况基本面没有太大变化。“目前的情况显而易见:劳动力市场极其紧张,通货膨胀率过高。”

正是基于这个基本判断,美联储才会仅用了五个月,累计加息225个基点,创下1981年以来的最快纪录。

而这种迅猛加息的副作用,就是对经济开始形成抑制,美联储申明也坦陈的——“最近的消费支出和生产指标有所下降。”

然而,无论美联储还是鲍威尔本人,和市场很多机构不同之处在于,承认经济活动放缓,但不承认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鲍威尔就认为,经济增长将有一段时间低于趋势水平,但他认为这可能是降低通胀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增长较低、劳动力市场疲软将会是降低通胀的副产品,必须忍受。

这是个选择问题。

鲍威尔还称,雇主们在上半年增加了270万个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并非像外界认为的那样虚弱不堪。“我不认为美国目前处于衰退,经济中有很多领域表现得不错。”而为了应对通胀,美联储已迅速采取行动以达到中性利率。虽然加息幅度很大,但经济尚未感受到明显影响。

美联储也重申了寻求实现最大就业和长期通胀2%的目标,并预计未来继续上调基准利率是适当的。

也就是说,美联储和鲍威尔的态度是,美国经济的基本盘很稳健,虽然一段时间内增长会放缓,但这是为了抵制通胀的副作用,咬咬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

而美联储预计未来还将继续上调基准利率,调整方案将取决于对未来数据和经济做出的判断,同时也不再做前瞻性指引,免得市场一惊一乍,上蹿下跳,影响投资人心态。

看会议决议的内容就完了。

缩表也是个关键决策。

美联储还将按照5月公布的计划继续减持持有的美国国债、机构债券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对于美国国债,最初将设定为每月300亿美元,三个月后将增至每月600亿美元的上限。对于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最初将设定为每月175亿美元,三个月后将增至上限每月350亿美元。

不过,最新数据显示,近两个月,美联储实际上缩表只完成了160亿美元,还不到设定目标的20%。

主要关注点,还是在加息周期上。

而市场永远是最灵敏的。

7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刚刚结束,市场就迅速调整了对未来政策预期的定价。这也将引导市场的下一步趋势走向,值得高度关注。

比如,芝商所(CME)利率观察工具FedWatch显示,9月美联储加息50基点的概率已经从会议初的47%升至90%,年末利率区间下限将达到3%。

并且,市场在预测美联储将在2023年夏天实施降息,定价模型也在充分考虑这一预估因素。

数据显示,2023年7月前美联储降息的概率约为75%。相比之下,美联储更慎重些,认为首次降息的节点将指向2024年。换句话说,市场在豪赌美联储撑不住鹰派政策,更早转向温和。

而美联储呢,嘴硬得很。

市场的乐观预测有历史案例佐证。

上一次联邦基金利率处于2.25%-2.50%的区间是在2018年末。但是,明显的经济疲软迫使美联储停止了更为严厉的紧缩政策,并在大约8个月内开始实施降息。

不过,2018-2019年,当时的美国通货膨胀相对温和。而如今美联储面临的一是疲软的经济,二是严峻的通胀压力,所以,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政策空间和2018年相比,变得极为有限。

螺蛳壳里做道场,美联储也不容易啊。

7月会议之后,市场又开始对未来走向开展大辩论了。

鸽派人士表示对这次会议的结果“普天同庆”,认为经济指标走软,美联储加息幅度或将下降。

而鹰派人士则一如既往“难掩悲观”:美联储的首要任务这不还是降低通胀吗?鲍威尔也没有明确排除激进加息啊,前途难料……

鸽派认为,最关键是劳动力市场的疲软。因为保证“强劲的劳动力市场”一直是美联储极为看重的。所以,一旦劳动力市场放缓,美联储是希望看到这些调整迹象的,但不希望情况变得太糟糕。

如果劳动力市场明确进入疲软状态,美联储就需要认真考虑后果和该采取的政策导向了。

连鲍威尔也表示,美联储确实需要放缓需求,以‘让供应赶上’。但问题是失业率也在逐步走高,这又导致供应受到了阻碍。因此,预计供应会延迟‘赶上’。通胀(增速)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超过工资增长。

毫无疑问,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将助长衰退情绪。

由此,部分持鹰派观点的机构认为,鲍威尔并没有明确排除再次加息75个基点的可能性,也没有表明经济能够避免衰退的观点。在这种背景下,市场肯定将陷入估值和盈利压力区间。

而美联储仍然在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就是经济可以承受“持续加息”。经济确实在放缓,但就业增长还没有停滞。美联储没有改弦更张的足够动力。假如数据说明就业市场情况出现大幅恶化,才可能促使他们政策转向。

甚至,在鹰派解读里,鲍威尔默认9月份加息75个基点,听起来更像是鹰派言论,因为这么说主要是不想引起恐慌性抛售。

当然,很多人没想到,市场对此的直接反应是乐观到大幅飙升。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数据,其实很不乐观。

今年早些时候增长放缓、家庭购买力下降和货币政策收紧,导致本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美国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3%,较4月份时的预期低了1.4个百分点。

而疲软的需求,是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刺激支出的减少将减缓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而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飙升,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因此经济在短期内陷入衰退的风险是相当高的。

加息的本意,是通过减缓整体经济来缓解通货膨胀,但副作用就是导致失业率上升,进而可能引发经济动荡。

由于美联储是把抗击通胀作为首要目标,如果确认经济活动下降或失业率急剧上升有很大可能性,那说明政策之下,衰退难免。

当然,市场还是相信鲍威尔和美联储的货币举措将压低通胀。

比如食品和能源价格出现下跌,是通胀在6月和7月左右见顶的明确证据之一。美联储的决议固然对市场至关重要,但8月10日,美国通胀数据公布,将更加生死攸关。

其实美国企业界对经济态势的感受,远比一般普通人来得强烈,尤其是代表消费晴雨表的消费电子零售行业。

昨天,美国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公布下调二季度及全年的业绩预测,称在高通胀影响下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疲软。预计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将下滑约13%,低于5月份时的预测(下降8%)。本财年同店销售额同时被下调,目前预计将下降11%,较5月预测的下降3%—6%进一步扩大。

公司高层声称,眼下经济正变得更具挑战性。随着食品和天然气价格上涨,消费者在花费上变得更加谨慎、更加注重预算,导致整体消费电子行业需求进一步疲弱。销售环境整体疲弱的持续时间以及对公司的业务影响更无法精确评估。

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太不好了,没人买咱家的货了,赚不到钱,而且还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

其实不止百思买,包括Gap、阿迪达斯、塔吉特和沃尔玛在内的头部零售商近期均发出过类似的业绩警告。

去年底马斯克就告诫美国将进入衰退,小扎也在内部会议上忧心忡忡,要全公司做好经济衰退的打算,两位首富都把裁员节流作为应对举措之一,也算是未雨绸缪了。

毕竟,春江水寒鸭先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