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在7月28日召开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大力推进深化医改任务的系统集成、落地见效,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是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其中,19个省份的省、市、县三级都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一把手”抓医改,一抓到底。江苏、甘肃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双组长”。浙江等省份将深化医改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广东等省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调研医改工作。

二是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取得新突破。各地贯彻落实推广三明经验的要求,因地制宜加大推广力度。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制定了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实施方案,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要求,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医疗服务价格、薪酬制度等这些方面的联动改革。福建在全省推广三明经验,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推行公立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总会计师目标年薪制。浙江及相关省份利用取消药品耗材加成以及集采降价等腾出来的空间,探索价格调整的启动条件、实施路径和配套措施。安徽等省份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审核,支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三是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各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医疗均衡布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黑龙江、西藏、宁夏、新疆等20个省份落地,填补了地方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儿科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相关专科跨省就医流向明显减少。山西、辽宁等省份积极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河北、湖北、河南等省份探索医联体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广东、青海等省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天津、吉林等省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四是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各地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7年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2019年取消耗材加成,同步调整运行机制。不断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深化人事编制制度改革。安徽推进编制“周转池”制度,合理增加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江西、广西等省份在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高级职称评审等方面,赋予公立医院更大的自主权。上海等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率先以省为单位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探索各级各类、分门别类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路径。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省份大力支持大型高水平医院开展试点,打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模板,比如北京协和医院。

五是协同推动医药和医保高质量发展。各省份落实国家集采,开展省级集采和省际联盟。内蒙古牵头10省(区),开展临床常用药带量采购,平均降价超过50%。陕西等省份通过定点生产、协商调剂等方式,解决短缺药的供应保障问题。云南等省份完善处方审核和点评机制,促进合理用药。各地加快建立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山东在全省范围内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试点覆盖所有地市。

六是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各地坚持预防为主,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能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江西、湖南、四川等7个省份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海南、重庆、贵州等省份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

到2035年形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许树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改善,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要通过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要。

许树强指出,要着力做好完善治理,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拓展渠道支撑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分类管理、医院参与、科学确定、动态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实施合理补偿。构建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充分发挥医保对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健全编制、人事和薪酬制度,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综合监管制度,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和运行的监管力度,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功能定位,把人民健康摆在首位。

许树强表示,到2025年,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逐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35年,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健康服务的获得感。

2021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398.3万人

许树强介绍,近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资源总量稳步增长。2021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398.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28.7万人、注册护士501.8万人。“十三五”期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年均增长约5%,各类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二是学历层次得到提升。“十三五”期间,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30.6%提高到42.1%。

三是结构和分布不断优化。2021年,全国卫生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占80.4%,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医护比不断优化,医护比由1:1.07提高到1:1.15。从区域上看,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从5.8人提高到7.74人,高于东部地区的7.67人和中部地区的7.26人。

许树强同时指出,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十四五”期间,要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激发人才活力,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加强培养培训。进一步扩大医师、护士、药师、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规模,优化专业、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布局。加大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和使用的力度,进一步利用好三级医院、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优质资源,提高全科医生培训数量和质量,壮大全科医生队伍。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建设,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强化重症医学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发展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着重提高病原学鉴定、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

二是健全编制、人事和薪酬制度。正在研究制定公立医院相关编制标准及如何建立合理的动态核增机制。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县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的倾斜政策。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健全以服务水平、质量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的薪酬水平,优化薪酬结构,充分落实内部分配自主权。

【记者】泠汐

【见习记者】段江含

【作者】 泠汐;段江含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