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已经出现了将近三年,至今仍然没有被彻底消灭,而是在不断变异中,疫情始终反反复复。

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奥密克戎变体BA.5已经在多地引发了疫情,从前几天西安,北京发现的BA.5感染者,到近日上海出现的BA.5感染者,都说明,传播力超强的BA.5已经进入国内,值得我们特别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变异毒株有什么特点?

病毒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属于正常现象,新冠状病毒在传代过程中,基因组中的核苷酸变异是病毒本身的特征。

因此,新冠状病毒的变异是病毒进化的自然现象,目前,新冠状病毒的大部分变异都是点突变,这是小幅变异。

发现新冠状病毒以来的主要变异状况,包括新冠状病毒在内的所有病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随着人感染的增加,新冠状病毒变异的可能性也在上升。

但是,变异毒株的传播力增强,并不意味着毒性增强,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变异毒株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或更高的死亡率。

感染新冠状病毒变异株后,重症率也没有增加,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确保新冠疫苗接种疫苗等各项预防管理工作有力推进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病毒基因组的检测顺序、警告、预测、关注病毒变异。

——BA.5毒株的特性

免疫逃脱特性

BA.5有自己独特的突变,包括病毒突刺蛋白中被称为L452R和F486V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调整其抓住宿主细胞的能力并避开一些免疫反应。

传染力强相比于BA.2,BA.5的有效再生数(Rt值)更高,即在感染期内,一个患者平均能够感染的人数更多,约在2至3天内,预估BA.5变种病毒,比BA.2增加至少20~30%的传播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球病毒基因共享数据库(GISAID)显示,位列前三的Omicron亚分支是BA.5、BA.2和BA.4,且BA.5近期占比呈较快上升趋势。

潜伏期

Omicron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绝大部分都能在7天内检出。

新冠感染不是大号感冒吗?

经过两年多与新冠病毒对抗的时间,有不少的国家放弃了“清零”政策,采取了“群体免疫路线”的方式,并逐步放宽了防疫措施,选择“与病毒共存”。

有些国家还说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接近流行性感冒的死亡率,为什么放不出来?但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新冠肺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会带来更严重的后遗症,而流感带来的后遗症相对较轻,甚至没有后遗症,所以两种疾病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新冠vs流感

——病原体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潜伏期为1-4天,平均2天,新冠肺炎由新冠肺炎病毒引起,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

——传播途径

流感感染的主要来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

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传播。

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

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会引起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期暴露在高浓度气溶胶中,可能造成气溶胶传播。

——症状表现

流感患者有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他们可能会有寒战,发冷,肌肉和关节疼痛,疲劳,食欲不振和其他一般症状,经常有喉咙痛,干咳,鼻塞,流鼻涕,胸骨后不适,面部潮红和结膜充血。

新冠肺炎的无症状感染者仅在呼吸道检出病毒,无症状;与其他菌株相比,感染奥米克隆菌株的人症状相对较轻,病例也不太严重。

具体来说,上呼吸道症状严重,咳嗽多,咽痛;部分患者有发热症状,以中度发热为主,达到38℃;消化道症状较少,但以往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较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研究:若二次感染,死亡率会怎样?

根据欧洲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与BA.2相比,BA.5在刺突蛋白受体结构域上多了三个突变,初步结果表明这些突变将显著影响抗原特性。

研究人员比较了38万名复发性冠心病患者和25万名仅确诊一次的患者,研究人员指出,重症患者和免疫系统减弱的患者可能面临更高的再次感染风险和更严重的症状,如呼吸急促、胸痛、血栓形成和水肿。

反复感染的风险在急性期最明显,但在再感染急性期后仍持续存在,6个月时多数后遗症的风险仍明显。

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对重复感染累积风险的评估表明,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加,全因死亡和过度负担的风险以及其他疾病的风险急剧增加,也就是说,在首次感染时风险最低,在第二次感染时风险增加,在三次或三次以上感染时风险最高。

这项研究的结果强调了再感染的严重后果和预防再感染的重要性。

面对新冠和流感的双重风险,做好防护是关键

一是接种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可有效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及时接种加强针巩固提升免疫保护效果。

二是做好日常防护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三是做到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提高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