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存在石板中的鱼群

化石作为生物进化的历史证据,它能帮助我们揭示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同时它也向我们展示出那一时期的物种的生活样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块完整的化石能够给科学家带来许多的信息,从这个层面来讲,化石就像一张拍立得拍下的照片。

不过这样的化石通常可遇不可求,即便是恐龙这般巨型生物也很难留有完整的化石。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运动会不断地将化石送入地底深处,历史的证据终究会消失在深处。

尽管如此,仍然有个别科学家十分幸运地发现了曾经留存下来的完整的化石

日本水田纪念馆大石化石画廊恐龙博物馆,里面有一件藏品十分特殊,它不是恐龙,而是鱼

并且还不止一只,是一群鱼,大大小小的鱼组成了群落,大约有259只

从化石中可以完整地看见这些鱼虽然经历的漫长的岁月变迁,但仍然可以看清它们的眼睛、鱼刺,甚至是它们身上的鱼鳍。

发现这块化石宝藏的是日本的生物行为研究学家水本伸明,当初他以为博物馆里只是简单地展出一些化石藏品,但没想到这里居然有这样一块完整的生物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从化石留下的痕迹来看,这群鱼儿们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被储存在化石中。

而是以一种有序的状态被储存,鱼群在整块石板中看起来就像是活的一样。

通常来讲这种情况十分罕见,不仅仅因为它储存了一簇完整的鱼群。

更重要的地方在于,鱼群的运动不会像照相机一样被存放在化石里,或者说大多数化石表现出来的动物形态都很死板。

因为不少化石都是在动物死后才形成,这块石板明显是鱼群还有活力的时候就被封存了下来。

水本为了研究这群鱼是否真的是在死前的一瞬间被封存进了化石,于是他决定与日本的一位鱼类化石专家进行合作。

回到博物馆后他们进行了相关拍摄,并绘制出了每条鱼的位置和航向,再试着模拟它们的行进路线。

结果发现,鱼群中的鱼确实有着运动规律可循,并且这些鱼在鱼群中似乎还遵守着两种规则:

避免相互碰撞,同时吸引更远处的鱼类,而且每条鱼的位置似乎也不是随机的。

可问题在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鱼群中的鱼又是哪种鱼呢?

化石带来的行为研究

科学家们来到了布里斯托大学,进行进一步的动物行为研究调查,他们通过照片中的鱼的相对位置寻找活鱼的行动规则。

尽管这些鱼已经死去,但仍然不妨碍科学家对其进行复原。

后来经过证明,这种鱼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硬骨鱼,属于鲈形目

大约在始新世时期就出现在地球上,也就是5000万年前

其主要分布的地方在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的巨型山涧湖泊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体型来看,这些鱼的体型很小,长度普遍在10厘米以内,身子细长,可能是为了方便减小自身阻力在水中游动

而它们的头部为长圆形,眼睛大,嘴部高且短,这也说明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这些鱼类仍然可以保持一种较为完整的形态。

从古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家认为这种鱼应该以小型昆虫、浮游动物等小动物为食,并且有群居性。

从化石的结构上来看,它们的鱼群结构和现代鱼群结构很类似,整体或多或少呈现椭圆形,在运动方向上更长。

很明显,这是当今浅滩鱼类聚群的典型形状。动物行为分析认为,鱼群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结构,可以减少掠食者倾向正面的进攻,以防止捕食者对其进行跟踪。

而在这组化石证据中,个体鱼类之间的差异也高度一致。

值得说明的是,这块化石十分吸引科学家的注意不仅仅在于它很稀有。

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科学家从化石中进行动物行为分析,并且将古代生物活动与现代生物活动进行对比。

由此了解生物在演化的过程中,动物的行为与活动经历了哪些改变。

而鱼类从某种程度来讲是绝大多数物种的祖先。

随着时间推移,它们从海洋来到陆地,经过环境考验,并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通过进化,再逐渐分支。

最终构成了今天的生物世界,鱼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物种多样性。

同时,动物群体的集体运动可以从控制每个个体与其相邻互动的简单规则中产生。

在今天的动物行为分析中,生物种群中产生这种协调群体的行为,以及进化起源或灭绝的生物是否也使用了类似的规则仍然知之甚少。

因此这块鱼群化石在研究生物行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过去科学家一直认为已灭绝的动物很难保留下群体活动的状态,大多数时候都难以发掘到相关化石

进化历史中的瞬间

鱼群化石的研究中,科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鱼群的活动状态以及方向偏好。

模拟的结果表明,该鱼群大多数鱼类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并且所有个体都处于同一个叠层内。

这也证实了鱼群之间的动物行为,并且很符合浅滩鱼类的经典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在鱼群的吸引力中,科学家们也做了相关分析。

鱼群内之间的相互运动会帮助它们互相吸引。

鱼群之间的大小排序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同,就交互规则来讲,这些化石反映出它们与现代浅滩鱼群没什么两样。

研究最后,也是整个化石最关键的疑惑之处,它们到底是怎么被封存起来的?

正如前面所讲,要想将动物的行为活动通过化石保存下来相当苛刻。

科学家也将这种化石称作“冻结行为”,例如恐龙之间的搏斗、排队运动的三叶虫,以及正在交配的昆虫。

如今已发掘的类似化石都表明,要完成这种操作必须经过快速埋藏才可以。

然而要想推导整个过程实际上却很困难,关于鱼群成为化石的原因扑朔迷离。

科学家认为或许是它们在浅滩活动的特性让鱼群成为了永恒。

可以想象一下,这群硬骨鱼正在浅滩游动进行觅食或者其他活动,当它们来到浅水区域的沙丘时,突然整个区域坍塌了下来。

如果是这样,便可以将鱼群完整地保存下来。

并且形成新河床只需要几秒钟或者几分钟,由于过冷或者过热导致的快速固定,最终这群鱼永远地留在了石头里。

要想达成这种情况条件十分苛刻,如果需要进行进一步补充说明,科学家认为这一时期的地质活动也同样不能忽视。

但是在始新世时期,它们所生活的地方气候温暖,不太容易出现突然的过冷或过热。

因此,对于鱼群的突然“凝固”,科学家表示也只能展开一下脑洞进行想象了

对于集体行为研究来讲,分析和确定导致协调集体运动的进化过程,因不同的生态条件和历史偶然性,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相互作用规则。

此次鱼群的发现表明生活在始新世淡水系统中的鲈形目鱼类经历进化过程,并将这一行为延续下来,与今天的浅滩鲤形目鲤形目以及相似物种生态位活动类似。

考虑到鲈形目在过去已经完全灭绝,相关的研究使得科学家可以重新构建其背后的进化过程。

不管如何,这群硬骨鱼已经呆在石板中持续“游动”了多个世纪,或许它们也不曾想到自己在被封存那天是这般倒霉。

如果不是所有因素恰好撞在了一起,又怎么会在今天与现代鱼群进行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