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这四个字,在育儿圈大火,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哭闹时,都会选择不理会,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些父母坚信,不能孩子一哭、一闹,就答应,这样孩子以后就没有控制力了,还会越来越任性。

我的一个同事就因为孩子哭了要不要马上抱起来,在家和婆婆吵翻天了。

刚好在看《匆匆的青春》,剧中也有婆媳因为孩子哭而意见不合的剧情。女主听到孩子哭了,但并没有及时去安慰孩子,婆婆听到孩子哭声,到客厅看到儿媳正在看手机,居然不管孩子,很生气,质问儿媳:“你聋了吗?没听到孩子在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主说:“我在训练孩子 独 立,我们妈妈群里说了,孩子哭能锻炼心肺,而且如果一哭就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不抱就哭的毛病。”

真的是这样吗?

年轻父母学习育儿知识是好事,可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很多育儿理论并不一定都是对孩子有利的。

哭声 免 疫 法,弊大于利,新手父母慎用

“哭声 免 疫 法”的创始人是约翰·华生,他还曾大放厥词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约翰·华生的“哭声 免 疫 法”可以简单理解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因为有用,在美国风靡一时,也很快流入了中国,被很多家长有意无意地应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可是很少有人关注事情的后续发展。

提出这个观点的约翰·华生,他的大儿子曾多次 自 杀,他与前妻的2个孩子,女儿多次 自 杀,儿子则成了流浪汉;甚至,他的外孙女也曾多次 自 杀。

还有那些被试用哭声 免 疫 法 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 分 裂。

付出了一代儿童幸福的代价之后,哭声 免 疫 法 被国外所摒弃,他们开始倡导亲密育儿。然而,我们国内却还有很多新手父母将这一理论奉为育儿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岁的孩子正是 安 全 感 建立的关键期,也是 安 全 感 的建立需要通过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及时跟孩子互动和回应才能获得。

所以,在孩子三岁前,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所需,花时间高质量地陪孩子。

任何违背人类本能的育儿方法,都会带来人性的逆转。新手父母们应慎用哭声 免 疫 法。

1岁前孩子的需求,父母要及时满足

孩子刚出生,不会说话,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需要父母的照顾。

哭,可以说是孩子给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孩子的哭声就是告诉父母:我饿了、我要尿尿了、我要妈妈抱了、我害怕了、我不舒服了。

饿了就要吃,哭了要人哄。这些是孩子基础的需求,父母如果能对孩子呼应及时回应,孩子就知道自己是 安 全 的,父母在自己身边。这样才能与孩子建立早期的依恋关系和信任感。

当听到孩子哭声时,父母不一定要马上抱起孩子。可以试着用语言回应孩子,让孩子听到他熟悉的声音。可以说“宝宝哭了?是不是饿了?妈妈马上就来了,宝宝等等妈妈。”

也可以走到孩子跟前,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和孩子说说话,逗逗孩子。

如果孩子还是哭,那就先检查一下孩子的尿不湿,看看是不是时间长没换,孩子不舒服了。

如果换完尿不湿孩子还哭,说明孩子饿了。妈妈就可以抱着宝宝“吃饭”了。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对父母是非常依恋的,如果在这个时候都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对父母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就会降低,从而对外部的环境缺乏 安 全 感。

所以,太小的孩子并不适合“哭声 免 疫”和“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更适合4、5岁以上孩子

2岁以前的孩子不适合“延迟满足”,但4、5岁大的孩子可以尝试延迟满足。

孩子生下来什么都不懂,可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孩子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他开始有好奇心,开始模仿别人。

如果对四五岁的孩子,父母还像以前一样要什么,就立马给什么,

那么,孩子的性格就很容易变得急躁、没有耐心,一旦要的东西你没有及时给,他就会大哭大闹,甚至发脾气。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针对孩子一些要求延迟满足,帮助孩子养成凡事耐心等待,不骄不躁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当孩子想出去玩时,告诉孩子要乖乖把饭吃完才能出去玩。如果孩子为了得到某个玩具哭闹,就先不要理会孩子,等过一段时间再去哄。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耐心,让孩子学会等待。

当然,并不是让父母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要延时满足。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的余地。比如,孩子当下非要得到某一个东西,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愿意等到明天,那就可以得到双份奖励,如果不想等,那就只能给一份。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自己选择是马上拥有还是延时满足得到更多。

这样的话,既能达到“延迟满足”的效果,又能让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延迟满足的逻辑,让孩子享受等待后的多重惊喜,而且其中没有任何强迫的感受。

结语:

我们不能只照搬书上的育儿理论,而要明白这些理论背后的逻辑。

孩子哭了到底抱还是不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父母对孩子的观察,看看孩子的哭是生理需求还是身体不适,然后再做判断。

对于两岁之前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回应孩子的各种需求,以帮助孩子建立 安 全 感。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偶尔使用延时满足,让孩子体会等待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