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72年2月的一天,刚从中国回来的尼克松甚是高兴,此次中国之旅,收获颇丰。

在这次尼克松的访华之旅后,中美关系初步实现正常化,这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美国来讲,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符合国家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晚,尼克松在白宫拿出了,从北京带回的几瓶中国名酒—茅台,这也是他此行的收获之一。

可是,这茅台酒还没喝,就被尼克松点燃,还差点火烧了白宫。火光中只见尼克松大笑道:

“这茅台酒可真不错……”

所幸经过警卫的紧急灭火,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但此次事件却成了一件笑谈。

以致于几年后,基辛格在访华期间,还与毛主席说了此事。

究竟尼克松,为什么要将中国的茅台酒给点燃了,还差点火烧了白宫呢?这里面的缘故,与他来到中国后,周总理为其表演的一个戏法有关。

“小球带动大球”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的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尴尬的状态。

再加上朝鲜战争的爆发,此后两个国家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正常的往来,甚至连最基本的对话通道也没有。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与美国迫切需要改变双边关系,以缓解各自所面临的问题。

只要有改变的意愿,就会有改变的机会。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让双方意识到,机会终于来了。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间,在日本名古屋正举办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赛事结束后,各国队员返回乘车。

正在这时,一名叫做科恩的美国运动员,不知怎么的,就阴差阳错上了中国运动员的车。

更令人意外的是,上错车后的美国运动员科恩,不仅没有对周遭感到一丝丝陌生,反而主动和中国队员们说起话来。

而来自中国的运动员庄则栋,也站了出来。主动和这名来自美国的运动员,打了招呼,随后,两人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则栋与科恩

期间,庄则栋还送给了科恩一条杭州织锦,并向这位新认识的美国朋友表示:

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可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下车后,两人又进行了友好握手。

恰在此时,这一握手的场面,被现场的一名记者拍下,第二天就被放到了日本报纸的头版头条。

报道中是这样说的:中国与美国正在接近中。

对中国运动员庄则栋而言,这是我国一次基本的待客之道,他没有去想这背后的政治影响,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行动,究竟意味着什么。

但恰恰,很多事,就是在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间,得到改变的。

回到自己队伍后的科恩,向队长讲述了与中国运动员庄则栋的偶遇,并拿出了那条杭州织锦,他的队长赶紧向华盛顿进行报告。

华盛顿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向乒乓球队回电,鼓励乒乓球队队员积极与中国乒乓球队进行接触,争取能访问中国。

美国的态度是积极的,再次与庄则栋相见,科恩拿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

一件反战的衬衫,上面别了一个美国代表团的勋章。

送礼的时候,两人又进行一次合影,这一度再次引爆了日本的各大媒体头条。

由于有了总统华盛顿方面的指示,再加上科恩与庄则栋交流的基础,美国乒乓球队代表团团长拉夫德·哈里森,扣响了中国代表团的大门。

哈里森向中国代表团表示,希望中国能邀请美国代表团,到中国进行访问。

这样的信号,透露的再明显不过。中方也察觉到了美国方面的真正想法。

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可不是一件小事,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是无权做主的。

所以,代表团没有立即答应哈里森的请求,在送走哈里森后,就赶忙向政府致电,说明了这一情况。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我国在综合考虑后,没有立即做出答复,国际形势千变万化,牵一发而动全身,邀请美国代表团很简单,但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一时还无法估计。

出于保险起见,最终政府初步拟定的意见是,暂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在统一意见后,中央相关领导在相关文件上都画了圈,表示同意。

可就在相关文件刚刚拿走,准备送往传达部门的时候,毛主席临时改变决定,下定决心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尼克松访华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乘坐飞机,降落北京。

二十多年来,第一次有美国官方团体接到中国邀请,来到中国。

周总理热情的款待了他们,并开门见山的说到,这次访问敲响了中美沟通的大门。

在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期间,周总理通过特殊渠道,向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发出邀请,邀请他来华访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方面欣然应允,3个月后,基辛格秘密来到北京。

双方商讨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事宜,中美双方沟通的大门,正式打开。

虽然双方都有沟通的意愿,但谈判仍是艰难的,指望一两次会谈就解决所有分歧不太现实。

不过,鉴于双方积极的态度,很多问题也在反复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得到了折中式的解决。

会谈的结果显示,中国方面对外声称有意愿邀请美国总统访华,而不是正式邀请,美国方面则表示愿意前往,而不是接受邀请访华。

外交辞令,有时候是迷人的,它常包含着多重意味,让人捉摸不透。

1972年2月21日11时,一架特殊涂装的波音客机,徐徐降落在北京机场。

随着机舱门的缓缓打开,现场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幕,机舱上的客人,正是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

尼克松在向众人招手致意后,快步走下舷梯,在距离周总理还有两米远的地方,他就主动伸出了双手。

这一握,改变了两个国家,也改变了世界。

这历史性的一幕被拍了下来,至今仍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之中。

这一天,尼克松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访华之旅。

与毛主席探讨哲学问题

当天中午,在完成欢迎仪式后,尼克松入住钓鱼台国宾馆。

时值冬末,虽艳阳高照,但北京的气候仍非常寒冷,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方与美国的代表团,都有着一颗热烈想与之交往的心。

虽然两国未正式建交,但中国的待客之道绝不含糊,无论尼克松此次来访能否获取成果,我国都会尽地主之谊,热情款待他。

尼克松能感受到中国的热情,盛大的仪式,高规格的接待,感染着美国代表团的每一个人。

吃过午饭后,尼克松便在期待,自己何时能与毛主席见面会谈,这也是此次访华的重中之重。

下午3点多,国务卿基辛格走进尼克松的房间,此时尼克松刚洗漱完毕,准备小憩一会儿,基辛格告诉他,毛主席现在要接见他。

得知消息的尼克松随即启程前往中南海,来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

此时的毛主席静静的站在书房等待尼克松的到来。

尼克松初见毛主席的那强大的气场,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多年后,尼克松仍在采访中提起。

尼克松快步向前,与毛主席礼节性的握手。

双方落座后,尼克松本想与毛主席谈一些关于两国关系的问题,毛主席却打断了他,并告诉他:

“这些小事,你和恩来他们谈,咱们今天只谈哲学问题。”

治大国如烹小鲜,会谈期间,毛主席高超的谈话技巧,令尼克松深深的折服。

这次的会谈,虽然没有谈两国关系,却在交流中,为两国的建交,定了基本的调子。

矛盾,还是双方如何解决矛盾,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就像尼克松来华前,所谈判的那样。

他这次来华,仍需要双方在一种协调的立场上,去解决分歧,处理矛盾。

根据后来公开的资料,此次会谈期间即便没聊太实际的问题。

不过双方都认为,这次见面是极具建设性的,是有深远意义的。这次的会见,为尼克松接下来的访问,作了一个良好的开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来计划15分钟的会见,在不知不觉间延长到了1小时。

一个小时后,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双方结束了会谈。

临走的时候,尼克松紧握毛主席的手说,“我们的手握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

美国方面有态度,中国方面有意愿,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即将到来。

与“茅台酒”结缘

当晚,周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国宴,款待尼克松一行 。

宴会的欢迎曲,用的是美国名曲《美国的阿美利加》,这是尼克松未曾想到的。

冷热15道菜,点心7盘,还有其他水果,甜品等等,可谓十分丰盛。为了照顾美国代表团的饮食习惯,国宴上还准备了沙拉酱,黄油等。

餐具则备的是刀叉,处处细节体现了中方人员的细心。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宴会的很多细节,都是周总理亲自叮嘱的。

在致简单的欢迎词后,双方落座,出人意料的是,尼克松并没有拿起刀叉,而是用起了筷子。

见状,周总理关心地询问道,“总统先生会使用筷子吗?”

尼克松颇为自豪地回复, “会用,不然怎么能品尝到中国的美食呢!”

就这样,在中国的主场,中西不同的习惯差异,融合在了一起。

席间,周总理还拿出了中国的名酒—茅台,用来款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美国,鲜有如此度数的烈酒,当酒瓶打开,酒香瞬间飘散开来。

周总理与尼克松轻轻碰了一杯,酒量极好的周总理一饮而尽,尼克松也尝试性地抿了一口。

可高度的烈酒,还是让尼克松不太习惯,差点呛了出来。

但茅台酒的醇厚是实在的,当酒下肚后,给人的感觉是舒服的,在适应这个口感后,尼克松也随之一饮而尽,他彻底爱上了茅台酒。

随后,尼克松也向周总理询问这个酒有多少度,听罢,周总理微微一笑,便说道:

“总统先生,你可不能小看它,它的度数可高达50多度嘞!”

说完,周总理又让服务员拿来一个碟子,在上面倒上一杯白酒,用火机点燃。

碟子窜出的蓝色火焰,让尼克松惊讶不已,连连称叹此酒的货真价实。

尼克松仔细了解了这款酒的历史,默默地记下了它的名字。

欢迎宴会很快结束,接下来的日子,尼克松与夫人一起去了中国长城、故宫,然后又去了工厂、学校、农民的家里。

实地了解了中国的名胜古迹,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1978年2月28日上午10时,尼克松结束了为期一周的对华访问,启程回国。临走时,尼克松特意带上了几瓶让他惦念的茅台,好回国品尝。

就在尼克松回国的路上,中美联合发布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回到白宫的当晚,尼克松很是高兴,这次中国之行,是一次破冰之旅,他的成就突破了他的前任,此次他从中国回来,不仅带回来两国的友好关系,还带回了两只大熊猫。

就在北京的欢迎宴会上,周总理指向一盒熊猫香烟,尼克松不解地问道:

“您是要送我几盒香烟吗”,周总理笑了笑摇头说,“我们计划送你们两只熊猫”。

尼克松不敢相信,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它憨态可掬的样子自然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中国答应送两只熊猫,是尼克松没有想到的惊喜。

高兴的尼克松,当晚就将这一消息公布了出去,美国人也沸腾了,两只熊猫,见证了中美两国的破冰之交。

马上就要换届选举,此次中国之行的收获,将极大帮助他进行连任。

高兴的尼克松,与家人在一起分享喜悦,他拿出来自己从中国带回来的茅台酒。

在分享美酒之前,他也想给家人们一个惊喜,表演自己在中国学到的戏法。

他拿出碟子,将酒倒上,然后用火机点燃,蓝色的火焰瞬间燃烧起来,家人们为他鼓掌喝彩。

可尼克松忙着表演自己的戏法,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安全问题,不经意间,将带着火苗的酒精洒了出去。

火苗一下子点燃了地上的地毯,火势渐强,现场很快便窜起了滚滚熊烟,白宫处于一片火海当中。

所幸,随着尼克松与家人的呼喊,工作人员及时借助灭火工具将这场大火熄灭,没有造成太大的火灾损失。

尼克松看着浪费的白酒,甚是可惜。

很快,这一事件传遍了美国政府,大家都知道在这天晚上,白宫差点被总统给烧了。

几年后,基辛格在访华时,还特意向毛主席提及了此事,笑谈:

“我们的尼克松总统,用中国的白酒,差点将白宫给烧了。”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不过此次的事件,又好像是一个预兆。因为这个时候,尼克松又亲自点燃了另一团“大火”。

不幸的是,这团“大火”再未被浇灭,直接葬送了尼克松的政治生涯。这团“大火”,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

尼克松的晚年

1972年,在美国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一名工作人员正准备下班回家。

当他关掉灯后,突然发现,黑暗中的办公区有光柱晃动,这名工作人员以为进贼了,赶紧报告了大楼的保安,保安人员赶紧进去搜查,最后抓到了五名男子。

在保安的问询下,这五名男子称,自己是尼克松竞选委员会的,负责前往民主党办公大楼安装窃听器。

次日,这一事件就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这对正在竞选中的尼克松,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窃听器的丑闻,也严重影响了尼克松的竞选工作。

尼克松赶紧出来“灭火”,他在演讲中向公众保证,自己团队的任何人,都没有卷入这一事件。

当时的民众暂时相信了这一说辞,后尼克松凭借着几年还算优异的工作成绩,成功连任。

但水门的窃听丑闻还没有过去,关于这一事件的匿名举报信,还在不断寄向法院,民主党借机成立专门的调查组,来调查此事。

果不其然,很快,被抓的人那五人中,就有人将尼克松的竞选顾问曝了出来。尼克松的总统位子,开始摇摇欲晃。

尼克松又再次出来“灭火”,可这团“火”却越灭越大。

从否认安装窃听器,再到为安装窃听器辩护,尼克松亲自推翻了自己一个又一个承诺。

最终,那个最大的火苗被点燃了,也让尼克松再没有了“灭火”希望。

根据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1971年起,尼克松就在白宫安装窃听器,监听手下的聊天与谈话记录。

消息一经爆出,瞬间引起舆论强烈的反响,要说在民主党安装窃听器,还算刀刃向外,在白宫内安装窃听器,就是彻彻底底的刀刃子向内了。

这一行为犯了众怒,连尼克松自己人也不愿意保他了,不过他作为总统是有特权的。

尼克松接连罢免了几位要调查他的大检察官,但仍未阻挡汹汹的民意,带来的政治压力。

最后,在多方的联合逼迫下,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向国会递交辞呈,正式宣布辞去了美国总统一职。

尼克松,成了美国第一位主动辞职的总统,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位。

尼克松下台后,于1976年,1993年两度来华访问,其中1976年来的那一次,仍然接受的是总统的礼遇。

这是极为特殊的,也是中国对尼克松努力破冰,维持中美两国友好关系最好的赞赏。

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去世,享年81岁。

尼克松曾言,自己在毛主席跟前就像个学生。在5000年的文明前,只有200年建国史的美国,自然有需要学习的地方。然而美国先进的科技文化,也值得中国去学习。

积极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素,更应该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