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章头部
2021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更猛烈一些。自11月5日,一股强劲的寒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大部地区气温呈现断崖式下降,多地迎来了强降雪、大风天气,可以说是“一日入冬”。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更是发布了暴雪红色预警。11月5日晚,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在暴雪中,天空中出现了“雷打雪”的奇观,让人颇为吃惊。
所谓“雷打雪”,就是下大雪之时伴随着电闪雷鸣。虽说下雪在北方地区的冬季很常见,但“电闪雷鸣下大雪”就极为少见了。对于这种不寻常的现象,有人说是不祥之兆,古代民间更是流传着许多俗语:比如“雷打雪,人吃铁”、“冬天打雷坟成堆”、“冬天出惊雷,遍地出毛贼”等等,意思都是在说,预兆不是很好,预示天有大灾,粮食歉收,可能要吃不上饭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打雷闪电如何产生的?
通常情况下,打雷闪电天气多发于春夏时节。尤其是夏季,气温高、对流天气多,电闪雷鸣的现象在夏天最为频繁。那么,打雷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冬天出现雷电天气很罕见?这次内蒙下雪天打雷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雷电是大气层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雷雨云由一大团翻腾、波动的水、冰晶和空气组成。
雷雨云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以下3个条件:
1.近地层有充足的水汽;
2.空气层里对湿空气有一定的抬升力;
3.气层不稳定,空气中要能产生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
夏季气温高,太阳辐射强烈,贴近地面的空气因温度高能够接纳更多的水汽。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上升,把大量的水蒸气带入空中,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高空中的气温低会导致水蒸气凝结成大小不等的冰晶、过冷水滴、小水滴等颗粒形成积云。但云中的冰晶、小水滴等下降时,又会被更强烈的上升气流抬升,如此反复不断,易形成强烈对流。在这个过程中,小雾滴和冰晶等颗粒会随着强烈的云层对流运动而互相碰撞与摩擦,导致一部分云体带正电荷,一部分云体带负电荷,带正电的颗粒在云层顶部聚集、带负电的部分沉到了云层底部。当正、负电荷分别大量聚集,正负电位差到达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放电现象,强电流击穿空气,放出很大的光(闪电)和热,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导致周围空气迅速急剧膨胀,发出的剧烈的声响就是雷鸣。
而我国冬天通常受冷高压控制,寒冷干燥,地面温度低,且气候太阳辐射弱,光照时间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仅较低,而且地面升温慢,又没有热空气上升,空气不易形剧烈的上下对流,也就不会有正、负电荷的聚集,那还怎么形成雷电呢!因此,一般情况下,冬季通常很难出现闪电打雷天气。
为什么下雪天还会打雷呢?
那么,这次锡林郭勒盟的“雷打雪”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冬天也并不是绝对不打雷,只要符合雷电形成的条件,不管在什么季节,都有可能形成。就以本轮的内蒙的“雷打雪”现象来说。因为寒潮到来之前的前几天,当地太热,气温偏高,近地面存在较多的暖湿气流。本轮寒潮从西伯利亚疾驰而来,冷空气来得急,势力强,速度快,降温快。强劲的冷空气在南下时,冷暖空气剧烈交锋,由于冷空气密度大,它就会钻入到暖空气的下方快速行进,使得暖湿气流被迫猛烈抬升,形成强烈对流,就会形成“雷雨云团”,这就可能出现电闪雷鸣的现象。暖湿空气被抬升到高空遇冷凝结成雪,而下落时,因为近地面被冷空气占领,温度足够低,不会融化为水滴,就形成了降雪。于是就形成了一边打雷,一边降雪的奇特景观。
最近不仅锡林郭勒盟,11月8日凌晨沈阳也出现了“雷打雪”现象,有网友表示在睡梦中被轰隆隆的雷声惊醒。所以说,如果冬天的气温较暖,暖湿气流很强,寒潮又很强,使得大气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两强对战”也能形成强对流,出现雪天打雷的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雷打雪”真是不好的征兆?
很多老一辈的人会认为雷打雪的出现是一种不吉利的征兆,民间也流传下来“雷打雪,人吃铁”、“冬天出惊雷,遍地出毛贼”、“冬天打雷坟成堆”、等诸如此类预示着会有不好事情发生的俗语,都是在表达“雷打雪”预示着来年多灾多难、粮食产量不好,甚至可能颗粒无收,并因此产生一系列不好的后果。
曾经靠天吃饭、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常常通过对一些反常天气现象的预测,来趋吉避凶,防寒避暑。因为“雷打雪”十分罕见,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气候,可能不利于庄稼、牲畜的生长,所以他们会认为预示着来年粮食收成不好,人们没有粮食可吃,就要吃铁(土)了(“雷打雪,人吃铁”)!如果粮食歉收,引发饥荒,没饭吃的人多了,就会容易引发偷盗事件(“冬天出惊雷,遍地出毛贼”)。也可能会有很多人因没饭吃而被活活饿死,这也就意味着会有许多坟墓堆的出现(“冬天打雷坟成堆”)。
这些说法不过是古时由于人们天气现象的认知有限,古人在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产生的一些迷信的说法,没有科学逻辑支持。
了解了打雷的原理,就会知道冬天“雷打雪”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只不过因为鲜有发生,所以突然出现一次,大家就会觉得比较奇怪。寒潮来袭,大家一定要多注意防寒保暖!
这是文章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