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3日)一大早,就看到了“爱德地产研究院”发布的一组数据:自2021年初以来,集中批地的22个城市中,城投公司拿地的比例。

就是下面这张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熟悉房地产行业的朋友应该记得:从2021年初开始,国家改变了住宅用地的转让方式,要求22个重点城市采用集中转让的方式。

这22个城市是:

4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18个二线城市: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合肥、长沙、沈阳、宁波、长春、天津、无锡。

方式是:每个城市每年最多搞3轮住宅用地的转让,把平时的零散转让,集中到3次或3次以内。

据说这样的转让方式有利于控制房价。其实用地价压房价,跟转让次数无关,跟出让土地的量有关。

22个城市去年第一轮转让住宅用地的时候,市场还是比较正常的。到了第二轮的时候,房企暴雷已经开始了。到了第三轮的时候,是市场最低迷的时候。

今年,部分城市已经进行了两轮土拍,部分只进行了一轮。

上面那张图,分析了去年的3轮和今年的第一轮土拍中,各类企业拿地的情况。

可以看出:在四轮土地出让中,国企、央行拿地比例都比较高,但在市场最弱的2021年第三轮出让中,连国企、央企都胆怯了,拿地比例一度降低到了35%,其他三轮都超过了54%。

民企方面,拿地比例分别是47%、25%、26%和21%,占比不断走低。

拿地比例大幅上升的,是各地的“城投公司”。过去四轮土拍中拿地占比分别为14%、29%、49%、34%。

需要说明的,部分土地是两类企业联手拿的,所以出现了三类企业金额占比之和略微超过100%的现象。这是统计上的瑕疵,但不影响我们看清大势。

我文章题目上说的“接盘侠”,指的就是“城投公司”。

“城投公司”是怎么回事?根据百度百科:

城投公司是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简称,是全国各大城市政府投资融资平台,起源于1991年,承担相应的政府职能,是特殊市场经营体。

此类城投公司大多是不具备盈利能力的,属于事业单位或者国有独资公司性质,他们是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盈利,属于带有政府性质的特殊市场经营体。

也就是说,“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不是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既然不是专业房地产开发公司,他们为什么拿地?

为了替地方政府融资。

城投公司拿地,相当于地方政府把土地从“左手”卖给“右手”,目的是地方政府用土地到银行融资。

政府直接拿土地到银行质押、融资,不太好看,也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所以成立城投公司来做这件事。 有了城投公司这个环节,整个交易看起来更市场化、法治化一些。

比如今年6月,广州第二轮土地出让,14宗土地成交了11宗,全部被国央企与地方平台公司竞得,其中地方城投类拿下了大半地块。

苏州今年的第二轮土拍中,成交的20块土地中90%被国企、央企、城投类公司拿下。比如苏州高新一家,就拿下了5块土地。

那么:当地方城投拿地,占全国土地成交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

第一,城投拿地比例飙升,跟民企拿地能力锐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城投公司奋不顾身杀入楼市,就是来当接盘侠的。

2021年全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为8.7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让金收入为2.36万亿元,同比下降了31.45%。

如果按照全年同比下降20%计算,则2022年土地出让金比2021年将减少1.74万亿。

土地出让金全部归地方政府。这意味着,今年地方政府将在土地上减收1.74万亿。而今年为了稳增长,各地都在给企业减税、免税——地方财政受到了“两面夹击”,压力较大。

所以,城投公司必然会出现在土拍场上,发挥为地方政府融资的功能。严格地说,这并不是什么新故事,这个接盘侠也不够新。10多年前,市场就曾出现过这种局面……

第二,城投公司拿到土地之后,大部分会到地方商业银行质押融资,地方商业银行将深度跟当地房地产行业绑定。

城投公司拿地之后,只能去银行贷款以支付购地款,这样才能完成地方融资的目的。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比较核心的地块,还比较容易去几个国有银行融资;普通二线、三四五线城市的土地因为价值不高,只能到地方银行融资,因为地方银行的大股东,往往就是地方政府。

于是,一个地方的楼市,就这样绑定了当地的银行。

第三,城投公司一般没有房地产开发能力,或者能力较弱。未来只能跟其他房企联合开发。如果不盈利,麻烦将越来越大。

这些用来融资的土地,必须要建房子、卖出、盈利,才能回笼资金,才能归还银行贷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把风险传递给当地银行。而当地银行的储户,大多是当地的企业和居民。

看懂了这些,我们大致可以做一个推理。

要避免地方银行暴雷,避免地方经济运行不畅,未来房价的适当上涨是必须的。

因为城投公司拿地之后要贷款,贷款是有利息的。这些利息必须计入未来的房价,如果市场不买单,风险就出现了。而这个风险,将汇聚到当地银行。

要走出怪圈,必须让民企拿地的比例上升,恢复常态。

鉴于人口红利终结,城镇化进入后半程,市场已经回不到从前。最近的烂尾事件,又倒逼商品房需要从“预售”变成“现售”,而这又将大幅提升房企的资金成本,把中小房企挤出市场。

而购房者,也将变得越来越偏好央企、国企等房地产公司的产品。因为这些企业有国家、地方政府背书,信用会好一些,烂尾、跑路的几率较小。

所以民企拿地占比显著反弹,可能性比较小。

展望未来,房地产将越来越成为一场“国资的游戏”。

为了防范新的房地产风险,国家早晚会给城投公司、地方政府划定类似“三道红线”的规则,否则几年之后的房地产风险将围绕着城投公司爆发,拖累地方银行。

-end-